
页面提取自-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pdf
5页黎锦熙(1933)《比较文法》,1973年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黎锦熙(1984)所谓 “黎派” 语法诸书的评价,见黎泽渝等编 《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6年,第373—389页 李国南(1999)《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瑞华(1996a)《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李瑞华(1996b)英汉对比研究的新发展,见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李运兴(2001)《语篇翻译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连淑能(1993)《英汉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连淑能(1997)关于建立汉英文化语言学的构想,黄中文等编 《语文研究群言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林汝昌 李曼珏(1998)汉英文字比较实验报告,萧立明主编 《英汉语比较研究 — — — ’97论文集》,长沙:湖 南人民出版社 林语堂(1933)《开明英文文法》,1982年重印,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刘宓庆(1991a)《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刘宓庆(1991b)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外国语》 第4、5期。
刘英凯(1998)《英汉语音修辞》,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重德(1996)《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序,见李瑞华主编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pp. v—vii 刘重德(1998)前言,见刘重德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青岛:青岛出版社 刘重德(2000)保持优良学风,提高创新意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 — — 南昌会议开幕词,见杨自俭主 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鲁健骥(1995)“它” 和 “it” 的对比,《中国语文》 第5期 吕叔湘(1942)《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丛书》 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吕叔湘(1947)《中国人学英文》,1962年再版,改名 《中国人学英语》,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1977)通过对比研究语法,《语言教学与研究》 试刊第2期另见 《吕叔湘语文论集》,北京:商务印 书馆,1983年 吕叔湘(1982a)重印 《国文法草创》 序,见陈承泽 《国文法草创》,1982年 《汉语语法丛书》 本,北京:商务印书 馆 吕叔湘(1982b)Editor’s Note ,见林语堂 《开明英文文法》,1982年重印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罗启华(1988)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分科 — — — 对比语言学,《华中师大学报》 第4期 罗选民等(2001)《话语分析的英汉语比较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马秉义(2000)英汉语句子结构常式比较,见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马建忠(1898)《马氏文通》,《汉语语法丛书》 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孟华(1998)动机性文字与任意性文字,见刘重德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青岛:青岛出版社 潘文国(1994)《实用命名艺术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潘文国(1995)语言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第5期 潘文国(1996)关于对比语言学理论建设和学科体系的几个问题,《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第3期 潘文国(1996b)比较汉英语语法研究史的启示,《语言教学与研究》 第2、3期 潘文国(1997)《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潘文国(1997b)换一种眼光何如?— — — 关于汉英对比研究的宏观思考,见 《外语研究》 第1期 潘文国等(1998)汉英对比是一项综合工程,见萧立明主编 《英汉语比较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彭宣维(2000)《英汉语篇综合对比》,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8 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1期(总第59期) 钱冠连(1994)英汉语对比研究的理论目标,见 《英汉语比较研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钱冠连(1997)《汉语文化语用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钱冠连(1998)语言学理论框架的跨国对比,见刘重德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青岛:青岛出版社,第 38—50页 钱冠连(2000)对比语言学者的历史重任,见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3)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 钱厚生(1996)《英汉问候语告别语对比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邵志洪(1997)《英汉语研究与对比》,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申小龙(1988)《中国句型文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沈家煊(1998)英汉对比语法三题,见刘重德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青岛:青岛出版社 王逢鑫(1989)《英语意念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菊泉(1982)关于英汉语法比较的几个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4期 王力(1936)中国文法学初探,见 《王力文集》 第三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王力(1943)《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语法丛书》 本,1985年,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力(1981)《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王力(1983)积极发展中国的语言学,见 《王力论学新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第36—43页 王寅(1990)汉英语言宏观结构的区别特征,《外国语》 第6期 王寅(1992)汉英语言宏观结构的区别特征(续 ) , 《外国语》 第5期 王宗炎(1983)对比分析与语言教学,见李瑞华主编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96年 萧立明(1994)英汉语比较研究与翻译理论科学化,见 《英汉语比较研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熊建衡 赵织雯(1985)《实用英语交际语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熊文华(1997)《汉英应用对比概论》,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徐通锵(1991)语义句法刍议,《语言教学与研究》 第3期 徐通锵(1994a)“字” 和汉语的句法结构,《世界汉语教学》 第2期 徐通锵(1994b)“字” 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世界汉语教学》 第3期 徐通锵(1997)《语言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徐通锵(2001)《基础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许高渝(2000)我国九十年代汉外语言对比研究述略,《外语与外语教学》 第6期 许余龙(1992)《对比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严学宭(1984)中国对比语言学的兴起,《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第2期 杨自俭(1992)英汉对比研究管窥,见 《外语研究》 第1期 杨自俭 李瑞华(1990)英汉对比研究述评,见杨自俭、 李瑞华编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 杨自俭(1998)《英汉语音修辞》 序,见刘英凯 《英汉语音修辞》,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自俭(2000)简论对比语言学中的几个问题,见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3) , 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第9—18页 杨自俭(2001)《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序,见朱永生等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 叶斯柏森(1924)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何勇等中译为 《语法哲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年 余立三(1985)《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麟声(1984)试谈对比语言学及其研究方法,《山西大学学报》 第2期 58 潘文国: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 赵世开(1979)浅谈英语和汉语的对比研究,《外国语教学》 第3期 赵世开(1985)英汉对比中微观与宏观的研究,《外国语文教学》 第1、2期 赵世开(主编) ( 1999)《汉英对比语法论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赵元任(1933) A Preliminary Studyof English Intonation and Its Chinese Equivalents ,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 所集刊外编 《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庆祝论文集》 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徽(1996)《中英比较诗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朱永生等(2001)《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Chao , Yuen Ren (1948) Mandarin Primer: an Intensive Course in Spoken Chinese ,Cambridge , Mass. : Harvard Univer2 sity Press. Chao , Yuen Ren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ao , Yuen Ren (1976) Aspects of Sociolinguistics: Essays by Yuen Ren Chao ,Selected by Anwar S. Dil , Stanford , Californi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Fries, Charles. C. (1945)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n A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Humboldt , Wilhelm von (洪堡特) . (1836) On Language : The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 - Structure and its Influ2 ence o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Mankind.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Peter Heath. Cambridge and New Y 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中译本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
Lado , Robert (1957)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Ann A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Scollon , Ron (施康隆) et al (2000) Contrastive Discours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A Critical Approa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Whorf , B. L. (1941) Language and Logic. inJohn b. Carroll (ed) Language , Thought and Reality: 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 . Cambridge ,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 233—245. 作者简介 潘文国,男,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教授、 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英 语系兼职教授、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导师。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 员、 对外汉语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涉及汉语音韵学、 汉语构词学、 汉英对比语言 学、 翻译学等出版各种著译18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世界汉语教学》 启事 作为中国期刊网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