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识学第七识理论对情绪的解析.doc
7页唯识学第七识理论对情绪的解析原作者在原发博客上的提示:在苏州西园寺参加了戒幢论坛,交了一篇文章,在大会上提供给大家 现在放到博客上来,希望和大家一起探 讨摘要:本文对佛家唯识学的第七识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佛家高度禅定下的精细观察结果与总结为基础,从情绪的来源、情绪的生起、情绪的根本认知、情绪冲突之源、情绪的表象与情绪的对治这几方面,用唯识学的烦恼理论进行了阐述,以期对现代心理学的情绪研究与心理治疗中的情绪对治有所助益关键词:唯识 第七识 烦恼 情绪情绪是心理治疗的核心,一切的心理问题及障碍,其表现就是某种程度上情绪的失控、心境的沉溺看起来,我们要解决的是来访者(患者)的症状,而实际上,我们如果仅从症状上入手,那是事倍而功半的只有从症状背后的情绪入手,一切才有所改变各心理治疗流派都提出了自己的治疗理论与模型,无论是精神分析还是行为主义,其根本之处在于,人类的行为(症状)源于情感,而情感源于最初类似情境下的身心体验与处理方式烙下的印痕精神分析从分析情感关系是如何从过去转移到现在来的这个机理,让来访者对自己的情感不再有迷惑,从而远离内心的冲突此外,也通过咨询室里的情感转移关系让来访者通过与咨询师的互动来直接体会情绪的觉察与对治;行为治疗则是立足于当下,让来访者体验情绪当下来访者的认知、感觉、身体变化、行为、结果等等几方面同时是怎样的状态,这是一种当下的觉察训练。
两者实际上都肯定了情感的来源是创伤或习得,至于为什么孩子会产生情绪体验?这归于本能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里,更引入了集体潜意识概念及原型,对情绪的更深层次的原理进行探讨佛教是目前知道的,最早对人类心理特别是情感进行系统研究、改造实践的文化情也是佛教的立足点,没有情,就没有人类,就没有佛教在佛家看来,情是一切生命的特征,所以佛家呼之为“有情众生” 而且佛家也认为,生命是以 “情”之执着的轻重来决定其生存状态与生命轨迹的[i]所以佛家对情的研究是最为深刻而广泛的唯识学是佛家统摄修持理论、哲学理论、宇宙观理论、心理理论等等于一体的系统,它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外观(由外观察)不同的是,它采取的是“内观” ,是通过高度的禅定训练,在意识情绪都澄净的前提下达到认识对象与认识主体融为一体,由此所认识到的一切再用语言表达出来,并通过严密的因明逻辑推理建立学术的体系其意义在于给佛家的修行人,提供一个完整的心理地图与解脱原理图它用的是一种解析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学问,是不断探索因果关系,十分符合科学范式的一种体系相信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这套学问将为西方素具理性传统的科学家们所接受并深入研究太虚法师在其著作《真现实论》里,立“佛陀心理学”这一词,并将其分为三类研究心理的学问:(一)情的心理学。
太虚大师认为:“此类心理,既须究明末那四惑,同时必显末那内执之阿赖耶,与外依之六识,由之以及相应心所,相分色法,与分位假法等,彻底究竟即此已非世俗心理学者所能望其项背,况后二类心理学耶?” (二)想的心理学他认为:“此种心理,以第六识之作用为最强,人天菩萨皆有之,而优降不同,专为研求真理之哲学科学亦属之乃情的转为智的之枢纽也 ”(三)智的心理学智在这里的意思是“如实现知” , “谓现证诸法实相之无分别智 ”[ii]是达到认识世界与完善自身的最高境界的学问在这本书里太虚大师对现代心理学多有点评,对于其研究方向也站在佛家的立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正是初步从唯识的末那四惑出发,对“情的心理学 ”中之核心——烦恼——作一些探讨,供现代心理治疗与研究者参考一、情绪的来源唯识学里,将所有心理基本元素称之为“心所” ,其中“烦恼心所”的定义是:使有情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精神作用之总称[iii]用现代心理学来说,称之为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而佛家将烦恼的根源归之于人类的一个认识功能,那就是第七识所以说,人类的负面情绪源于“烦恼” ,而烦恼则源于人类的第七识第七识又称“末那识” ,它是我们根本的认识能力的思量功能,这一功能是恒久审查的,玄奘法师作的八识规矩颂中道:“恒审思量我相随”[iv] 。
无论是清醒着、睡眠、晕厥等各种状态下都我们都有着一个保持审查思量的功能,所以我们才能够在梦中还保持着对自己的认知,能够在意识停了以后再恢复时,还保持着我们的人格特点等等这都是第七识的功能此识恒审我们认识到的一切信息并加上“我” 这个立场和倾向,使我们的意识在加工信息时烙上“我”的痕迹,所以它也是一切“自私自利之根 ”它是一切生命维系的核心,也是烦恼的来源,人类心理的基础为什么说它是烦恼的来源呢?唯识学认为这个恒审思量的功能与四种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也就是说,它在发挥这个恒审思量、将一切执为“我”的功能的同时,也就处在一种烦恼不安的状态,这是现代心理学说的心理冲突的根源以下分别从源头、影响、冲突、现象这四方面对这个“我”进行解析,从而了解我们的烦恼的内在机理二、情绪的生起过程——我痴佛家来看,生命的根本起源是“无明” ,又称为“痴” 《成唯识论》[v]中说:云何为痴?于诸理事,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谓由无明,起疑邪见贪等烦恼随烦恼业;能招后生杂染法故对于“痴” (无明)这个走向觉悟的根本障碍,佛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据《大乘起信论》上说,无明为不觉,分为根本无明与枝末无明,根本无明这里不作讨论,枝末无明涉及到我们情感与痛苦的生起过程,我们在这里根据唯识学作一些探索。
这个“痴”有“三细六粗”九种表现,这是层次递进、由隐至显的心理过程三细过于细微难测,这里不作研究,我们来看看“六粗”[vi]的表现1、 智相:依前面“三细”而起的境界相妄起分别染净,爱净境不爱染境,称为智相这是我们情感的最初由来,前面的“三细”将一个圆融的世界划分为一个孤立的境界相与“我”相对,故就会产生爱与不爱的趋向了这与客体关系学派的 “分裂”机制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2、 相续相:依智相分别,于爱境则生乐,于不爱境则生苦;觉心起念,相应不断,称之为相续相有了分别后,我们就会抓住这个爱与不爱的趋向,而让心停留在这里,从而产生了乐与苦的感受这里提示,我们无论对于苦和乐都是抓住的,不然就不会有烦恼了佛家对于心理过程有很细致的观察,目的是为修行者提供方法这里的相续显示烦恼是由于我们在烦恼上停留造成的,如果能够断,如禅宗所说的“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心理修养,则烦恼就不会继续延续了3、 执取相:依前相续相,缘念苦乐等境,心起执着,称为执取相由于对苦乐的感受有趋避,所以就有了执着这里,心起执着很有“强迫性重复 ”的味道而趋避也就是我们最初的防御机制之由来,实际上如果不给予防御,一切苦乐都会很快过去,而防御就是执着,而失去了对环境的正确即时的应对。
4、 计名字相:依前之执取相,分别假名言说之相,称为计名字相这是情感象征的起源,我们对我们的苦乐感受给予了定义巴史克在其《心理治疗入门》一书中谈到,婴儿无法把知觉运动的适应形态转化成象征性的语言或者表达形式,这种形式称之为原发的潜抑 “借由原发的潜抑,可以保护自己,避免感受到痛苦的情感经验 [vii]”人类如果有执着而还没有无法形成象征,则情感上缺乏丰富的体验,从而缺乏对于他人的同理心,缺乏对环境有分寸的应对,会导致边缘性人格而一般人因为象征的出现,却会由此而形成一个对象征的反应,如果这个反应形成了心理上的内循环,就是心理问题了我们就会因为象征,例如恋爱中的人会因为恋人的行为而用象征进行理解并由此而产生感情的波澜5、 起业相:依前之计名字相,执取生著,造种种业,称为起业相这是我们因情感而采取行动的过程这里说的行动也包括心理上的活动,防御机制就是一种内心的行动在佛教里也称之为“思” 6、 业系苦相:系于善恶诸业,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称为业系苦相这里指的就是由我们的行为造成的痛苦在佛家来看,我们为了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的行为,因为痴的缘故,都会带来痛苦心理障碍尤其如此,我们因为不能忍受内心的冲突和焦虑而采取的防御机制,一定会造成新的更大的痛苦。
这里说的“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用佛家的话说是“轮回”和“业力” ,而用精神分析来说,就是 “强迫性重复” 从这里能看到,一切的烦恼皆来源于“痴” (无明) ,而这个无明,因为我们心理的象征功能而放大,而产生重叠无尽的“痴” ,往往已经偏离了事实发展的事实与规律,但为来访者所执着强迫性地重复着曾经的心理防御模式对“我痴”的心理过程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对心理障碍的诊断,也有利于运用各种技术去对治这六个过程的第一个环节都是心理功能的发展阶段,在那个阶段如果出现了问题,人就会产生相应的心理疾病三、情绪的根本认知——我见第七识的第二大烦恼是“我见” ,在修道上,最难解的是“身见” ,所以一般认为,认我们这个肉体的生命与精神的生命为“我”的这个执着就是 “身见” 但是,人类的我其实是不局限于此的,在一般人来说,除了身体以外,我们还会把“我”放大,在《真现实论》里,太虚大师将此做了完整的分析最小的我就是“现知一刹那心” ,或者叫主观,而非我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第二层就是我们的一切心理活动,包括情绪与人格等等这个层面的是“我” ;第三层就是肉体之我,也就是俗称的我;再扩大的就是家族为我;第四层就是职业团体的我;第五层就是国家的我;第六层就是人类的我;第七层就是有情类的生命;第八层就是一切生物;第九层就是地球系;第十层就是太阳系……我们说的集体荣誉感之类的都是这里的某一层的 “我” 。
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我”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才会感到许多的不如意,因为我们觉得“我”受到了侵犯、限制、伤害等等其实是我们的我这个概念的外延放得太大,把许多事物都看成自己能主宰的或需要保护的范围的缘故在心理治疗里提出了界线不清这个概念,这就是指的“我”的这个圈子划得与别人,特别是与社会公认的不一致,相应的互动行为也损害了别人的利益 所以,这个我见是非常深刻与广泛的,无时无处不在把生活中的事物都划分为“我”与“他”的,都在时刻警惕着“我”是否受到了伤害特别是心理障碍的人,这个界限和相应的受到“伤害”的感觉会特别深,痛苦也就特别深了在自体心理学里,把这个烦恼、这种保护“自我”良好与完整的倾向,称之为心理动力之源,那就是“自恋” 因为“我见”是一切错误认知的源头,所以佛家最重要的就是消除它一切的修养方法都只是做准备,只有修养达到一定水准,能够进入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体悟,就会超越“我见”而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是所谓人本主义说的“ 心灵不设防”——不用任何防御机制——的境界所以治疗也好,修养也罢,关键在于“ 我痴” 、 “我见”这两方面的解脱四、情绪冲突之源——我慢与我爱第七识的另两个根本烦恼是“我慢”与“我爱” 。
这是继前两个根本烦恼之后的,造成心理冲突和人际关系冲突的最核心的心理功能佛家认为,我慢是抬高自己,贬低他人会导致“清苦” ,因为傲慢的人一般会比较清高,人际关系不良无论这个清高是抑郁还是轻躁的,都是慢的表现根本的“我慢”是执着我和我所有的东西而起慢心内执有我,则一切人皆不如我;外执有我所,则凡我所有的皆比他人所有的高上由我慢这个根本,会有许多的表现,基本的就是三种:慢、过慢、卑慢其中要特别说的就是卑慢,这在抑郁情绪里会显得较明显看起来,抑郁患者是自信不足,自我肯定很低其实是内心有一个非常高的“ 理想自我”来看一切的把别人的优点都拿来比,心底里的意思就是认为自己应该是一个集所有人优点于一体的人自体心理学把这个烦恼作为人的“自体”的一极——夸大的自体,其需求就是 “镜映移情” ,就是需要他人的赞扬,需要他人的正确理解,需要他人的接纳,需要环境按自己的方式来安排等等我爱”在唯识里又称为贪,就是欲求五欲(财、色、名、食、睡)等对于众生自身及其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而无厌足的精神作用,这样也会带来各种痛苦 “我爱”之贪源于对生命的延续的需要,也是“自他”分裂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