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碑志、杂记、笔记文(附:对点例文).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奇异
  • 文档编号:279349275
  • 上传时间:2022-04-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79.27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碑志、杂记、笔记文(附:对点例文)高考语文名师课堂:文言文阅读碑志、杂记、笔记文一、碑志碑志包括碑铭和墓志文碑铭的运用范围很广,有封禅和纪功的刻文,如秦始皇的《泰山刻文》,韩愈的《平淮西碑》等;有寺观、桥梁等建筑物的刻文,如韩愈的《南海神庙碑》等墓志文则是记载死者生前事迹的,文章最后有韵文,称作铭在封建时代,人们的身份地位不同,死后的墓碑形制和名称也不同,分别称为墓碑、墓碣、墓表官阶高的官员,墓碑是竖立在墓道上的,称为神道,所以又叫“神道碑”;官阶低的官员,则竖“墓碣”;“墓表”则不论死者生前入仕与否都可竖立,也称为“神道表”墓志铭是墓志文的一种,前有志,后有铭,内容主要是为死者歌功颂德1 .明晓“三情”碑志文一般采用高度概括的手法记述死者生平事迹,人物身份不同,记述的角度就不一样对高官显爵多述其政绩,对平民百姓多赞其人品死者与作者的关系不同,记述重点也不一样,为友人作碑志多述其友情和交往,为父母作碑志多记恩泽阅读碑志文,要结合注释和历史知识,明晓人物身世、历史环境以及死者与作者关系等只有迅速明晓这些情况,阅读文章、感知人物才有基础,才能较好地把握文章内容2 .关注“三式”优秀的碑记文其实就是优秀的散文,它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述事议人、抒情论理,收到情理并重、文质兼美的表达效果。

      这样的文章,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将叙述、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境界阅读这样的文章,必须抓住叙述、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看清文章所述何事、所抒何情、所议何理,分析叙述如何为抒情和议论张本,抒情和议论如何揭示叙述的意义,从而较好地理解文章二、杂记杂记类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兴起较晚,内容也较为驳杂记人记物,记亭台名胜,记游山玩水等,都属于“记”的范围1 .辨识类别相对于传记文学而言,杂记类文章对写作技法的运用更加灵活多样,表现内容也更丰富多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阅读的难度所以,阅读杂记类作品,要先明确其类别,进而依据其特征揣摩文旨叙事性质的杂记,要先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件、原因何在、结果如何,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事理性杂记,要明白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借助哪些材料进行印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等2 .探明文意杂记属于散文,内容复杂,写法灵活,但作为散文,“形散神聚”是其基本特征阅读杂记考生必须通过其形把握其神,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苏洵的《木假山记》,作者先从木假山的形成过程写起,第一段介绍树木成材之不易,第二段以复叠的手法证明前段观点,第三段写作者之所以爱家中所臧的三峰木假山,不只是因为它可供人赏玩,更因其意气端重,左右二峰庄栗刻削,凛然不可犯。

      通过阅读全文,我们明白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借木假山形成之难,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不满,借对家中木假山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做人应具有的品德和气节三、笔记文笔记自汉魏六朝形成体裁,至唐宋以附庸而蔚卷大观,流于明清其数量之多,难以统计,几乎文人学者凡有著述,均作笔记,以见闻经历、随想心得笔录而成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典章制度、历史经济、文学艺术、民情风俗、医卜星相乃至神鬼怪异,各门学科无所不包笔记文大体可分为三类,即历史琐闻、考证实录和笔记小说,如《桃花源记》《项脊轩志》《梅花岭记》以及《世说新语》《聊斋志异》,都属这类作品其特点是记事为主,强调“亲历”“亲见”“亲闻”;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短的则百余字;文章手法灵活,构思巧妙,形式多样1 .理清情节笔记文多为叙事作品,其中以笔记小说最为典型笔记小说与现代小说有很大不同,作者都是知识分子或官吏,内容是经典传闻、杂说或民间故事,创作手法多用夸张、比喻,形式大都是残丛小语,尺寸短书但是,笔记小说又具有一般小说的共性特征,即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我们要理解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要阐发的主题,也必须从情节入手。

      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概括故事情节,这既是文言文阅读的考查点,也是阅读笔记小说的一个突破口2 .把握形象理清情节是手段,把握形象是目的比如,《聊斋》里的《叶生》,其主人公叶生学问很高,但几次落榜未能考取功名,丁知县的儿子拜叶生为师,很快由秀才考到进士,当上主政官,而叶生一年后才考取举人可衣锦还乡时家人拒不相认,言其早死,视之,棺木赫然理清了这样的情节,进而认识到叶生是一个可怜的读书人,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作者通过叶生的传奇故事,揭露了仕途难攀的不平,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虚伪东坡先生墓志铭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①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

      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通判杭州公干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铃辖亢②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惨,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屣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符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锚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③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④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注)①属:嘱咐②亢:匹敌③虞:准备,防范④恨:遗憾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锚以出/B.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锚以出/C.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锚以出/D.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锚以出/2.下列对文中黑体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国子监B.古代男子到成年时要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年龄不足二十岁的,称“弱冠”C.“通判”是位居州府长官之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的官吏,同时对州府长官有监察的责任D.“禁军”是封建时代直辖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又称“禁兵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才华出众,少时对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清其要害参加科举考试,所撰文章论述国家刑赏之事,深受欧阳修、梅圣俞赞赏B.苏轼依法治吏接待高丽使者的官吏仗势横行,不守礼法,苏轼派人前去训斥,并将此事上奏朝廷这些官吏因惧怕而有所收敛C.苏轼一心为民大水将冲决徐州城,人手不足,他亲至武卫营请禁军出力抗洪河水暴涨,情势危急,他坚守城头,公而忘私D.苏轼德行高尚他称颂善人善举,斥责恶人恶行,爱憎分明;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不顾危害苏辙称其有古代贤人的美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译文: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