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唐朝典籍记载的北亚部落和国度.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5016284
  • 上传时间:2017-11-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35.3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唐朝典籍记载的北亚部落和国度唐朝打败突厥之后,大唐的势力大大延伸疆域囊括整个亚洲北部和亚洲东部,文化武力双管齐下,从内心里吸引征服了无数大草原之北的北方极寒之地的兄弟民族大唐皇帝称皇帝天可汗,万国来朝,什么叫万国?堪察加半岛的流鬼国,楚科奇半岛的夜叉国,科密地区的驳马国,结骨国,萨哈(雅库特)地区的骨师国,佛林国(东罗马)都有遣使纪录大唐贞观中,户部奏言,中国人自塞外来归及突厥前后降附开四夷为州县者,男女百二十余万口时诸蕃君长诣阙顿颡,请太宗为天可汗制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咸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诸蕃渠帅死亡者,必诏册立其后嗣焉临统四夷,自此始也唐朝已经管辖到靠近北冰洋有极昼现象“煮羊膊热日又出也“ 的极地地区,对极地地区有了明晰的纪录,对北冰洋极地部落也有记载,元朝辖境到北冰洋是长期来往或局部管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流鬼国流鬼国在今堪察加《通典》、《新唐书》、《资治通鉴》均有流鬼的记载,以《通典》记载最为详细其叙述如下:流鬼去京师一万五千里直黑水靺鞨东北少海之北三面阻海有鱼盐之利地气早寒每坚冰之后以木广六寸施系于其上以践层冰逐其奔兽。

      俗多狗以其皮毛为裘褐胜兵万人南与莫曳靺鞨邻接未尝通聘中国贞观十四年其王更三译而来朝贡授骑都尉流鬼在北海之北,北至夜叉国,余三面皆抵大海,南去莫设靺鞨船行十五日无城郭,依海岛散居,掘地深数尺,两边斜竖木,构为屋人皆皮服,又狗毛杂麻为布而衣之,妇人冬衣豕鹿皮,夏衣鱼皮,制与獠同多沮泽,有盐鱼之利地气冱寒,早霜雪,每坚冰之后,以木广六寸,长七尺,施系其上,以践层冰,逐及奔兽(此为滑雪板或者雪橇)胜兵万余人无相敬之礼、官僚之法不识四时节序有他盗入境,乃相呼召弓长四尺余,箭与中国同,以骨石为镞乐有歌舞死解封树,哭之三年,无余服制靺鞨有乘海至其国货易,陈国家之盛业,于是其君长孟蚌遣其子可也余志,以唐贞观十四年,三译而来朝贡初至靺鞨,不解乘马,上即颠坠其长老人传,言其国北一月行有夜叉人,皆豕牙翘出,啖人莫有涉其界,未尝通聘夜叉国夜叉国在今楚科奇,唐人所谓“夜叉” 实为当地极地部落几万年以来一直至今捕猎并赖以为生的食物“海象”,所谓獠牙实际就是海象的长牙唐人不通当地人的语言,夜叉国人系 “三译来朝”即通过三种不同的语言翻译才能沟通唐人误解夜叉国使人所叙述当地人食用有长长獠牙的“海象” 为“夜叉”食人,把“海象”误解为“夜叉 ”。

      流鬼国”“北一月行有 夜叉人, 皆豕牙翘出,噉人莫有涉其界,未尝通聘”夜叉,对音是梵文 yakcha,原意是印度婆罗门教教义中的一种魔鬼, 嘴角有长牙】,唐代所称的这种“ 豕牙翘出,噉人”的“ 夜叉” 应当就是当地极地人几千年来一直捕猎食用的海象 噉人”是唐朝中原人对“ 人食” 的误解,因为唐人并不理解北方极远之地派来的使人的语言,需要三译来朝在任何已知的保留食人传统的人类群体里,都没有长期以人为食物的例子事实上长期以人肉为食物对任何人类群体都是不可能的,大都在食物匮乏或者宗教祭祀时偶尔为之夜叉人”“ 夜叉国人”或“夜叉国” 的误解或缩写比较十七世纪的欧洲冒险家对西伯利亚极东地区原住民的记录,可以发现类似的描述荷兰东方学家本丁克(bentinck) 《 鞑靼系谱史》载:“朱克济(tchouktchi)【朱克济的语源是俄语朱巴特济,意即海狼鱼 barracuda】为亚洲北部最猛恶之种族驳马国《新唐书·回鹘下》载:“又有驳马者,或曰弊剌,曰遏罗支 ,直突厥之北,距京师(长安)万四千里随水草,然喜居山,胜兵三万地常积雪,木不雕以马耕田,马色皆驳,因以名国云北极于海,虽畜马而不乘,资湩酪以食好与结骨战,人貌多似结骨,而语不相通。

      皆劗发,桦皮帽构木类井干,覆桦为室各有小君长,不能相臣也”《唐会要·卷一百》:“驳马其地近北海在突厥北去京师一万四千里 经突厥大部落五所乃至胜兵三万至冬积雪树木不没者一二尺以马耕种五谷马色并驳故以为国号其使云去鬼国六十日行其国人夜游昼隐眼鼻耳与中国人同口在项上土无米粟噉鹿与蛇永徽二年十一月朝贡使至驳马,其地近北海,去京万四千里,经突厥大部落五所乃至焉有兵三万人,马三十万匹其国以俟斤统领,与突厥不殊有弓、箭、刀、槊、傍排,无宿卫队仗,不行赏赐其土境东西一月行,南北五十日行,土地严寒,每冬积雪,树木不没者才一二尺至暖消,逐阳坡(浦波反),以马及人挽犁种五榖,好渔猎,取鱼鹿獭貂鼠等肉充食,以其皮为衣少铁器,用陶瓦釜及桦皮根为盘碗随水草居止,累木为井栏,桦皮盖以为屋,土床草蓐,如毡而寝处之,草尽即移,居无定所马色并驳,故以名云其马不乘,但取其乳酪充餐而已与结骨数相侵伐,貌类结骨而言语不相通唐永徽中遣使朝贺(突厥谓驳马为曷刺,亦名曷刺国)《文献通考·卷 348》“驳马,其地近北海,去京万四千里,经突厥大部落五所乃至焉有兵三万人,马三十万匹其国以俟斤统领,与突厥不殊有弓、箭、刀、槊、傍排,无宿卫队仗,不行赏赐。

      其土境东西一月行,南北五十日行,土地严寒,每冬积雪,树木不没者才一二尺至暖消,逐阳坡(浦波反),以马及人挽犁种五榖,好渔猎,取鱼鹿獭貂鼠等肉充食,以其皮为衣少铁器,用陶瓦釜及桦皮根为盘碗随水草居止,累木为井栏,桦皮盖以为屋,土床草蓐,如毡而寝处之,草尽即移,居无定所马色并驳,故以名云其马不乘,但取其乳酪充餐而已与结骨数相侵伐,貌类结骨而言语不相通唐永徽中遣使朝贺(突厥谓驳马为曷刺,亦名曷刺国)曷剌国----即驳马(或驳、驳皆可),为古突厥北部部落之一近北海(?贝加尔湖 Oz.Baykal)因其“ 马色并驳”,故名;突厥为驳马为曷剌,亦名赫拉国又名弊剌、罗支 永徽中,与唐通史有人疑为拔悉蜜之异译《中国历史大辞典》(音序版-2007 年版第 468 页)驳或驳在《山海经》里也有多处记载,如《山海经- 海外北经》里记载到“ 北海内有兽其状如马,名曰騊駼有兽焉,名曰驳,状如白马,锯牙,食虎豹有素兽焉,状如马,名曰蛩蛩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郭郛在《山海经注证》对“驳”的表述如“ 食虎豹” 解释为马收威胁的一种自我防卫,即后马蹄蹬出此种马在防卫上必然有极强的特征,我们今天之所用“驳论” 中“驳” 的字应该就是来源于此特点[目前郭郛将騊駼解释为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但“驳”却不明确,可能也是对同一种野马的不同称呼]。

      拔野古拔野古在仆骨东境胜兵一万口六万人其地东北一千里曰康干河有松木入水一二年而化为石有国人居住其人谓之康干石人皆着木脚冰上逐鹿其国东北六日行至鞠国有树无草有鹿如中国牛马使鹿牵车可胜三四人鹿食地苔自鞠国东行十五日并俞折国土地广大风俗与拔野古同地多豹鼠骨吐鞠国北有大汉国其人极长大长者至丈三四尺其国云北有骨帅国与大汉国相接户万五千胜兵三万大漠国《通典》大漠国在鞠国北,饶羊马人极长大,长者至丈三四尺问其国云,北有骨师国,共大漠相接《新唐书》骨利干之东,室韦之西有鞠部落,亦曰祴部落其东十五日行有俞折国,亦室韦部落又正北十日行有大汉国,又北有骨师国驱度寐驱度寐,隋时闻焉,在室韦之北其人甚长而衣短,不索发,皆裹头居土窟中唯有猪,更无诸畜人轻捷,一跳三丈馀,又能立浮,卧浮,履水没腰,与陆走不别(此当为皮划艇)数乘大船,至北室韦抄掠无甲胄,以石为矢镞,区度寐----或曰“ 驱度寐”据《通典》卷二百(边防卷)记载:“驱度寐,隋时闻焉,在室韦之北 其人甚长而衣短,不索发,皆裹头居土窟中唯有猪,更无诸畜人轻捷,一跳三丈馀,又能立浮,卧浮,履水没腰,与陆走不别数乘大船,至北室韦抄掠无甲胄,以石为矢镞明朝坤舆万国图原图所注解无大差别。

      此处要从文献中的“室韦” (隋朝时)一地望来考察隋朝后唐朝前期时设有室韦都督府,属唐羁縻都督俯名,其辖境相当于今额尔古纳河流域,东至海,北达今外兴安岭《中国历史大辞典》(音序版-2007 年版第 2347 页)若以现代地图来看,外兴安岭在俄罗斯称呼为斯塔诺夫山脉(Stanovoy Khrebet),若以“ 室韦之北”来看其可能分布在今俄罗斯雅库特(Yakutiya)境内北部的阿尔丹(Aldan)山原一带骨利干(地近冰海即北冰洋有极昼现象!)《唐会要》:骨利干处北方瀚海之北二俟斤同居胜兵四千五百口万余人草多百合地出名马其国北接冰海(冰海即北冰洋!)昼长夕短天色正曛煮一羊胛纔熟而东方已曙盖近日出之所也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内附《通典》:骨利干居回纥北方瀚海之北,二俟斤同居,胜兵四千五百人草多百合地出名马,头类 驼,筋骨麤壮,好者日行数百里其北又距大海(此大海当为北冰洋,贝加尔湖一带没有极昼现象),昼长夜短,日没后,天色正曛,煮一羊胛,才熟,而东方已曙,盖近日入出之所(此为极昼现象,其地位置当在北极圈内)贞观中,骨利干国献马,使云,其国在京师西北二万余里,夜短昼长,从天色暝时煮羊胛,纔熟而东方已曙,盖近于日入处。

      都播都播铁勒之别种也其地北濒小海十三月行前代未之通也分为三部皆自统摄其俗无岁时结草为庐不知耕种土多百合取其根以为粻捕鱼鸟食之衣貂鹿之皮贫者亦缉鸟羽为服富者用马贫者用鹿皮为聘礼国无刑罚偷盗者征其赋闻骨利干来通亦遣使朝贡贞观二十一年十一月朝贡使至鬼国鬼国在驳马国西六十日行其国人夜游昼隐,身著浑剥鹿皮衣,眼鼻耳与中国人相同(中国种),口在项上,食用瓦器土无米粟,啖鹿豕及蛇驳马国南三十日行至突骑施,二十日行至盐漠念咄六阙俟斤部落,又北八日行至可史檐部落其驳马、盐漠并无牛羊杂畜其婚姻嫁娶与突厥同土多松、桦树,每年税貂獭青白二鼠皮以奉酋长明朝坤舆万国图图注曰:其人夜逰昼隐身 剥鹿皮为衣耳目鼻与人同而口在顶上, 噉鹿及蛇鬼国在《山海经》里也有多处提到, 如《山海经-海内北经》里言“ 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贰负神再其东,为物人面蛇身”郭郛在《山海经注证》里对“鬼” 的解释为 “騩”,其在《集韵-灰韵》里解释为白马.真本《竹书纪年》里也有记载, 如“殷王与鬼方不和, 争战三年, 殷方胜”.而对于一目的解释则为北方民族的一种装束,即头带面罩而防寒 ,正中开以小圆孔以视.如《山海经- 海外北经》云“一目国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

      一曰有手足按《 和汉三才図会》巻第十四而言 (“一目国在北海外无…其人一目当其靣而手足皆具也”),其人居住在北海之外(郭郛注古时的北海为贝加尔湖或者鄂霍次克海 ),其气候亦相对寒冷.以原图来看,此地绘制于北西伯利亚一代 ,其气候之寒冷,装束也固然如此.回纥回纥在薛延陀北境,居延婆陵水,去长安万六千九百里,胜兵五万人先属突厥,初有时健俟斤,死,子菩萨立大唐贞观初,与薛延陀俱叛突厥颉利可汗,侵其北边颉利遣骑讨之,战於天山,大破之,俘其部众回纥由是率其众附於薛延陀,号为活颉利发,仍遣使朝贡其地沙卤,有大羊,而足长五寸及薛延陀之败,其大酋胡禄俟利发吐迷度率其部诣阙,请同编户自突厥衰灭,其国渐盛,国主亦号可汗开元十五年,使大臣梅禄啜来朝,献名马焉按诸家叙突厥事,以「梅禄」为突厥官号,尚谓突厥见存,乃未之详耳结骨结骨在回纥西北三千里胜兵八万口数十万南阻贪漫山有水从回纥北流逾山经其国人并依水而居身悉长大皙面绿睛朱发有黑发以为不祥人皆劲勇邻国惮之其大与突厥同而婚姻无财聘性多淫泆与外人通者不忌其婿死丧刀● 其面火葬收其骨逾年而葬以木为室覆以木皮天每雨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