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马铃薯病害课件.ppt

86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90515655
  • 上传时间:2024-09-1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58MB
  • / 8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马铃薯病害的收集与整理组别:第三组组员:梁子云  陈旺有 汪翠云 李亚萍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病害分类真菌性疾病: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 立枯丝核菌病、粉痂病、叶枯病、 疮痂病、早死病(黄萎病)、 白绢病、干腐病 炭疽病 银屑病 细菌性疾病:黑茎病(黑胫病)、环腐 病、青枯病、软腐病 病毒性疾病:卷叶病(PLRV)、X病毒病 Y病毒病、S病毒病、M病毒病等其他:线虫病、缺素症等 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病害 北方一作区北方一作区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中原二作区中原二作区南方二作区南方二作区西南混作区西南混作区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Potato Late Blight)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马铃薯瘟,是一种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毁灭性病害在多雨、冷凉、适于晚疫病流行的地区和年份,植株提前枯死,损失20%-40%曾引起爱尔兰饥饿,导致约100万人死亡马铃薯病害 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最早发生在下部叶片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产生一圈白霉(孢囊梗和孢子囊),叶背最为明显。

      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扩展慢茎部或叶柄染病,显褐色•一个病斑可以产生一个病斑可以产生100,000 个孢子个孢子一、症状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晚疫病病叶和薯块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马铃薯病害 二二.病原病原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菌丝无色无隔膜,孢囊梗无色,具2-4分枝,无限长,在产生每个孢子囊的部位,孢囊梗膨大成节状,节基部钝圆而顶端尖细孢子囊单胞无色,卵圆形,顶端有乳状突起    病菌有明显的生理的生理分化,可分为许多生理小种病菌寄主范围窄,自然情况下只侵染马铃薯和番茄侵染马铃薯和番茄  1马铃薯病害 三三. .病害循环病害循环 初侵染初侵染: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中越冬,也可以卵孢子越冬,但病株茎、叶上的菌丝体及孢子囊都不能在田间越冬在双季作薯区,前一季遗留土中的病残组织和发病的自生苗也可成为当年下一季的初侵染源 传播传播:病菌的孢子囊借助气流进行传播病薯播种后,多数病芽失去发芽力或出土前腐烂,另一些病芽尚能出土形成病苗病菌以幼苗茎基部沿皮层向上发展,形成通向地上部的茎上条斑,病苗和病菌长期共存,温湿度适宜时,病部产生孢子囊,这种病苗成为田间的中心病株。

      病菌能借助土壤水分的扩散作用而被动的在土壤内移动,还可以在病薯与健薯上繁殖马铃薯病害 侵入与发病侵入与发病:低温高湿条件时,孢子囊吸水后间接萌发,内含物分裂形成6-12个双鞭毛的游动孢子,在水中游动片刻后,便收缩鞭毛,长出被膜,成球形,随即长出芽管当温度高于15℃时,孢子囊可直接萌发成芽管再侵染再侵染:中心病株上的孢子囊借助气流传播,萌发后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周围植株,经过多次重复感染引起大面积发病病株上的孢子囊也可随雨水或灌溉水进入土中,从伤口、芽眼及皮孔等处侵入块茎、形成新病薯,尤以地面下5cm以内为多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晚疫病病害循环图马铃薯晚疫病病害循环图马铃薯病害 四四. .发病条件发病条件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病害,气候条件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以温度,湿度影响最大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孢子囊的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在90%以上,而以饱和湿度为最适孢子囊萌发的方式和速度与温度有关菌丝生长适温20一23℃,孢子囊形成适温19—22℃,10一13℃形成游动孢子,温度高于24℃,孢子囊多直接萌发,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于97%,萌发及侵染均要有水滴。

      雨水少,温度高,病害发生轻,相对半干旱区较好品种抗病性:马铃薯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性有很大差异马铃薯对晚疫病菌的抗病性以下两种:(1)寡基因遗传的小种专化性抗病性2)非小种专化性的,多基因遗传部分抗病性或田间抗病性.(求助)马铃薯病害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平地较垄地重密度大或株形大可使小气候湿度增加,也利于发病施肥与发病有关,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土壤瘠薄、缺氮或黏土使植株生长衰弱,有利于病害发生增施钾肥可减轻危害马铃薯病害 五五. .病害控制病害控制(1)(1)选用抗病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不同抗病品种2)(2)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害、冬藏查害、出害、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3)(3)播种前用《大西北》牌多元微肥-薯类块茎根类专用肥拌种,并在苗期、蕾期、花后块茎膨大期叶面喷施,每次每亩200克兑30公斤水可可有效的提高抗病力,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减少有效的提高抗病力,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用量等到发病才喷施则无法发挥最佳作农药的用量等到发病才喷施则无法发挥最佳作用Δ马铃薯病害 (4)(4)加强栽培管理。

      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田块,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5)(5)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4%杀毒矶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早疫病在叶片上产生近圆形褐色至深褐色病斑,上面有黑色同心轮纹和少量黑霉,病斑外面有黄色晕圈;茎部病斑同叶部病斑基本相似;薯块形成暗褐色圆形病斑或不规则形病斑,稍凹陷,病斑下面组织干腐变褐 马铃薯病害 索兰尼氏 链格孢链格孢马铃薯病害 病原病原 Alternaria solani称茄链格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图13-7)菌丝丝状有隔膜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圆筒形,有1~7个隔膜,暗褐色,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棍棒状,顶端有细长的嘴胞,黄褐色,具纵横隔膜   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病条件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病条件 :早疫病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不如晚疫病严格,较高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发病。

      因此7-8月雨季温湿度合适时易发病,若此期间雨水过多、雾多或露水重、暴风雨次数多,发病重 马铃薯病害      发生规律发生规律 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土壤或种薯上越冬,借风雨传播,从气孔、皮孔、伤口或表皮侵入,引起发病病菌可在田间进行多次再侵染老叶一般先发病,幼嫩叶片衰老叶一般先发病,幼嫩叶片衰老后才发病老后才发病高温多雨特别是高湿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或湿度高于70%,该病易发生和流行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6—28℃,当叶上有结露或水滴,温度适宜,分生孢子经35—45分钟即萌发,从叶面气孔或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2—3天肥力不足、重茬地、低洼地、瘠薄地、浇水过多或通风不良地块发病较重 早疫病是马铃薯最普通、最常见的病害之一该病很少危害年轻、生长旺盛的植株,而是经常在植株成熟时流行 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早疫病         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病害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选用早熟耐病品种,适当提早收获2)选择土壤肥沃的高燥田块种植,增施有机肥,推行配方施肥,提高寄主抗病力3)发病前开始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 倍液、1:1:200波尔多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黑痣病马铃薯黑痣病n马铃薯黑痣病是马铃薯丝核菌溃疡病的病原菌侵染所致,又称“黑色粗皮病、茎溃疡病”,是一种重要的土菌性病害其无性繁殖阶段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ahn) 在幼芽上会出现黑褐色病斑或斑纹致使组织生长点坏死,阻滞了幼苗生长发育      马铃薯病害 幼苗症状幼苗症状:侵染幼芽顶部的斑病导致晚出苗或不出苗轻微下陷的褐色溃疡在大小形状上有所不同块茎症状块茎症状:在表皮现有黑色的像痣一样的点       马铃薯病害 传布方式:该病菌以菌丝体的形式可随植物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核形式在块茎上或土壤里存活过冬第二年当马铃薯播种后,在适宜的温湿度下,病菌侵染幼芽,并迅速在细胞内扩散,进入皮层和导管组织,从芽基部产生的侧枝也可被病菌侵染在生长季节又可侵染近地表的茎、地下茎、匍匐茎和块茎该病菌能在较大温度范围内生长,菌核在8~30℃之间皆可萌发.担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3℃,低温潮湿的环境利于该病的生.最适宜该病害发展的土壤温度为l8℃当外界条件不适宜快速出苗时,如低温和土壤过湿.它会对幼芽产生极大的危害马铃薯病害    n        黑痣病防治措施黑痣病防治措施农业措施选用无病种薯,培育无病壮苗,建立无病留种田。

      由于菌核能长期在土壤中越冬存活,可与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倒茬,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制,避免重迎茬只有长时间的与谷物类或牧草类轮作,才能降低该病害发生浅种发芽很好的块茎,减少幼芽在土壤中的时间也可减轻危害通过用土壤杀菌剂,如PCNB(五氯硝基苯)混合在种植带上,可降低该病害的发生用木霉和双核丝核菌作为生物防治可减轻此病害 注意地块的选择,应选择地势平坦,易排涝,以降低土壤湿度 适时晚播和浅播,以提高地温,促进早出苗,减少幼芽在土壤中的时问,减少病菌的侵染一旦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在远离种植地块处深埋,病穴内撒人生石灰等消毒马铃薯病害    n        化学防治(目前尚无很满意的药物)药剂拌种,为防种薯带病和土壤传染,栽种时薯块用多菌灵等内吸性杀菌剂稀释液浸种或2.5%适乐时、3.5%满适金等药剂稀释后拌种垄沟药剂喷雾.用25%的阿米西达(Amistar)悬浮剂等,在种薯播种到垄沟后马上进行沟内喷药使药物均匀喷到土壤和芽块上,然后复土;进行土壤消毒,用土壤消毒剂PCNB(~[氯硝基苯)混合在种植带上,可降低该病害的发生生物防治用木霉菌(Trichoderma)~双核丝核菌(Rhizoctoni.a)作为生物防治可减轻此病害。

      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病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病    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Kti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初生菌丝无色,分枝呈直角或近直角,分枝处多缢缩,并具1隔膜,新分枝菌丝逐渐变为褐色,变粗短后纠结成菌核菌核初白色,后变为淡褐或深褐色,大小 0.5*5mm菌丝生长最低温度4℃,最高32~33℃,最适23℃,34℃停止生长,菌核形成适温23~28℃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病薯上的或留在土壤书的菌核越冬带病种薯是翌年初侵染源,也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该病发生与春寒及潮湿条件有关,播种早或播后土温较低发病重该菌除侵染马铃薯外,还可侵染豌豆马铃薯病害 症状症状 主要为害幼芽、茎基部及块茎幼芽染病有的出土前腐烂形成芽腐,造成缺苗出土后染病初植株下部叶子发黄,茎基形成褐色凹陷斑,大小1一6cm病斑上或茎基部常覆有紫色菌丝层,有时茎基部及块茎生出大小不等(1.5mm)形状各异的块状或片状、散生或聚生的小菌核;轻病株症状不明显,重病株可形成立枯或顶部萎蔫或叶片卷曲马铃薯病害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2)建立无病留种田,采用无病薯播种。

      3)发病重的地区,尤其是高海拔冷凉山区要特别注意适期播 种,避免早播4)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10分钟5)用《大西北》微肥拌种和叶面喷施可有效减轻病害 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粉痂病马铃薯粉痂病病原病原属鞭毛菌马铃薯粉痂病真菌 [ [侵染循环侵染循环]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球随种薯或病残体越冬病薯和土中病残体是病害的初侵染源,远距离传播主要依靠种薯,田间传播主要通过浇水、病土、病肥等休眠孢子囊在土中可存活4~5年,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静止后成为变形体,由根毛、皮孔或伤口侵入,寄主生长后期在病原在组织内形成海绵状孢子囊球,病组织溃烂分解 后,休眠孢子囊球又落入土中越冬或越夏土温18~20℃,土壤湿度90%左右,pH4.7~5.4适宜病菌生长发育,田间发病较重马铃薯生长期降雨多、夏季凉爽利于发病病害轻重主要取决于初侵染数量和程度马铃薯病害           此病主要为害块茎和根部块茎受害,初在表皮上此病主要为害块茎和根部块茎受害,初在表皮上出现褐色小点,外围具有半透明晕环,以后小斑逐渐隆出现褐色小点,外围具有半透明晕环,以后小斑逐渐隆起膨大成大小不等的疱状斑,表面破裂,散出大量暗褐起膨大成大小不等的疱状斑,表面破裂,散出大量暗褐色粉末状物,即病菌休眠孢子囊球。

      病斑破裂后,表皮色粉末状物,即病菌休眠孢子囊球病斑破裂后,表皮反卷,下陷呈火山口状,外围常具有木栓化斑环反卷,下陷呈火山口状,外围常具有木栓化斑环马铃薯病害     病原病原属半知菌广生亚大茎点菌真菌病菌在叶片上不常产生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散生于寄主表皮下,有孔口,分生孢子器直径100~220微米分生孢子长椭圆形至近圆筒形,单胞,无色,大小为15~28微米×3~4.5微米病菌可产生微菌核,其表面光滑,近圆形,直径30~90微米 [ [病害循环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核或以菌丝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条件适宜时通过雨水把地面病菌冲溅到叶片或茎蔓上引起发病以后在病部产生菌核或分生孢子器借雨水或浇水扩散,进行再侵染温暖高湿有利于发病土壤贫瘠、管理粗放、种植过密、植株生长衰弱的地块发病较重        马铃薯叶枯病马铃薯叶枯病马铃薯病害      症状症状:此病主要为害叶片,多是生长中后期下部衰老叶片先发病,从靠近叶缘或叶尖处侵染初形成绿褐色坏死斑点,以后逐渐发展成近圆形至V字形灰褐色至红褐色大型坏死斑,具不明显轮纹,外缘常褪绿黄化,最后致病叶坏死枯焦,有时可在病斑上产生少许暗褐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有时可侵染茎蔓,形成不定形灰褐色坏死斑,后期在病部可产生褐色小粒点 马铃薯叶枯病叶马铃薯叶枯病叶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病害    后后期期症症状状 初初期期症症状状  田田间间症症状状防治方法 选择较肥沃的地块种植,掌握适宜的种植密度增施有机肥,适当配合施用磷、钾肥生长期加强管理,适时浇水和追肥,防止植株早衰必要时进行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400倍液、45%噻菌灵悬浮剂1000倍液喷雾马铃薯叶枯病为害田间症状(见右图) 马铃薯病害              粉痂病粉痂病                 疮痂病疮痂病  疮疮痂病痂病马铃薯疮痂病马铃薯疮痂病为害症状为害症状 危害马铃署块茎,块茎表面出现近圆形至不定形木栓化疮痂状淡褐色病斑或斑块,手摸质感粗糙通常病斑虽然仅限于皮层,但被害薯块质量和产量仍可降低,不耐贮藏,且病薯外观不雅,商品品级大为下降马铃薯块茎表面先产生褐色小点,扩大后形成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块,因产生大量木栓化细胞致表面粗糙,后期中央稍凹陷或凸起呈疮痂状硬斑块。

      病斑仅限于病斑仅限于皮部不深入薯内,别于粉痂病皮部不深入薯内,别于粉痂病 马铃薯病害     病原病原为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scabies(Thaxter)Waks.et Henrici. 病原属放线菌链霉菌马铃薯疮痂链霉菌细菌,其菌丝细长,有分枝、多核,直径为0.5-1微米,末端呈螺旋状,连续分割生成大量孢子孢子圆筒形,无内生孢子,大小为1.2-1.5微米×0.8-1微米马铃薯疮痂病病菌一般在种薯上越冬,或在土壤中腐生病土、带菌肥料和病薯是主要的侵染源病菌一般经由土壤气孔从马铃薯表皮皮孔或伤口侵入,但在马铃薯块茎表皮木栓化后侵入较难 马铃薯疮痂病在土壤高温干燥情形下适宜发病,适宜发病温度为20-30℃中偏微碱性砂壤土发病严重,PH值5.2以下土壤很少发病白色薄皮品种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种较抗病 为世界性病害为世界性病害,除了土壤极酸地区外,各产地几乎都有发生,尤其在连作较重的地区、偏碱地和温室的马铃薯生产中,严重影响马铃薯品质和产量该病害主要危害薯块,影响马铃薯的商品价值,同时降低马铃薯的耐贮性、质量及芽 势马铃薯病害      侵染循环侵染循环   病原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

      块茎生长的早期表皮木栓化之前病原从皮孔或伤口侵入后发病,当块茎表面木栓化后,侵入则较困难适合该病发生的温度为25~30℃ 发生特点发生特点 病薯长出的植株极易发病,健薯播入带菌土壤中也能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白色薄皮品种易发病,褐色、厚皮品种较抗病 除为害马铃薯外,还可为害萝卜、芜菁等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种子消毒 播前用40%福尔马林120倍液浸种4分钟2.农业防治农业防治 选用无病种薯,一定不要从病区调种多施有机肥或绿肥,可抑制发病与葫芦科、豆科、百合科蔬菜进行5年以上轮作选择保水好的菜地种植,结薯遇干旱旱应及时浇水适当施用酸性肥料和增施绿肥,可抑制发病播前沟施50%五氯硝基苯毒土(2--3千克/亩,拌细土50~75千克配成毒土 3、药剂防治药剂防治: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50 00倍液,或新植霉素(100万单位)5000倍液,或45%代森铵水剂900倍液,或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DTM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7~10天一次,连续喷2~3次 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早死病马铃薯早死病病病原原 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称大丽轮枝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菌丝无色,老熟后褐色,有分隔和分枝,分生孢子梗基部始终透明,孢子梗上每轮具2—4根小枝,每小枝上顶生1个或多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卵圆形,单胞无色,能形成微菌核症症状状 又称马铃薯黄萎病或早熟病发病初期由叶尖沿叶缘变黄,从叶脉向内黄化,后由黄变褐干枯,但不卷曲,直到全部复叶枯死,不脱落根茎染病初症状不明显,当叶片黄化后,剖开根茎处维管束已褐变,后地上茎的维管束也变成褐色块茎染病始于脐部,维管束变浅褐色至褐色,纵切病薯可见“八”字半圆形变色环马铃薯病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是典型土传维管束萎蔫病害病菌以微菌核在土壤中、病残秸秆及薯块上越冬,翌年种植带菌的马铃薯即引起发病病菌在体内蔓延,在维管束内繁殖,并扩展到枝叶,该病在当年不再进行重复侵染病菌发育适温19—24℃,最高30℃,最低5℃,菌丝、菌核60℃经10分钟致死一般气温低,种薯块伤口愈合慢,利于病菌由伤口侵入从播种到开花,日均温低于15℃持续时间长,发病早且重;此间气候温暖,雨水调和,病害明显减轻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灌水不当及连作地发病重 马铃薯病害       又称马铃薯黄萎病或早熟病发病初期由叶尖沿叶缘变黄,从叶脉向内黄化,后由黄变褐干枯,但不卷曲,直到全部复叶枯死,不脱落。

      马铃薯病害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 如国外的阿尔费、迪辛里、斯巴恩特、贝雷克等品种较耐病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3)播种前种薯用0.2%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1小时4)与非茄科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5)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每667m2用50%多菌灵2kg进行土壤消毒;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一7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此外可浇灌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350倍液,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51或用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200一300倍液,每株浇灌100ml隔10天1次,灌1次或2次马铃薯病害     病原病原 Sclerotium rolfsii Sacc.称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Atheliarolfsii (Cursi)Tu. & Kimbrough.称罗耳阿太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无色,具隔膜;菌核由菌丝构成,外层为皮层,内部由拟薄壁组织及中心部疏松组织构成,初白色,紧贴于寄主上,老熟后产生黄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小菌核,直径0.5—3mm高温高湿条件下,产生担子及担孢子担子无色,单胞,棍棒状,大小16×6.6(μm),小梗顶端着生单胞无色的担孢子。

      此外,有报Corticiumrolfsii(Sacc.)Curzi称罗耳伏革菌,也是该病病原                      马铃薯白绢病马铃薯白绢病 马铃薯病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核或菌丝遗留在土中或病残体上越冬菌核抗逆性强,耐低温,在-10℃或通过家畜消化道后尚可存活,自然条件下经5—6年仍具萌发力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从根部或近地表茎基部侵入,形成中心病株,后在病部表面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及圆形小菌核,再向四周扩散菌丝不耐干燥,发育适温32—33℃,最高40℃,最低8℃,耐酸碱度范围pH1.9—8.4,最适pH5.9在田间病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及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南方六、七月高温潮湿,马铃薯地湿度大或栽植过密,行间通风透光不良,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及连作地发病重 马铃薯病害      症状症状 主要为害块茎薯块上密生白色丝状菌丝,并有棕褐色圆形菜籽状小菌核,切开病薯皮下组织变褐马铃薯病害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1)发病重的地块应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可进行水旱轮作 效果更好 (2)(2)深翻土地,把病菌翻到土壤下层,可减少该病发生。

      (3)(3)在菌核形成前,拔除病株,病穴撤石灰消毒 (4) (4)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追施硫酸铵、硝酸钙发病少 (5)(5)调整土壤酸碱度,结合整地,每667m2施消石灰100—150kg,使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 ((6 6))病区可用40%五氯硝基苯1kg加细干土40kg混匀后撤施于茎基部土壤上或喷洒5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混杀硫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隔7—10天1次此外,也可用20%利克菌(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于发病初期灌穴或淋施1—2次,隔15—20天1次 马铃薯病害           ￿ ￿                                                         马铃薯干腐病马铃薯干腐病症状:症状:属贮存期病害发病初期仅局部变褐稍凹陷,扩大后病部出现很多皱榴,呈同心轮纹状,其上有时长出灰白色的绒状颗粒,即病菌子实体剖开病薯可见空心,空腔内长满菌丝,薯内则变为深褐色或灰褐色,终致整个块茎僵缩或干腐,不堪食用病原:属半真菌亚门深蓝镰孢霉和腐皮镰孢霉真菌侵染所致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组织或土壤中越冬多系弱寄生菌,从伤口或芽眼侵入病菌在5—30℃条件下均能生长贮藏条件差,通风不良利于发病 马铃薯病害                         ￿ ￿                                                         [预防方法]1、生长后期注意田间排水和控水,收获前20日内严禁灌水晴天收获,避免块茎表皮受伤2、机械收获易伤表皮,入窖前块茎充分晾干后入窖贮藏3、贮藏期间,保持通风,避免雨淋,温度以1~4℃为宜,发现病烂块茎随时清除4、美国研究,随着钙浓度的增加,在收获、运输和贮存过程中马铃薯块茎碰伤较少,所以生长期要加施钙肥,不仅可以增产,薯块含钙量较高可提高薯块表皮抗擦伤的能力、抗病菌入侵能力和抗贮藏期腐烂出现的腐烂现象,延长储藏期 [治疗方法] 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58%的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处理,防治效果为58.89%,可有效缓解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的扩展蔓延生长中期施“多钙镁”马铃薯窖消毒:15克硫磺/立方米薰马铃薯病害                         ￿ ￿                                                             马铃薯枯萎病马铃薯枯萎病  症状症状为系统侵染性病害,发病初期地上部出现萎蔫,剖开病茎,薯块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菌丝(图4-38至图4-39)。

       马铃薯病害        ￿ ￿                                                          剖开病茎,薯块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常产剖开病茎,薯块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菌丝生白色至粉红色菌丝(图图4-38至图至图4-39) 马铃薯病害                         ￿ ￿          病原病原 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 (Schlecht.)称尖镰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该菌还可侵染番茄、球茎茵香、甜瓜、草萄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在带菌的病薯上越冬翌年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从伤口侵入田间湿度大、土温高于28℃或重茬地、低洼地易发病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预防为主与禾本科作物或绿肥等进行4年轮作2)选择健薯留种,施用腐熟有机肥,加强水肥管理,可减轻发病3)提高植株抗病性能用4)必要时浇灌浇灌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300倍液马铃薯病害                       ￿ ￿                                                         银屑病症状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黑点病马铃薯黑点病(炭疽病炭疽病)¨症状为:植株地下部分的严重症状为:植株地下部分的严重腐烂;早衰;薯块异色;减产腐烂;早衰;薯块异色;减产n也可观察到萎蔫也可观察到萎蔫¨在薯块,匍匐茎,根部,以及在薯块,匍匐茎,根部,以及茎部可以观察到点状,黑色的茎部可以观察到点状,黑色的菌核菌核¨早期发病叶片变黄,茎基部枯早期发病叶片变黄,茎基部枯萎;后期茎部泡涨,腐烂,皮萎;后期茎部泡涨,腐烂,皮层组织脱落层组织脱落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又称轮腐病,俗称转圈烂、黄眼圈。

      是一种世界性的由细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1972年一次调查,病株率一般在20%,重病地块减产达60%以上马铃薯病害 1.症状本病属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地上部染病分枯斑和萎焉两种类型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萎焉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焉,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终致植株倒伏枯死,块茎发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以至黑褐色,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部,故称环腐,经贮藏块茎芽眼变黑干枯或外表爆裂,播种后不出芽,或出芽后枯死或形成病株病株的根、茎部维管束常变褐,病蔓有时溢出白色菌脓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环腐病薯块马铃薯环腐病薯块马铃马铃薯病薯病毒病毒病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环腐病病状马铃薯环腐病病状 一般病株前期生长正常,不表现明显症状到现蕾开花后,病株症状陆续表现为萎蔫型先是顶部叶片变小,叶缘向上卷曲,叶色变淡呈灰绿,接着一枝或数枝茎杆萎蔫垂倒,然后逐渐黄化枯死枯死后叶片不脱落是萎蔫病株的一个特点病株维管束切开后,变为黄褐色,花和浆果无病症表现 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环腐病马铃薯环腐病2.病原密执安棒杆菌马铃薯环腐致病型( 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 Sepedonicum (Spieckermann & Kotthoff)Davis et al), 异名环腐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sepedonicum (Spieck. & Kotthoff) Skaptason & Burkholder)。

      菌体短杆状,大小0.4~0.6×0.8~1.2微米,没有鞭毛,单生或偶而成双,不形成荚膜及芽孢,好气在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薄而透明,有光泽,人工培养条件下生长缓慢,革兰氏染色阳性 马铃薯病害 该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薯播下后,一部分芽眼腐烂不发芽,一部分出土的病芽,病菌沿维管束上升至茎中部,或沿茎进入新结薯块而致病适合此菌生长温度20~23℃,最高31~33℃,最低1~2℃致死温度为干燥情况下50℃经10分钟最适pH6.8~8.4,传播途径主要是在切薯块时,病菌通过切刀带菌传染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马铃薯病害 4.病害控制防治策略应采取以加强检疫,杜绝菌源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2).建立无病留种基地 (3).选用健薯,汰除病薯(播种前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5-6d,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烂薯,使田间环腐病大为减少此外用50ug/kg硫酸铜浸泡种薯10min、使用多元微肥拌种有较好效果提倡小种薯作种,避免切刀传染,如用切块播种,应进行切刀消毒4).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 (5).栽培管理:加强水肥管理,用微肥从苗期开始喷施,提高植株抗病抗逆能力。

      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黑胫(茎)病马铃薯黑胫(茎)病 病原病原 Erwinia carotovora subsp.atroseptica(Van Hall)Dye称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亚种,属欧氏杆菌属中造成软腐的一个低温类型菌体短杆状,单细胞,极少双连,周生鞭毛,具英膜,大小1.3—1.9×0.53—0.6(μm),革兰氏染色阴性,能发酵葡萄糖产出气体,菌落微凸乳白色,边缘齐整圆形,半透明反光,质粘稠该菌适宜温度10一38℃,最适为25—27℃,高于45℃即失去活力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种薯带菌,土壤一般不带菌;病菌先通过切薯块扩大传染,引起更多种薯发病,再经维管束或髓部进入植株,引起地上部发病田间病菌还可通过灌溉水、雨水或昆虫传播,经伤口侵入致病,后期病株上的病菌又从地上茎通过甸甸茎传到新长出的块茎上贮藏期病菌通过病健薯接触经伤口或皮孔侵入使健薯染病窖内通风不好或湿度大、温度高,利于病情扩展带菌率高或多雨、低洼地块发病重 马铃薯病害       症状症状 主要侵染茎或薯块,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种薯染病腐烂成粘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

      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一18cm出现症状,植株矮小,节间短缩,或叶片上卷,褪绿黄化,或腹部变黑,萎蔫而死横切茎可见三条主要维管束变为褐色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别于青枯病马铃薯病害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如抗疫1号、胜利1号、反帝2号、渭会2号、渭会4号和渭薯2号等2)选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留种田,(3)切块后用多元微肥浸种,再草木灰拌种后立即播种4)适时早播,促使早出苗5)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特别是留种田更要细心挖除,减少菌源6)种薯入窖前要严格挑选,入窖后加强管理,窖温控制在1—4℃,防止窖温过高,湿度过大7)用多元微肥拌种和叶面喷施能减轻病害,特别是减轻后期病害,但要从拌种开始 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青枯病马铃薯青枯病病原病原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Smith)Smith称青枯假单胞菌或茄假单胞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单细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极生1-3根鞭毛,大小0.9—2.0×0.5—0.8(μm)在肉汁陈蔗糖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或不整形,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稍隆起,平滑具亮光,革兰氏染色阴性。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块的病菌在窖里越冬,无寄主可在土中腐生14个月至6年病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传播,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也可透过导管进入相邻的薄壁细胞,致茎部出现不规则水浸状斑青枯病是典型维管束病害,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妨碍水分运输导致萎蔫该菌在10一40℃均可发育,最适为30一37℃,适应pH6—8,最适pH6.6,一般酸性土发病重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 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青枯病马铃薯青枯病症状症状 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褐变,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块茎染病后,轻的不明显,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别于枯萎病马铃薯病害   防治方法(1)实行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最好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

      2)选用抗青枯病品种,并选择无病地育苗,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播前用多元微肥浸种后用草木灰拌种3)清除病株后,撒生石灰消毒4)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从苗期开始喷施多元微肥2~3次,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可改变微生物群落还可每亩施石灰100~150公斤,调节土壤pH值5)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用硫酸链霉素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农抗“401”5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4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3~0.5升,隔10天1次,连灌2~3次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前4项是重要的) 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软腐病马铃薯软腐病病原病原 有3种 Erwinia carovora subsp. carotovora(Jones)Bergey et a1.称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变种和E,caritivira sybso.atroseptica(Van Hall)Dye称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亚种及E.chrysanthemi Burkh Burkholder,McFadden et Dimock称菊欧氏菌。

      菌体直杆状,大小1—3×0.5一1(μm),单生,有时对生,革兰氏染色阴性,靠周生鞭毛运动,兼厌气性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经伤口或自然裂口侵入,借雨水飞溅或昆虫传播蔓延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软腐病马铃薯软腐病  症状症状 主要为害叶、茎及块茎叶染病近地面老叶先发病,主要为害叶、茎及块茎叶染病近地面老叶先发病,病部呈不规则暗褐色病斑,湿度大时腐烂茎部染病多始于伤病部呈不规则暗褐色病斑,湿度大时腐烂茎部染病多始于伤口,再向茎干蔓延,后茎内髓组织腐烂,具恶臭,病茎上部枝口,再向茎干蔓延,后茎内髓组织腐烂,具恶臭,病茎上部枝叶萎蔫下垂,叶变黄块茎染病多由皮层伤口引起,初呈水浸叶萎蔫下垂,叶变黄块茎染病多由皮层伤口引起,初呈水浸状,后薯块组织崩解,发出恶臭状,后薯块组织崩解,发出恶臭 马铃薯病害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和降低田间湿度 (2)及时拔除病株,并用石灰消毒减少田间初侵染和再 侵染源 (3)避免大水漫灌 (4)用多元微肥拌种和喷施,能提高植株抵抗力减轻病害。

      (5)喷洒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 马铃薯病害  n 防止切块腐烂的措施防止切块腐烂的措施n切块后用多元微肥浸种或拌种,然后等薯块上水切块后用多元微肥浸种或拌种,然后等薯块上水分干后(约几十分钟)再用草木灰或药剂拌种分干后(约几十分钟)再用草木灰或药剂拌种n1、草木灰拌种:切块后每、草木灰拌种:切块后每50公斤种薯用公斤种薯用2公斤公斤草木灰和草木灰和100克甲霜灵加水克甲霜灵加水2公斤进行拌种,拌种后公斤进行拌种,拌种后不积堆、不装袋,置于闲房地表不积堆、不装袋,置于闲房地表24~~48小时后即可小时后即可播种n2、药剂拌种:用、药剂拌种:用2公斤公斤70%甲基托布津加%甲基托布津加1公斤公斤72%的农用链霉素均匀拌入的农用链霉素均匀拌入50公斤滑石粉成为粉剂,公斤滑石粉成为粉剂,每每50公斤种薯(切块)用公斤种薯(切块)用2公斤混合药拌匀,要求公斤混合药拌匀,要求切块后切块后30分钟内进行拌种处理分钟内进行拌种处理n3、切块时,应注意使伤口尽量小,而不要将种、切块时,应注意使伤口尽量小,而不要将种薯切成片状和楔状。

      注意拌种后不可晒更不可装在薯切成片状和楔状注意拌种后不可晒更不可装在袋里晒袋里晒  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病毒病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发生均十分严重,一般使马铃薯减产20%-50%,严重的达80%以上感染病毒的马铃薯通过块茎无性繁殖进行世代积累和传递,致使块茎种性变劣,产量不断下降,甚至失去利用价值,不能留种再生产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病毒病马铃薯病毒病  1、、症状症状     常见的马铃薯病毒病有3种类型花叶型: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焉脱落;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此外还有复合侵染,引致马铃薯发生条斑坏死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皱缩花叶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病毒病田间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病毒病症状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病毒病图薯块和叶片马铃薯病害 卷叶型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病毒病在块茎上的症状马铃薯病害 具体类型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简称PVX)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症,有时产生斑驳或环斑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简称PVS),在马铃薯上引起轻度皱缩花叶或不显症马铃薯A病毒(potato virus A简称PVA)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或不显症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简称PVY),在马铃薯上引起严重花叶或坏死斑和坏死条斑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简称PLRV) 该病毒寄主范围主要是茄科植物,在马铃薯上引起卷叶症此外烟草花叶病毒(TMV)也可侵染马铃薯马铃薯病害 n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上几种病毒除PVX外,都可通过蚜虫及汁液摩擦传毒。

      田间管理条件差,蚜虫发生量大发病重此外,25℃以上高温会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或传病,从而利于该病扩展,加重受害程度,故一般冷凉山区栽植的马铃薯发病轻品种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会影响本病的发生程度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病毒病马铃薯病毒病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⑴⑴选用抗病或耐病丰产良种选用抗病或耐病丰产良种:针对当地病毒种类,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耐病品种我省比较抗病的品种是陇薯1号⑵⑵采用无毒种薯采用无毒种薯:各地应因地制宜地建立繁殖无毒种薯基地,超级原种田应设置在高海拔的冷凉地带,一般生产田可通过夏播获得无病种薯,种薯基地要远离一般马铃薯生产田,并加强治虫防病等措施有条件的地区可推广马铃薯植株的茎尖培养脱毒方法,即根据大部分病毒不能到达马铃薯植株生长点细胞中的原理,采用茎尖培养脱毒方法可获得无毒的马铃薯植株,能有效地控制病毒病,还可采用实生种薯脱毒研究证明,三种病毒病都不能通过种子传染,故利用实生种子直播法可获得无毒的块茎 ⑶⑶药剂防治药剂防治:主要是喷药治蚜,特别是留种田更要加强防治媒介昆虫,一般在齐苗后或在田间出现个别蚜虫时,即应施药施药方法同小麦中治蚜方法一致。

      (4)(4)加强栽培管理加强栽培管理:实行精耕细作,高垄栽培,加强培土,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用多元微肥拌种加叶面喷施用多元微肥拌种加叶面喷施2~32~3次,能显著提高植株抵抗次,能显著提高植株抵抗力显著减轻病害力显著减轻病害留种田要及时拔除病株,以清除田间毒源 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病害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5国开山东开大《土质学与土力学》形成性考核123答案+终结性考核答案.docx 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梳理【中学教师资格证】.docx 2025国开山东开大《特许经营概论》形成性考核123答案+终结性考核答案.doc 2025年高考英语全国一卷真题(含答案).docx 2025国开山东《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与管理》形成性考核123答案+终结性考核答案.docx 2025国开山东开大《自然现象探秘》形成性考核123答案+终结性考核答案.docx 2025国开山东《消费心理学》形成性考核123答案+终结性考核答案.doc 2025国开山东《小微企业管理》形成性考核123答案+终结性考核答案.doc 2025国开山东开大《资本经营》形成性考核123答案+终结性考试答案.docx 2025国开山东《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考123答案+终结性考试答案.docx 2025国开《视频策划与制作》形考任务1-4答案.docx 2025国开《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形考任务234答案+期末大作业答案.docx 2025国开电大《煤矿地质》形成性考核123答案.docx 2025国开电大《冶金原理》形考任务1234答案.docx 2025国开《在线学习项目运营与管理》形考任务1234答案.doc 2025国开电大《在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阶段测验1-4答案.docx 2024 年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基础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docx 环保工程师---2023 年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基础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docx 2025国开《液压与气压传动》形考任务一参考答案.docx 2025年春江苏开放大学教育研究方法060616计分:形成性作业2、3答案.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