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土家族服饰变迁发展.doc
4页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结课小论文题目:浅论土家族服饰变迁发展作者:学号:浅论土家族服饰变迁发展摘要:土家族服饰是土家族长期历史发展的文化结晶,是土家族民族意识、宗教信仰及土 家族变迁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形式新颖,种类繁多,外观大方而乂简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 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千百年来,土家族服饰随着社会环境、物质生活的改变逐渐变迁, 成为了不同社会时期土家族文化的发展变化的缩影关键词:土家族历史起源服饰发展一、土家族历史起源土家族,较为通俗的解释,就是长期居住在这里的一个土生土长的民族,清朝以前称“巳 人”据有关史料记载,土家族从东周开始一直聚居在湘、部、川、黔四省边界的武陵山区, 一直居住在长江、沅水之间,从来没有全面性搬迁过,是一个较稳定的民族作为族称的“巳 人”,曾经是一个多部落的统一体,其祖先一般认为是今鄂西的巳东、建始地区的“南猿人” 以及长阳地区的“长阳人”0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早在尧舜时代,长江,汉水以 南就有了“南蛮”的生存与繁衍到了汉代,称巳郡南郡蛮、武陵蛮、娄中蛮、澧水蛮与中沔 蛮(屠山蛮)等《宋史•蛮夷传》称蛮区人为土民、土蛮、土官等到了清代雍正时期,实 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任命流官,清查田土,征收赋税,调查户口,统一设立府、 厅、州、具、进一步加强了对巴人人民的统治。
从这时候开始,巴人逐渐分支为土家人、苗 族人和侗族人等这个时候并没有完全的民族划分类别,只是依照不同的地域群居模糊的区 别而己土家族在明清两代称土蛮、土夷、土家等到了明未清初时期,才出现“土家”与“客 家”之汉语称谓所谓“土家”,是相对于“客家”而言的,而所谓“客家”,又主要是对汉人而言 的土家”意为“木地人”,“客家”则意为“外来人”,是在较多的汉族人移居到土家地区以后才 出现的二、远古时代土家族服饰变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其他非物质形态,当然包括衣肴服饰文化土家族先民聚居的 鄂川湘黔四省交界地区,境内“深谷托高山,林深绕溪水”,使得土家族先民长期处在原始社会 的状态,过着落后的渔猎生活此处由北部大巳山脉的南缘分支巫山山脉,东南部和中 部所属苗岭分支…-武陵山脉,西部大娄山山脉的北延部分----齐跃山脉等三大主要山脉拱绕 的高海拔崎岖的山地,造就了一个相对封闭于外的独立区域穷山僻壤的恶劣生存环境,致 使早期土家先人经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发展阶段(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五代十国前后),过着 “鸿蒙未辟,万创不棒棒”的原始渔猎生活以此推断十•家族先民的生活方式及其落后,应 该还不会纺纱、织布等当时较为先进的服饰,所以他们只得用兽皮、稻草之类的简单东西捆 在身上遮体防羞和防御外来的侵袭,这种筒要形式衣裙的稻草、茅草即是土家族先民最原始的服饰雏形。
这个时候的穿着还算不上是服饰三、唐宋时期土家族服饰完善成熟唐朝末年,江西酋豪彭诚被吴王杨行密所败归楚,被降为溪州刺史,彭氏势力东迁进入 土家族聚居地区,后又用阴谋手段逐杀土家族首领,成为“以蛮中的最大豪酋”(引自《宋史》. 卷493),从此开始了江西彭氏对土家族地区长达八百余年的统治此后土家族本地氏族贵 族势力与彭氏集团妥协勾结,逐渐形成一套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体制,宗教信仰和政治势力 相结合自此之后使土家族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此时土 家族的服饰随着土家族社会形态的超越和汉族人的大量迁入而发生巨大变化,是现在土家族 服饰的重要定型时期通过跟随而来的百艺工匠以及陆续进入土家族地区的汉族人用他们所 带来的先进工具和生产技术使本地纺织业迅猛发展,这为土家族服饰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 质基础此时不仅出现一般的素布衣服,还会织出土花铺盖,局部地区出现了五色斑斓的花衣 裙等传统的棉纱衣服取代茅草等原始服饰到了宋代中期,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由于土家族地区和汉族的 经济交流,该地区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 “女勤于织,户多机声气土家地区织出的锦 一度被皇帝列入“溪州贡物二土家族用日己染、织的土布和彩锦,在本民族原始服饰的基 础上,用短布改为围裙,披风改为衣裙,形成现在土家族服饰的真正维形。
裙的产生,使土家 族服饰具备了现代我们所见的土家族服饰的基木形体和规范裹头帕和耳环的出现,使土家 族服饰趋于丰富和完善四、清朝雍正后土家族服饰最终成型清雍正年间,政府(朝廷)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对土家族聚居区实行了 “改 土归流”政策,废除土司制度,结束了长达约八百余年的土司统治,从而使封建地主经济应运而 生,并且逐步确立了他们的经济统治地位在外来封建官僚经济的介入,土家族地区的经济 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汉族手工业者不断迁入与木地人杂居而住,传播先进技术,很多土 家族下层人民给他们当学徒学习汉族人的先进耕织技术,改变了 “华富归贵人,苦酸穷人受” 的状况这使得比较贫穷的土家人也能够自己织出质量上乘的布料和衣服,客观上促进了只 流行于大族人穿着的服饰广泛传播到民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条件丰富,人们 生活要求提高,人们对服饰不仅要合度,而且要有各类附属饰件等进行美化男子穿满襟衣 和对胸衣,衣四周和领困用白色丝带或者布贴云钩花老年男子穿矮领大襟衣,正钉七对布 扣,脚穿高梁青白白底鞋,冬天则缠一付青、蓝布裹脚另套一双布鞋,也有穿白色袜了的,裤大 而短,用青蓝布加白布裤腰带,妇女衣服种类多,衣料华丽,装饰度杂、高雅,并且多加配 饰有银耳环、银手镯,女性多穿着长裙,裙上精心镌绣着各式各样的花鸟、边花图案等,显 得高雅大方,雍容美丽。
妇女头上则插金或银别替,额头打金花、银花等首饰,耳上吊金、 银耳环,有“瓜子”、“灯笼”、"龙”、“风”和“单环”、“双环”等形式颈上喜戴项圈,脚上 戴足圈,手上戴戒了,胸前挂“牙杵”、“扣花”,扣花上配有银练、银伶、俭牌、银牙杵、 银珠子等,银光闪闪,引人关注,逗人喜爱,是土家族首饰中的精品改土归流”之后,在服饰上最大的革新是裙子改为裤子,男女之间的服饰悬殊越来越 大,妇女的装扮越渐华丽、完整,从头到脚形成了全套系列服饰而男性的服饰则去繁就简, 逐渐朴素化全身上下的大多数吊饰和配饰都被除去,只是简单的右开襟或左开襟的长衣和 简单的麻布裤了,原来衣袖、襟曰的边花也都没有了,只稍加绣以不同色的合缝边花男性 服饰变得简洁轻用以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三、1840年后近代土家族服饰的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 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土家族地区也不例外,土家族地区经济同样遭到了帝国主义的严重破坏, 土家族人民多年积攒的布和染色原料等产品没有销路,个体手工业停产,小农经济濒临破产 土家族群众生活贫困,人民衣衫槛楼新旧军阀的混战也波及到土家族地区,军阀派工抓丁、 派粮,使土家族人民流离失所,衣不蔽体。
身上大多是穿着破烂的粗麻布衣,有的甚至是裸 露着抗LI战争胜利之后,已被破坏的土家族经济乂遭地主、官僚、土匪一体的罪恶势力的 摧残,土家族人民贫困到了极点,即使个别地区个别人有较完整的衣衫,但色彩单调,形式 简单,不外乎黑白两色在这时期,由于国难当头,人民也忍受着LI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 榨,土家族地区受到巨大冲击,连吃饭都成为难题,就更别提穿着了,也就无从说起此时土 家族服饰的发展在相当长的近代时期土家族服饰几乎是停止不前四、新中国成立后土家族服饰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土家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人民的物 质文化生活有了极大提高,这时候土家族服饰的发展在国家号召之下得到发展,特别在党的 公平的民族政策下,在发展民族艺术、保留民族遗风的精神指导下,土家族人民用最好的衣 料、最鲜艳的色彩、最高超的技艺绘制自己的服装这一时期的土家族服饰虽然保留了传统 的风格,但有了巨大革新,适应新的社会形态和现代服装流行式,男女服装形体都趋于短小, 男了一般穿矮领对襟小袖衣,钉七对布扣,衣的长短、大小与汉族男同志穿的衣同;裤短、 裤脚口有缩小,冷大小腿用布襄包,以弥补裤短的不足妇女一般穿右开襟衣,衣比澎前短、 瘦一些,有矮领,托肩,袖口仍有道弦纹,也有绣花,挑花的,裤子形式和男同志同,只是有的多 裤脚花边。
古裙式基本消失男女都好包头,炎热的天气不分昼夜包着,充分显示了土家族 服饰观念的浓厚,年轻妇女的头帕一般挑花,多挑花草和“黄金万两”,四角挑飞蛾妇女 和儿童都佩首饰,特别喜庆日了,她们是全身披挂,显示土家族的风格十•家族服饰具有深厚文化历史底蕴,有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完善创新,是中华服饰文化 宝库中璀璨闪耀的一个明星它将继续发展传承下去,为中华文化发展增添色彩参考文献:[1] 乾隆,永顺府志:卷十二[M].乾隆.[2] 张惠朗 向元生,土家族服饰的演变及其特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08-29[3] 王平,近年来土家族服饰研究述评,恩施州民族研究所,2010-09-15⑷ 王平,论土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