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小板输注.ppt
19页血小板输注 一、 浓缩血小板: 普通血袋保存24h ; 专用 血袋保存5天 用于各种血小板减少症 【适应证】 (1)治疗性血小板输注:通过输注血小板,补充 有止血功能的血小板,达止血目的 ①血小板<20109/L(再障、白血病、DIC、脾亢、 同种免疫或药物介导的血小板破坏等),伴严重出血 ②血小板不少,但功能障碍,伴严重出血 ③大量输血所致的血小板稀释减少 ④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伴严重出血、 或血小板减少而需手术时 成 分 输 血 ︱ 浓 缩 血 小 板 输 注 成 分 输 血 ︱ 浓 缩 血 小 板 输 注 适 应 证 (2)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① 应慎重选择,因反复输注血小板, 可发生同种免疫或有病毒感染的危险, 血小板减少如无严重出血 不需作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②血小板<5109/L,无论有无出血, 都应作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相对禁忌证】 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 因体内有血小板自身抗体,输注效果差 (自身抗体+同种抗体), ②脾亢或菌血症引起血小板减少, 输注血小板应从严, 不主张预防性输注。
③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输注血小板加重血栓 成 分 输 血 ︱ 浓 缩 血 小 板 输 注 【剂量】 (1)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制品: 国内以采200ml的1U全血分离制备的血小板 定义为1U浓缩血小板,国家表准要求: 血小板含量≥21010/L 白细胞残余量≤2.5108/L 红细胞≤1109/L 容积为25 ~ 35ml 国外以采450ml的1U全血分离制备的血小板 定义为1U浓缩血小板, 使用剂量:依靠临床经验估计, 通常成人单次输注12U;2~3天输一次 儿童按体重大致比例酌情减量 输10U浓缩血小板可升高血小板计数36109/L 成 分 输 血 ︱ 浓 缩 血 小 板 输 注 二、单采血小板: 即采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单个供血者的浓缩 血小板(SDPC) 以袋为计量单位,国家表准要求每袋SDPC中 血小板含量≥2.51011/L 白细胞残余量≤5108/L 红细胞≤8109/L 24小时保存的容量为125 ~ 200ml 5天保存的容量为250 ~ 300ml 比手工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含量更有保证 【使用剂量】:每次2袋,严重时2袋,因血小板 只能存活5天,故2 ~ 3天可再输1次,直到出血停止 成 分 输 血 ︱ 浓 缩 血 小 板 输 注 剂 量 成 分 输 血 ︱ 浓 缩 血 小 板 输 注 剂 量 三、特殊血小板制品 如少白细胞单采血小板、辐照血小板、 洗涤血小板、冰冻血小板 使用剂量:同单采血小板 【输注方法】 ①除冰冻血小板需冰冻保存外, 其它各种血小板制品均需222C连续水平振荡 条件下保存。
②不能长时间静置,更不能放入4C血库冰箱 ③从血库取来的浓缩血小板应立即输注 ④输注前应轻摇血袋,严格检查有无凝块及细菌生长 ⑤输注时不能用小孔径滤器(40m滤器) ⑥输注速度要快,要求ABO同型输注 成 分 输 血 ︱ 浓 缩 血 小 板 输 注 【疗效判断】 ①治疗性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判断 主要观察出血是否得到改善, 血小板计数升高程度只能作参考指标之一 测定输注后1小时的血小板计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测定输注后24小时的血小板计数,升高不明显 ②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判断 主要观察血小板计数升高程度; 测定输注后1小时和24小时的血小板计数 都十分重要 如测定输注后1小时血小板计数升高 测定24小时的血小板计数又迅速下降, 说明存在血小板被消耗或破坏情况 浓 缩 血 小 板 输 注 疗 效 判 断 ③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输注充足血小板后出血未得到改善; 血小板计数升高不明显 是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和同种抗体的 破坏血小板 的表现 , 是反复输注血小板后产生HLA同种的不良反应 浓 缩 血 小 板 输 注 疗 效 判 断 ④预计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升高的最大值(MPI) 即输注血小板后计数升高的最高值。
N(109/L)F100 MPI(109/L)= W(kg)0.7 N 为输入血小板的绝对数(1011) F 为输注的血小板部分滞留在脾脏后, 实际进入循环血液中的矫正系数,脾功能正常的 F=0.62 ;无脾患者F=0.91 ;脾肿大患者F=0.23 W 为体重(kg),按每kg体重7%的比例 估算患者总血容量 100为调节系数 浓 缩 血 小 板 输 注 疗 效 判 断 ⑤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 是评价血小板输后的实际效果的指标 通过检测输注血小板1h或24h后血小板计数 进行计算,计数公式: PI(109/L) W(kg)0.7 PPR(%)= 100% N(1011/L)100 F PI=输注后的血小板数(109)-输注前的血小板数(109) 输注1 h后PPR<30% 考虑血小板输注无效 或输注24h后PPR <200% 成 分 输 血 ︱ 浓 缩 血 小 板 输 注 疗 效 判 断 ⑥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 是根据体表面积进行计算, 可减少个体差异的影响,更准确的评估输注效果 PI(109/L)S(m2) CCI= 1000 N(1011/L) S=0.00061H(cm)+0.0128W(kg)+0.01529 S为患者的体表面积(m2);H为患者的身高(cm) 1000为调节系数 输注1 h后CCI<7500 考虑血小板输注无效 或输注24h后CCI <5000 成 分 输 血 ︱ 浓 缩 血 小 板 输 注 疗 效 判 断 【不良反应】 ①血小板输注引起的不良反应少见 常见的是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细菌污染反应、 循环超负荷、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 ②迟发性反应有: 血小板输注无效(同种免疫)、 输血后紫癜、TA-GVHD、输血传播疾病 对长期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应 ⅰ)严格掌握输血的指征,尽可能减少输血次数; ⅱ)减少白细胞抗原 ⅲ)对已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者,应进行血小板配血 成 分 输 血 ︱ 浓 缩 血 小 板 输 注 成 分 输 血 ︱ 浓 缩 血 小 板 输 注 【对输注血小板的评价】 (1)血小板制品的不同型输注 ①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制品: ⅰ)混入的RBC数量多, 通常1U血小板制品中RBC数量>5ml, 所以输注前必须交叉配血,以避免溶血 ⅱ)必须提前预约,不适于急诊进行ABO不同型输注 成 分 输 血 ︱ 对 输 注 血 小 板 的 评 价 ②单采血小板: ⅰ) 混入的RBC微量,输注前不须交叉配血, 原则上应选择ABO同型的血小板输注 ⅱ)急诊时,缺乏ABO同型血小板, 可进行ABO不同型血小板相容性输注 ③通常血小板输注时多忽略Rh血型,因为 ⅰ)至今尚未发现血小板有Rh抗原 ⅱ)RhD阴性的患者很难找到RhD阴性的血小板供血者 ⅲ)单采血小板含微量的RBC, RhD阳性单采血小板, 输给RhD阴性的患者,亦可产生免疫性抗体, 不宜输给RhD阴性的女性。
对 输 注 血 小 板 的 评 价 (2)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①输注效果与产品中血小板含量有关 ②患者的临床差异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ⅰ)免疫因素、 ⅱ)发热、发热并使用药物降温、 ⅲ)使用影响血小板功能或破坏血小板的药物 ⅳ)菌血症、脾肿大、活性出血 ③血小板输注前不正确的操作 ⅰ)增加不透气的外包装; ⅱ)放入4C冰箱 ⅲ)静置时间太长; ⅳ)制品中加入了药物 对 输 注 血 小 板 的 评 价 ︱ (3)少白细胞血小板制品与白细胞滤器 ⅰ)采用新一代的血细胞分离机或带有减少白细胞 装置的分离导管,可直接在采集过程中除去白细胞, 制成少白细胞血小板制品,是临床应用的方向 每袋中的白细胞<5106/L, 可起到预防HLA同种免疫、亲白细胞病毒感染、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作用, 并保证每袋血小板含量>2.51011, ⅱ)采用专用于血小板制品的临床型白细胞滤器, 可有效的除去单采和手工制备血小板制品中的 白细胞,但会丢失10%~20%的血小板 没有上法好 对 输 注 血 小 板 的 评 价 (4)Y型输血器在血小板输注中的作用 Y型双头标准输血器在血小板输注中起作用: ①在血小板输注前, Y型上部的一头连接生理盐水, 对输血管道进行初始化, 减少血小板在管导中的粘附 ②换袋时保持静脉通路 ③输注结束时可以起到冲袋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