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届河南省(新课标I卷)高考终极压轴卷化学(二)word版.doc
24页2019届湖南省高考终极压轴卷化学(二)一、选择题部分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苏打可用作糕点的膨化剂B.二氧化硫可用作食品的漂白剂C.PX(对二甲苯)是生成塑料、聚酯纤维和薄膜的主要原料D.PM2.5指数是雾霾天气监测中的重要指标 1.B【解析】B不正确,SO2有毒,不能用作食品漂白2.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CuO、MgO、Na2O2均属于碱性氧化物B.盐酸、醋酸、苯酚均属于强电解质C.CO2、CCl4、蛋白质均属于有机物D.液氯、晶体硅、臭氧均属于单质2.D【解析】A不正确,过氧化钠中的氧为-1价,不属于碱性氧化物;B不正确,醋酸和苯酚属于弱电解质;C不正确,CO2属于无机物;D正确3.下列关于右图所示转化关系(X代表卤素)的说法错误的是A.2H(g)+2X(g)=2HX(g) ΔH3<0 B.ΔH1=ΔH2 + ΔH3C.Cl、Br、I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所以途径Ⅱ吸收的热量按Cl、Br、I的顺序依次增多D.途径Ⅰ生成HCl放出的热量比生成HBr的多,说明HCl比HBr稳定答案:C解析:原子间相互作用形成化学键时放热,A项正确;根据盖斯定律可知ΔH1=ΔH2 + ΔH3,B项正确;Cl、Br、I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原子半径依次增大,故Cl-Cl、Br-Br、I-I键能依次减小,故途径Ⅱ吸收的热量按Cl、Br、I的顺序依次减小,C项错误;生成HX时放热越多,生成的HX越稳定,D项正确。
4.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A验证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乙烯通入溴水中,测定反应前后溶液pHB检验氯化铁溶液中是否含FeCl2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铁氰化钾溶液C检验乙酸中是否混有乙醇取样液于试管,加入一绿豆颗粒大的钠粒D验证Ksp(AgI)<Ksp(AgCl)向含等物质的量NaCl、KI的混合液中滴加AgNO3溶液【答案】C【解析】A项,若发生加成反应,溶液酸性变化不明显;若发生取代反应,溶液酸性增强,B项,滴加铁氰化钾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含有FeCl2C项,乙酸也能与钠反应产生气体,错误D项,先产生黄色沉淀,证明Ksp(AgI)<Ksp(AgCl)5.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A检验食盐中是否添加KIO3取食盐试样,溶于KI溶液,加入淀淀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蓝B验证硝酸是挥发性酸用两根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硝酸和浓氨水,然后靠近,观察是否有白烟产生C验证Br2氧化性强于Fe3+取少许FeCl2晶体溶于稀盐酸,加入KSCN观察溶液是否变红,滴入溴水后再观察是否变红D检验氯酸钾中含有氯元素取少量氯酸钾加入MnO2充分加热,残留物溶于水,取上层清液,滴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5.A【解析】A不正确,只有酸性条件下,I-才能还原IO3-,5I-+IO3-+6H+=3I2+3H2O,生成的单质碘遇淀粉变蓝。
6. 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1所示装置制取少量H2B.用图2所示装置用标准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测定盐酸的浓度C.用图3所示装置制取少量Cl2D.用图4所示装置确定导线中有电流通过及并确定电流方向【答案】A【解析】A正确,装置和原理均正确且同时起到随关随停的效果;B不正确,氢氧化钠溶液应盛放在碱式滴定管中;C不正确,稀盐酸与二氧化锰不反应,应该用浓盐酸;D不正确,缺少盐桥,没有形成闭合回路7.下列图示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答案】A【解析】A项,通过盐桥构成锌、铜原电池,锌为负极,铜为正极,正确B项,在空气中蒸发氯化铁溶液得到氢氧化铁、氧化铁,错误C项,常温下,铁与水不反应,需要在高温下反应,错误D项,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饱和氯化铵溶液收集氨气,可以排煤油收集氨气,错误故答案选A8.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答案:A解析:B项,电解食盐水制氯气和氢气时应以惰性电极作阳极,C项,除去NO2中的NO应通入适量O2,D项,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时需要加热9.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2molAl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生成的H2分子数为0.3NAB.常温下,1LpH=1的盐酸溶液,由水电离的H+离子数目为0.1NAC.铅蓄电池中,当正极增加9.6g时,电路中通过的电子数目为0.2NAD.11P4+60CuSO4+96H2O=20Cu3P+24H3PO4+60H2SO4 反应中,6 mol CuSO4能氧化白磷的分子数为1.1NA9.A【解析】A正确,依据得失电子数相等;B不正确,由电离产生的H+为10-13NA,C正确,正极由PbO2→PbSO4,每增重64g转移2mol电子,故正极增重9.6g转移电子数为0.3NA;D不正确,Cu3P中Cu显+1价,所以60 mol CuSO4参加反应得到60 mol 电子,P4被氧化到H3PO4,每有1 mol P4被氧化失去电子20 mol,所以6 mol CuSO4能氧化0.3 mol 白磷。
10. 分子式为C6H14O的醇有多种结构,其中能经过两步氧化生成羧酸的结构有(不考虑立体异构)A.8种 B.9种 C.10种 D.11种答案:A解析:经过两步氧化生成羧酸的醇的结构应含有—CH2OH,满足条件的醇可表示为C5H11—CH2OH,—C5H11结构有8种,因此满足条件的醇的结构有8种11.在一定温度下,将气体X和气体Y各0.16mol充入10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g)+Y(g) 2Z(g) △H< 0,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数据如下表:t/min2479n(Y)/mol0.120.110.100.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2min的平均速率ν(Z) = 2.010-3mol·L-1·min-1B.其他条件不变,降低温度,反应达到新平衡前ν(逆)>ν(正)C.该温度下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 =1.44D. 其他条件不变,再充入0.2molZ,平衡时X的体积分数增大11.C【解析】A项:v(Y)=, ν(Z)=2ν(Y)=4.010-3mol·L-1·min-1,A错误;B项:由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降温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ν(正)>ν(逆),B错误;C项:反应达到平衡时,由表中数据知,7min后反应达到平衡,可计算出X、Y、Z的浓度依次为:0.010mol·L-1、0.010mol·L-1、0.012mol·L-1,K=c2(Z)/[c(X)·c(U)]=1.44,C正确;D项:由于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再充入0.2molZ,平衡浓度增大,但各物质的体积分数不变。
12.将E和F加入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E(g)+F(s)2G(g)忽略固体体积,平衡时G的体积分数(%)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如下表所示,已知Kp是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f B.平衡常数K(1000℃)<K(810℃) C.915℃,2.0MPa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p=4.5MPaD.1000℃,3.0MPa时E的转化率为83%12.C【解析】该反应为体积增大的反应,故加压时,平衡逆向移动,从表中第一行数据,54.0>a>b;结合表中第3列数据,可确定75.0>a,故正反应为吸热反应,△H >0,依据变化条件,还可确定:e>c>54.0;c>75.0 >d ;e>f>83.0 ,故b<f,故A项和B项均不正确;C项:p(G)=2.0MPa75%=1.5MPa,p(E)=2.0MPa25%=0.5MPa, Kp=D项:E(g) + F(s)2G(g),设起始时,E为a mol,转化x mol,由于F为固体,对平衡无影响则平衡时:E为(a-x),G为2x,,得x≈0.709a,所以E的转化率为x/a ≈ 70.9%,D错误。
13. 在2L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足量M(s)和一定量的R(g),发生反应为M(s)+R(g)X(g)+Y(g) ;所得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温度/℃起始时R的物质的量/mol平衡时气体总物质的量/mol①3002.002.80②4002.003.00③4004.00a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上述反应中,<0B.实验②中,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0.5C.实验①经4 min达到平衡,0~4 min内υ(X)=0.2mol•L-1•min-1D.实验③中a=6.00 【答案】B【解析】A项,对照实验①和②知,温度升高,平衡体系中气体总物质的量增大,说明正反应是吸热反应,>0,错误B项,平衡时,c(R)=0.5 mol·L-1,c(X)=0.5 mol·L-1,c(Y)=0.5 mol·L-1,K===0.5,正确C项,达到平衡时生成了0.8 mol X,则υ(X)==0.1 mol•L-1•min-1,错误D项,实验②体积压缩至1L与实验③等效,加压时平衡向左移动,即X转化率降低,实验②中X转化率为50%,则实验③中X转化率小于50%,即a<6,错误14.下列溶液中粒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NaH2PO4酸性溶液中:c(Na+)>c(H2PO4-)>c(H3PO4)>c(HPO42-) B.0.1mol·L-1CH3COONa溶液与0.1mol·L-1CH3COOH溶液等体积混合(pH<7) c(CH3COOH) >c(Na+)>c(CH3COO-)>c(H+)C.0.1mol·L-1(NH4)2SO4溶液与0.1mol·L-1NH3·H2O溶液等体积混合:c(NH4+)+c(H+)=2c(SO42-)+c(OH-)D.0.1mol·L-1Na2CO3溶液与0.2mol·L-1NaHCO3溶液等体积混合:c(Na+)=c(CO32-)+c(HCO3-)+c(H2CO3)13.C【解析】A不正确,H2PO4-电离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故c(HPO42-) >c(H3PO4);B不正确,由于溶液显酸性,CH3COOH电离程度大于CH3COO-水解程度,故正确的应是:c(CH3COO-)>c(Na+) >c(CH3COOH) ;C正确,符合电荷守恒;D不正确,设两者体积均为V L,则n(Na+)=0.4Vmol;n(CO32-)+n(HCO3-)+n(H2CO3)=0.3Vmol,故c(Na+)=c(CO32-)+c(HCO3-)+c(H2CO3)。
15.下列溶液中粒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A.0.1mol·L-1NaHC2O4溶液与0.1mol·L-1K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c(Na+)>c(K+)>c(C2O42-)>c(OH-)>c(HC2O4-)B.20mL 0.1 mol·L-1NH4Cl溶液与10mL 0.1mol·L-1NaOH溶液混合后溶液呈碱性,所得溶液中:c(Cl-)>c(NH4+)>c(Na+)>c(OH-)>c(H+)C.常温下,pH=2的HF溶液与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c(Na+)+c(OH-)>c(H+)+c(F-)D.0.1mol·L-1NH3·H2O溶液与0.1m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