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合莎士比亚的作品谈人文思想.doc
3页结合莎士比亚作品谈谈其作品的人文思想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资本阶级人文主义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反映了 16 世纪到 17 世纪整个英国社会的现实,其作品中的人文思想也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着逐步的改变莎士比亚作品的创作时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由最初的理想化的积极的思想,到面对现实黑暗后重新思考人文主义的崇高理想能否得以实现,到最后认清现实的黑暗,以神话传奇的形式来描绘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追求至高纯洁的理想世界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都反映在莎士比亚对人物的塑造中,莎士比亚反映在作品里的人文思想是在不断转换,这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创作历史剧、喜剧和诗歌的时期正值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阶级矛盾有所缓解,社会比较安定,经济走向繁荣,民族意识空前高涨他写得历史剧塑造了一系列理想的君主形象,并借此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和对未来的期望向往喜剧和诗歌也充满了明朗积极的基调讴歌了年轻男女冲破封建羁绊和传统力量,为争取自由恋爱,婚姻自由而努力,这样激进,乐观的思想《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是讽刺喜剧与抒情喜剧的巧妙结合。
《威尼斯商人》主要讲述了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巴萨尼奥成婚,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金币而引起的“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次要情结是鲍西娅选亲,巴萨尼奥选中铅匣子与鲍西娅结成眷属,其中还穿插了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安东尼奥的友人罗伦佐的恋爱和私奔的桥段莎士比亚肯定了安东尼奥、鲍西亚等人之间友情、爱情的崇高,伟大的情谊打败了夏洛克所代表的贪婪、残暴年轻的男女为追求自由恋爱,以智慧和勇敢改变命运象征正义的法律最终还是站着善良的安东尼奥这一边,象征封建礼法的“三个匣子”最后也被爱情的力量所打破虽然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但结局圆满莎士比亚的人文思想还展现在他博爱、仁慈、宽容的精神上,他认为人性高于一切,人性可以战胜世间一切邪恶,甚至他还同情那些因为贪婪、邪恶最终受到惩罚的人莎士比亚在这个时期所创作的作品都比较偏理想化,还没有遭受现实的打击,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是存在矛盾和局限的,之所以还没有暴露不过是因为隐藏着的社会问题还没有完全暴露莎士比亚在第二个时期的创作主要以悲剧和悲喜剧为主,这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伊丽莎白统治进入晚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亲信的权力不断膨胀,资产阶级和新贵利益受损,原本脆弱的平衡被打破,各种社会问题开始暴露、泛滥,社会罪恶的阴影满布。
莎士比亚感受到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黑暗之间的巨大落差,他开始思考反思:理想化的人文主义是否能在开明君主制的条件下得以实现?所以这个时期莎士比亚借由作品来批判揭露社会所存在的黑暗,试图以犀利的审判来改变当时的社会窘境,作品基调沉郁、悲怆、激愤作品《哈姆莱特》所表现出的“人文思想”和传统意义上的人文主义(人是追求尊严,秉持理性,在宇宙中占据至高无上地位)不同,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莱特是包含复杂人性甚至是人性悖谬的,哈姆莱特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但他渴望的理想和现实却是完全背离的莎士比亚为了将人性的冲突表现得更加直接,将故事的情节完全的断层开来,一个怀抱理想的人面对理想的轰然倒塌,他所展现出的并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应该有的勇敢,果断,相反的他颓唐、痛苦、忧虑,他发现那个美好的世界不过是一个巨大的、一戳即破的泡沫,当所有华丽的幕布落下,遗留的不过是空虚、荒芜的人世很多资料里认为哈姆莱特并非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但我认为正是因为人性的不完满,人类在面对灾难,噩耗时所表现出的脆弱才丰富了人文思想这一概念《哈姆莱特》一直围绕着“To be or not to be.”这句话来构建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哈姆莱特行为上的犹豫显得人性复杂又深刻,他意识到人文主义并不像所宣扬得那样圣洁,人性在失去约束后会产生无尽的恶,一旦恶被激发变很难再回头。
所有人,无论是克劳狄斯还是王后,甚至是意识到这一切的他自己也同样是黑暗的重整乾坤”变成一句空话,人生聊无意义,于是哈姆莱特想到了自杀,但他真正要面对死亡的时候他又被死亡的恐惧所,是生存还是毁灭,一个个问题选择深深折磨着哈姆莱特真正困住他的并不是现实意义上的做与不做,而是他意识到人的渺小、不完美,即便他做了成功了也并不是达到了真正的胜利《哈姆莱特》所表达的人文思想看似是悖谬,但对于作品以外的人而言却是合理的,莎士比亚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借由《哈姆莱特》这部作品隐喻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个性解放的口号下人们“为所欲为“、一味放纵情欲带来的社会罪恶正是因为对人的问题进行了深层的思考,真正值得去做的应该是找回人的信仰,人的尊严以及人存活的意义哈姆莱特原本有杀死克劳狄斯的机会,然而哈姆莱特放弃杀死克劳狄斯的理由却异常荒谬,只是因为面对克劳狄斯对上帝的祈祷,他认为他不应该在这样的时刻杀死克劳狄斯对于一个接受人文主义思想的人来说,否定神论应该是最基本的理念,然而哈姆莱特却在神性面前选择放弃,难道他相信上帝真的可以拯救克劳狄斯的灵魂?莎士比亚这样写难道不是在讽刺当时的人文主义其实并不是完善的,它忽略了人性的弱点,只追求看上去完美的虚象。
莎士比亚之所以有了这样的认知,是现实给予了他去思考人性的契机,而哈姆莱特是被放大弱点的每一个人之所以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大概是因为面对哈姆莱特的时候,我们每一个都会不禁反问自己,人到底是什么,选择做与不做的原则底线是什么,而每个人给自己的答案又是不尽相同的《哈姆莱特》这一作品对人性进行了批判,披露了人性的弱点,侧面宣扬了仁爱、慈悲的大爱精神,可以说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是莎士比亚而不是他笔下的哈姆莱特,真正被传达的人文思想,是借由每个个体的深入思考,面对真实的自己,面对灵魂的弱小和不堪一击,然后改变,最终达到整个社会的人文提升莎士比亚作品的人文思想还表现在对爱情的自由追求上,冲破封建伦理的局限,寻求真正的人性自由《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作品相比莎士比亚最早期的爱情喜剧在人文思想上又有了新的进步,它增加了爱情的复杂性和冲突性,通过批判中世纪野蛮腐朽的伦理观念,间接地赞颂了人文主义者为追求崇高爱情而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伟大精神《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两个家族的斗争开篇,以两位主人公的死落幕,尽管从剧情上来说这是一个悲剧,伟大的爱情最终无力对抗强大的家族势力,而死亡是他们对现实最无声也是最坚定的反抗。
他们的死看似是对封建势力的屈服,但实际上却化解了两家的矛盾冲突,可以说这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的胜利但是这部作品是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早期杰作,因此人物在面对死亡时表现出的无畏和后期创作的哈姆莱特相比显得有些矛盾,从这些细节我们也可以看出莎士比亚思想的进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莎翁也更感受到现实力量的残酷性,对人性的剖析也更加的深入复杂化但莎士比亚作品中关于“爱”的主题却是永恒的,人的自尊、价值、理想可能会遭遇挫折打击,而“爱”是无畏的,它超越神权,无所不在,只要有人文主义者存在着爱便不会熄灭莎士比亚在最后时期的作品创作主要是以传奇剧为主,这个时期封建王朝的专制面貌暴露无遗,清教徒和王权之间的争端日益尖锐人文主义者的崇高理想在现实中很难实现,莎士比亚将理想的实现寄托在神话传奇中,在描绘人间疾苦的同时以仁慈的大爱和宽恕精神,对社会矛盾的解决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我认为这个时期的作品应该最能反映莎士比亚的人文思想,在经历了理想化,理想破灭后对人性的思索后,他把所有新的思考都放在了这个全新构化的世界里,即便这个世界是虚构的,但是就如同陶渊明构化桃花源一般,他们在作品了呈现了一种清丽、圣洁的意味,而不同的地方则在于莎士比亚不是为了逃避现实,恰恰是因为社会的黑暗需要一些光亮去指引尚在迷途的人文主义者,让更多的人能够冲破迷雾去改变社会的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