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整理_山香版.doc
56页1第一章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一). .心理学心理学 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边缘科学二)(二). .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 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包括以下三个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个性心理○ 2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1)个性心理倾向性:指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决定人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及对认识活动的趋向和选择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 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指气质、性格、能力等第二节第二节 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确定心理事实 2.揭示心理规律 3.揭示心理机制 4.揭示心理本质 二、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二、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1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1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2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3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4第三节第三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一、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历史背景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二、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二、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机能主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2(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
5)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称为第二势力,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 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代表:皮亚杰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3第二章第二章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第一节第一节 注意注意1 1.注意的的概述.注意的的概述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2.2.注意的分类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 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引起条件: (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及其相对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
2)有意注意: 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维持条件: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 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3.3.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了,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影响因素: (1)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2)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3)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2.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影响因素: (1)注意对象的特点;(2)有无坚定的目的;(3)个人的主观状态(意志、身心精力)注意的起伏(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它是由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接性地加强和减弱造成 (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3.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的现象条件: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自动化)(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经熟练(自动化)(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4.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4.4.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善于利用刺激物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
(消除容易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如保持教室安静、室内布置简朴;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如教学方法新颖,形式多样,组织生动,内容丰富)2.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二)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2.合理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提问等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三)正确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规律组织教学第二节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感觉与知觉 一一. .感觉感觉 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范围(两者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二)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3)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视觉后像分正后像和负后像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联觉: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红色给人感觉热烈) 二、知觉二、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一)种类:(1)空间直觉----空间特性在人脑的反映 如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知觉(2)时间知觉----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的反应(3)运动知觉----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二)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指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2.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说明的加工过程3.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4.知觉的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三)观察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型、敏锐性观察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性(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观察、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3)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提高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三、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三、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一)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1)实物直观(观察标本、演示实验、实地观测)(2)模像直观 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图像(图片、幻灯片、电影)(3)言语直观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二)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运用知觉的组织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让学生参与直观过程第三节第三节 记忆记忆一、记忆概述一、记忆概述 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一)记忆分类(l)根据记忆的内容与经验的对象分类①形象记忆;②情景记忆;①逻辑记忆;(法则、定理)④情绪记忆;⑤运动记忆2)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⑤长时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类①陈述性记忆;②程序性记忆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分类①内隐记忆(不需要意识参与) ;②外显记忆(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记忆)二、记忆过程二、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一)(一) 识记识记 概念:记忆的第一个基本环节,具有选择性分类:(1)据有无目的性 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2)据识记材料性质和识记方法不同 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识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积极、消极)(3)活动任务性质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有意义的、连贯的有规律的材料识记效果好)(5)识记的方法(二)保持与遗忘(二)保持与遗忘 1、保持的概念: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2、遗忘(1)概念 :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2)规律:(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显示了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 ,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3)影响遗忘进程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150%效果最好)记忆任务的长久性的与重要性;(长久记忆任务利于材料在头脑中的保持)识记的方法;(意义识记效果好)时间因素;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进程4)遗忘的原因消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压抑解除,记忆就能恢复提取失败说: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够被提取出来3. 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1.及时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