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docx
9页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一 、病原学特征基孔肯雅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不耐酸,70%乙醇、1%次氯 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酚类、碘伏和季铵盐化合物等消毒剂 及紫外照射可灭活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 蚊和埃及伊蚊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 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罕见情况下,可发生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导致传播和母婴传播三)潜伏期一般为1—12天,多为3—7天四)传染期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五)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六)流行特征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主要流行于非洲地区,之后不 断扩展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岛屿及美洲地区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 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主要发生在美洲、亚洲和非洲, 累及地区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相近在我国,基孔肯雅热尚未形成地方性流行,但白纹伊蚊分布范围广泛,适合 病毒快速传播的蚊媒活跃期长,面临病毒血症期输入性病例引起的局部传播风 险。
2008年我国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2010年后相继报告了6起输入引发的本 地疫情7—11月为我国报告病例高峰期七)临床特征基孔肯雅热患者的临床特征是突然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和皮疹,极 少 数患者可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常见临床表现 如 下 :1. 发热:急起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 一般发热1天~7天部分病人 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表现为双峰热,持续3天~5天恢复正常常伴有寒战、 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症状工2. 关节疼痛: 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 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急性期多个关节出现疼痛 或关节炎表现,可有肿胀或僵硬,晨间较重,严重者不能活动,通常1周~3周 缓解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3. 皮疹:发病后2天~5天,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 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 可伴脱屑三、流行风险地区分类贯彻多病同防策略,综合考虑媒介伊蚊地域分布和活跃期长短,参照《登革 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 团的流行风险由高到低分为I 类、Ⅱ类、Ⅲ类、IV类地区。
后续可视传播风险变 化动态调整I 类地区(6个):指媒介伊蚊活跃期较长、既往报告登革热本地病例较多、 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相对较高的省份,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 南Ⅱ类地区(11个): 指媒介伊蚊活跃期相对较长或既往有登革热本地病例 报告、有一定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的省份,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 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Ⅲ类地区(8个): 指有媒介伊蚊分布、既往未报告过登革热本地病例,但 存在输入病例引起本地传播风险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 西藏、陕西、甘肃IV类 地 区 ( 7 个 ) : 指目前未监测到媒介伊蚊分布、既往未报告过登革热本 地病例的地区,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青海、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 兵团四 、疫情处置(一)科学划定风险区域基孔肯雅热流行季节出现确诊病例(包括输入病例、本地病例)的I 类、Ⅱ 类、Ⅲ类地区,以及基孔肯雅热非流行季出现本地病例的地区,应根据个案流行2病学调查结果,科学划分核心区、警戒区和监控区3个风险区,落实防控措施, 防止疫情传播扩散划分原则参考《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二)分级分类处置疫情遵循"早、小、严、实"原则,分级分类处置疫情。
1. 输入疫情采取"媒介应急控制,做好病例救治和防蚊隔离管理"的防控 策略,防止引发本地疫情非流行季出现输入疫情时,各地要做好病例救治和防 蚊隔离工作流行季出现输入疫情时,在病例救治和管理基础上,I 类、Ⅱ类和 Ⅲ类地区防控重点是查明患者病毒血症期(发病起7天内)的活动地点,划分风 险区域,开展成蚊杀灭工作共同暴露者做好12天自我健康监测2. 本地疫情采取"1天内完成风险区域划定并启动灭蚊工作,核心区3天 内完成入户调查处置、3天内完成全覆盖成蚊杀灭、5天内控制蚊媒密度"的防控 策略,做到"发现一起、扑灭一起",严防疫情升级和外溢扩散I 类、Ⅱ类和Ⅲ 类地区要快速划定核心区,核心区和警戒区全面落实"逢热必检",强化病例搜索 和防蚊隔离管理,严格落实媒介应急控制措施若疫情升级为局部暴发,要避免 医疗挤兑,优先保证重症患者,孕妇、老年人及新生儿等重症高风险人群住院, I 类地区发生疫情的街道或乡镇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动单位和群众,做 好蚊媒孳生地清理和成蚊杀灭三)媒介伊蚊应急控制与监测媒介伊蚊活跃期出现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时, I 类、Ⅱ类、Ⅲ类地区开展媒 介伊蚊应急监测与控制1. 媒介伊蚊应急控制。
核心区应在3天内将成蚊密度控制在安全水平(如 双层叠帐法低于0.9只/(顶 · 小时)),在5天内将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 警戒区应在7天内将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超低容量喷雾是杀灭成蚊首选控 制措施,要求雾滴大小为10-20微米,每天可多次喷雾;滞留喷洒可用于重点场 所 ,1-2周喷雾一次;热烟雾机主要用于植物茂密的区域2. 媒介伊蚊应急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开展伊蚊幼虫监测,采用双层叠 帐法开展伊蚊成蚊监测鼓励各地结合本地特点采用诱蚊诱卵器、化学引诱剂以 及其他新技术新方法开展监测核心区每天开展监测,媒介伊蚊密度达到安全水 平(如双层叠帐法低于0.9只/(顶 · 小时))后每周开展2次监测,直至疫情 结束警戒区每周开展1次监测,监控区每两周开展1次监测,直至媒介伊蚊密 度达到安全水平核心区的应急监测,每次监测应不少于5个监测点持续出现 病例的疫点,伊蚊密度控制要有更严格的要求四)疫情通报各级疾控部门应依法及时发布基孔肯雅热疫情信息,科学发布健康风险提 示出现省内跨区域疫情传播时,涉及地区的疾控部门和相关机构要加强信息互 通共享,尽早采取防控措施出现跨省份疫情传播时,病例输入省份的疾控部门 应及时将相关信息通报病例输出省份的疾控部门,共同做好疫情调查处置。
五)疫情终止条件当划定的核心区、警戒区连续22天内无续发本地病例,且核心区内布雷图 指数降至5以下,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不高于0.9只/(顶 · 小时),可终止核 心区、警戒区伊蚊应急监测与控制工作五、预防措施(一)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清除蚊虫孳生地3存在流行风险的地区应积极做好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化及时清除蚊虫孳生 地,降低蚊媒密度强化城市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公园、 景点、花卉市场、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卫生治理,整治农村地区房前屋后垃圾, 全面清理河塘、沟渠,最大限度消除卫生死角,减少病媒生物孳生地二)加强卫生宣教,普及预防知识1. 指导群众防蚊灭蚊在有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的地区,要采取多种有效 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使群众了解本病传播的途径、主要 危害和伊蚊媒介孳生特点以及防止蚊虫叮咬的知识和技能引导群众配合社区做 好入户防蚊灭蚊等工作,主动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方式驱蚊、灭蚊和防蚊, 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2. 提示旅行者预防境外感染各地卫生机构协助旅游部门做好前往基孔肯 雅热流行区的旅行者及导游的宣传教育,尤其是前往东南亚、南亚、非洲和南美 洲流行区的旅行者,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热。
归来后2周内, 落实好自我防蚊叮咬措施, 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将旅行史告知医生 相关内容见《基孔肯雅热科普核心信息》三)强化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疾病识别能力4开展医务人员诊疗知识培训,提高疾病诊断与识别能力重点地区应在每年 流行季节前开展一次基层医务人员基孔肯雅热相关知识的强化培训,增强对基孔 肯雅热的认识,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四)加强媒介伊蚊密度监测,落实灭蚊措施疾控部门应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蚊媒密度监测或调查,包括伊蚊种类、密度、 季节消长等;发现蚊媒密度偏高时,及时提请相关单位开展清除蚊虫孳生地及预 防性灭蚊工作五)加强信息沟通,做好联防联控疾控部门与海关、旅游、住建、教育、商务、商会等部门建立联防机制,及 时通报信息,联合开展风险评估和协调疫情处置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