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docx
5页11 frn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 中日甲午战一一黄海海战学 院: 深圳旅游学院 学 系: 旅游管理 专 业: 旅游规划和景观设计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生姓名: 廖绪涛 学 号: 2010052983 指导教师: 曾光光 2011年 6 月 12 日中日甲午战争一一黄海海战[摘 要]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 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战后,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威海,避战保船,不 再出战,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对甲午战争产生不利于中国的决 定性影响黄海海战也是海军发展到铁甲舰时代后的一次大规模海上舰 队决战[关键词] 李鸿章;日本;清政府;黄海海战;海军李鸿章的眼光北洋海军苦心经营的旅顺要塞,可谓殚精竭虑可是,李鸿章没有想到的是, 把新式的海军纳入到维护腐朽王朝的轨道,其结果必定是——强而无用而此时的日本,全国上下进行了更加积极的的备战,早在 1868 年,明治天皇睦 仁登基伊始,即颁行诏书,宣称 “遂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 ”,志在向海外 扩张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近代工业迅速发展,战争机器迅速膨胀其实,李鸿章在日本明治维新的初年就看清楚了日本是中国的劲敌。
他并且知 道中、日的胜负要看哪一国的新军备进步的快他特别注重海军,因为日本必须先 在海上得胜,然后才能进攻大陆所以他反对左宗棠以武力收复新疆,反对为伊犁 问题与俄国开战,反对为越南问题与法国打仗,他要把这些战费都省下来作为扩充 海军之用他的眼光远在一般人之上李鸿章既注重中、日关系,不能不特别注意 高丽(朝鲜半岛)在国防上高丽的地位极其重要,因为高丽可以作敌人陆军侵略我 东北的根据地,也可以作敌人海军侵略我山东、河北的根据地反过来看,高丽在 日本的国防上也很重要高丽在我们手里,日本尚感不安,一旦被俄国或英国所占, 那时日本所感的威胁就更大了所以高丽也是日本的必争之地大和民族的野心日本的自强,对于中国来说,却意味着后起的东方资本广义踏着先行的西方资 本主义的脚印,汹汹地破门而来其扩张主义一开始就诉诸武力,比之西方人用商 品和传教开路,显示了更多的急迫和无情1887 年,日本参谋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1894 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 义” ,日本极力怂恿清政府派兵协助清剿,以图借机发动战争,就在这一年的 7 月 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对中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 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 号,终于挑起了这场侵略战争。
8 月 1 日(七月初一),中日政府同时宣战中日甲 午(1894 年)战争由此爆发黄海海战黄海海战是我民族在这次全面抗战以前最要紧的一个战争,如胜了,高丽可保, 东北不致发生问题,而在远东,中国要居上,日本要居下所以这次海战是个划时 代的战争当时我国的海军实力比日军强大,排世界第八位,日本第十一位我们 的两个主力舰定远和镇远排水量各七千吨,其中定远号是北洋舰队的旗舰而日本 最大的战舰不过四千吨,但日军也有优点,他们的船比我们的快,船上的炮比我们 多,而且配备速射炮,其中,日本第一游击队平均航速达 19.4 节另据英国海军年 鉴统计,当时速射炮的发射速度是原后装炮的六倍,由此计算,日本舰队的火力实 际上相当于北洋舰队的三倍战斗开始不久,北洋舰队旗舰 “定远 ”舰由于下水 12 年,7 年未修,主炮发射时 炸膛,丁汝昌摔伤,信旗被毁丁汝昌拒绝随从把自己抬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 督战可是他只能鼓一舰士气,战斗刚开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指挥北洋舰队中的“镇远”号装甲战列舰发现了日本军舰后,立即作了报告丁汝昌接到报 告后,命令北洋舰队由停泊队形变化成横队形,迎战日本联合舰队而日本联合舰队 呈一路纵队。
这样,中日两支舰队一纵一横相遇成一列横队的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位于横队阵中间,“镇远”号位于横队阵后 翼,它们是舰队中坚,它们率领舰队其他舰船迎战日本联合舰队就这样,两支装甲舰 队在黄海海面进行了激战北洋舰队在激战中先后击中日本的多艘军舰,打退了日 军进攻日本舰队改变了战法,集中火力攻打北洋舰队旗舰号“定远”号,日军的炮火越来 越猛,“定远”号不断中弹起火丁汝昌被打成重伤,还在舰桥上指挥战斗镇远”号战 列舰用其大口径火炮攻打日本舰队旗舰“松岛”号,迫使其退出战斗黄海海面上激烈的海战持续了 5小时,北洋舰队受到重创10艘战舰只剩下“定 远”号,“镇远”号等4艘军舰,由于战列舰防护能力强,有效地抵御日本舰队炮火攻 击当夕阳西下时,满身伤痕的“定远”号与“镇远”号战列舰无奈地望着远去的日本 联合舰队,缓慢地驶离战区海战史上装甲舰队的首次决战就这样悲壮地宣告结束5 个多小时的激战,其规模之大, 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远东战区所罕 见此战不仅决定了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战争全局说得远一 点,它同时又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的格局:把 37年后“九一八”的炮声 看做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
海战的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 “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 逃离战场后触礁, 几天后被自毁) 5 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 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 舰受伤(“西京丸”、“赤城”两舰被拖行后不久后沉 没),死伤官兵 600 余人黄海海战进一步揭露出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北洋水师建立之初,舰队在火力 和整体吨位上远超当时的日本海军,日本海军的制定扩充海军计划,为筹集经费, 天皇甚至从后宫经费中拨款给海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慈禧太后反而从海军 经费中抽钱建她的颐和园大清水师军舰年久失修,海军训练差,不少水兵吸食鸦 片,高级官员贪污成风,整支军队素质低下日本海军加紧训练,军舰保养好,在 自主造舰的同时,向英国皇家海军购置新舰,学习经验在海战开始前,北洋水师 军舰老旧,锅炉破损,舰炮使用实心炮弹,射速慢,威力不足日本海军训练有素, 装备了大批的新式战舰,使用大口径火炮,并装备了速射炮,开发出了新型的炮弹, 在总体吨位上也超过了北洋海军,在海战上有了极大的优势战争的失败原因:一)、军事上的差距:很多人认为中国在甲午战争前的军事实力已超过了日本,但事实并不如此:中国的北洋海军在1884年之前仍是“亚洲第一”,但过了 1884年,由于清朝官 员认为海军以很强大,不懂得海军需要不断投入、持续更新,大大紧缩开支。
反观日本:19世纪90年代大量地购买船只,全国上下的人民都支持很快日本 的海军就远远超越了北洋海军总的来说,中日甲午战争中除个别以外,中国的将兵都是尽职尽责的,但仍无 法挽回军事实力上巨大的差距二) 、认识原因当时的清政府,看到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已经不像鸦片战争时那样,洋人几艘炮舰就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又在与西方 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意识到西方人并无意吞并国土,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 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虽然说最近几年东邻日本的一些动作,使人隐约 感到将来会是个麻烦三) 、以慈禧为主的统治者的无知北洋海军自 1888 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 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 1891 以后,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这倒不是因为军火工业实现了国产化 ——钱被慈禧拿去修颐和园了慈禧太后说: “光 绪 1875 年登基时年幼,我不得不垂帘听政,到 1886 年改为 “训政”, 1889 年“归政” 我什么都不过问了,修修花园养老还不行么? ”在西太后的心目中,颐和园比海军更 重要,因此,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
通过这种腾挪,一 艘一艘的铁甲舰化为颐和园里的山水花木慈禧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四)、关键战役指挥失误战役指挥官,清军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军遭遇日舰后,几次机动,被日军抢去丁字 横头优势此时他将主力战舰——2艘铁甲舰和10艘巡洋舰以“八”字型横列展开, 一铁甲舰为中心,向日军冲去妄图以此冲散日军舰队同时丁汝昌还发出命令:“各 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但 重要的一点是,丁汝昌并没有制定舰队副指挥官12时53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开始发炮还击定远主桅中弹,信号索具被炮火 所毁,在飞桥上督战的丁汝昌身负重伤此时北洋水师失去指挥官,舰队秩序混乱但战役胜负未定北洋水师阵型有利于破坏日军队形清军舰队如能继续向前 突进,可以将日军的第一游击队与本队隔开,那时战役成败还未可知但定远此时 却畏缩不前由于丁汝昌的命令,各舰只能随旗舰运动,故使日舰有充分时间进行 机动 13 时 20 分,日舰完成对清军的夹击自此,清军战败已成定局结局 :《马关条约》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赔偿白银 2 亿两;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1)从政治上说,“救亡”从此成为近代中国最紧迫的问题2)从经济上说,清政府为赔款大举外债,此成为列强借以在华争夺和划 分势力范围的发端3)从军事上说,淮军和北洋海军一败涂地,清朝军事力量出现实力真空4)从国际关系上说,清政府在世界舞台上失去了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