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佐良翻译观小议兼雷雨译文赏析.x.docx
3页一、引言(一)王佐良简介王佐良是中国杰出的外国文学评沦家、比较文学专家、语言学家、教育家、诗人,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王佐良出版了大量优秀的译作,主要以散文和诗歌为主,尤其他翻译的罗伯特•彭斯苏格兰诗歌堪称经典、王佐良不仅将许多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译到中国,同时也将许多汉语诗歌、散文、话剧介绍到西方翻译活动伴随了王佐良一生的文学研究生涯,他在翻译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自己的翻译主张,提出了影响深远,创新独到的翻译观点1958 年,王佐良与巴恩斯合译了中国话剧的经典作品------曹禺的《雷雨》 译 文用生动地道的英语准确形象地再现了剧中人物,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翻译话剧,译者除了要精通两种语言,还要通晓戏剧创作本文通过《雷雨》中部分片段的赏析,来展示王佐良如何在翻译中考虑文化差异和读者反应, 栩栩如生地将人物性格翻译出来二) 《雷雨》简介《雷雨》创作于 1933 年,是曹禺的处女作, 也是成名作 《雷雨》故事讲述了20 年代某年夏天的一个午后,鲁侍萍来周公馆看望女儿四凤 ,在遇上了周公馆的主人周朴园于是, 三十多年前的恩怨情仇就此开始上演3 年前,周朴园爱上了公馆女仆鲁妈, 两人相恋,鲁妈生下了两个儿子---周萍和鲁大海。
但迫于家庭的压力, 周朴园抛弃了鲁妈, 改娶了富家女子蘩漪,并生下儿子周冲鲁妈带着大海改嫁鲁贵,生了四凤周萍与继母蘩漪是情人,而后又爱上了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并有了身孕, 而小儿子周冲也钟情于四凤,因此繁漪让鲁妈来公馆带走四凤当一切血缘的谜底被揭穿时,一场大悲剧发生了:周萍无法面对这一切 ,开枪自杀,而狂乱中冲进雨夜的四凤和跟出去欲救她的周冲也先后惨遭电击而死在这命运的重击之下, 蘩漪和侍萍终于崩溃疯狂,这幕人间悲剧终于落下了帷幕在命运途中苦苦挣扎着的人们,其悲惨命运深深震撼着观众的心灵它描写了一个有着严重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统治、精神危机和最后崩溃(黎昌抱,2008:128)二、文化差异在《雷雨》中的体现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交织的翻译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反之,文化的繁荣能够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本身的情况决定了外来成分的或荣或枯” 历史上,一个大的文化运动往往有一个翻译运动伴随或作为前驱19、20 世纪之交酝酿着一个文化的巨变,也有一个翻译运动应运而生王佐良认为,翻泽对任何民族文学,任何民族文化都大有裨益不仅是打开了一扇窗 ,还能给民族文学以新的生命力(王佐良,1991:86)。
“如果去掉翻译,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将大为贫乏,整个世界也将失去光泽,宛如脱了锦袍,只剩下单调的内衣” 随着文化的发展,翻译的范围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同时翻译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文化,同时还得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将两种文化加以比较, 找出最贴切的表达,因为翻译不仅仅是双语交流,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苏珊? 巴斯内特认为 ,翻译就是满足某种文化不同读者的要求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也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这里所谓 “了解”, 不是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 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而且了解得越细致、越深入,越好具体到翻译,王佐良认为,译者的第一个困难是对原文的了解不论怎样难的原文,总有了解的可能 ,因为人类有很多共同的东西, 这也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原文中也总含有若干外国人不易了解的东西, 这又使深入了解外国文化成为十分必要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在他看来,虽然理解原著很难,却因人类拥有许多共同之处,仍使得翻译成为可能而由于文化差异, 仍有一些是无法将其内在涵义完全翻译出来或被译人语读者所接受。
作为译者, 要精通语言,了解文化翻译的目的就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文化交流的本质是双向互动的在理解原著和表达译文中,译者面临的最大的闲难就是两种文化的差异,这也使文化比较成为必须翻译理论研究不再局限在以往单纯的语言文字的转换或是文学文本的风格、翻译的标准等问题上,从文化层面上审视、考察翻译这与 20 世纪后期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几乎是同步的,因此他的观点是具有前瞻性的 “译者处理的是一个词, 但他面对的却是两大片完全不同的文化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影响等等都相当例如将美国大商店或国际机场中的‘restroom’ 看作是`休息室 ', 而不知它指的是 `公共厕所'卅” 因此,在选择对等词的时候,译者必须仔细加以比较将翻译与文化相结合的翻译观点摆脱了传统的翻译研究单单研究语言内部的翻译,而转向外部研究 ,是翻译研究踏上了更高层次的追求,结合西方现当代翻译理论为推动中国译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三、读者反应在《雷雨》中的体现王佐良在翻译中曾多次提到目标语读者,要为读者着想 ,看看读者关心的是什么为读者考虑要求译者做到译文的可靠,可读所谓可靠 ,是指译文忠实于原作,没有歪曲,遗漏。
所谓可读, 是指译文流利, 即上口,顺耳他强调译作最后是由读者完成的,译文的效果取决于读者的反应尤金? 奈达也认为, 目标语读者是决定翻译过程和语言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当王佐良评论严复的“信,达, 雅”翻译标准时,他强调目标语读者接受的重要性,并认为严复的译文是好的翻译严复当时之所以提出的“达”和“雅”的翻译标准,即采取汉代以前的句法和词汇 ,其背景是清代晚期的中国内忧外患、国土被列强瓜分、民族尊严丧失殆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而严复主张 “与天争胜”,向西方学习, 救亡图存, 富国强兵,以改变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为了在社会传播这个思想,更好地被读者接受 ,吸引他们的注意,必须考虑到当时心目中的特定读者-----的封建士大夫 ,上层知识分子的心智气候,文化形态因此, 必须以他们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展现译文 巴斯内特提出不同的读者对译文会有不同的要求,王佐良认为的译者不能忽略目标语读者, 与苏珊?巴斯内特不谋而合为了满足一种文化中不同读者群体的 要求,不同的翻译相应地也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达到目的例如,《格列佛游记》若要翻译给小孩看和翻译给成人看,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应有差别王佐良的文化翻译观打破了传统译论的桎梏,拓宽了译者的眼界。
在传统翻译研究中, 译者需对源语文本负责,忠实于原文作者,因此目标语读者常被忽略,译文质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且在传统译论认为翻译活动是单向的,是从源语文本到译者再到读者王佐良打破了翻译中以源文本目标中心的固有模式,提出目标语读者的反应和接受必须被考虑到翻译的过程中四、结语 总之,无论是王佐良先生的优秀译作还是其具有前瞻性的翻译思想, 都对翻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值得我们深人研究翻译是一种语言转化活动 ,但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因此,一名出色的译者,不仅要精通两种语言,还应掌握两种文化王佐良提出的考虑文化差异、注重读者反应为后来的翻译研究铺开了道路,对当今的翻译研究也仍有重要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