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历史上的黄鹤楼到底真容如何.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6572105
  • 上传时间:2017-11-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36.24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历史上的黄鹤楼到底真容如何?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的黄鹤楼,无疑是武汉的地标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历史上屡毁屡建,各时代所见黄鹤楼造型大小也是各不相同而唯一留下照片的,是晚清同治年间重修的一座木结构黄鹤楼遗憾的是,这座黄鹤楼最终毁于火灾,此后直到 1983 年,武汉再无真正意义上的黄鹤楼而留在近代影像中的黄鹤楼及其故址一带的变化,也折射出武汉近代以来的城市演变短命的末代黄鹤楼今天武汉的著名景点黄鹤楼,并不是历史上的黄鹤楼从三国时期直到清代,黄鹤楼的位置,都位于武昌蛇山西段临近长江边的黄鹄矶上体量高大,又筑于高台之上的黄鹤楼,毫无疑问是古代武昌城十分醒目的地标性景观最早拍下武汉城市影像的摄影师,是法国化学工程学家保罗·尚皮翁,他于 1865 年来到武汉他在汉口长江边所拍的一张照片中,可以看到对岸武昌城的远景,却看不到黄鹤楼的身影——黄鹄矶上,空空荡荡,没有任何高大建筑原来在 1858 年,黄鹤楼已毁于太平天国战乱,而尚皮翁造访武汉时尚未重建晚明《江汉揽胜图》中的武昌城和黄鹤楼所以,在武汉最早的城市影像中无法找到黄鹤楼的身影,颇有些遗憾保罗·尚皮翁摄 1865 年武昌城远景,右侧红框处为黄鹤楼故址。

      尚皮翁离开后的第三年,黄鹤楼在原址上重建,英国著名旅行家约翰·汤姆逊为其留下了历史照片1871 年他来到武汉,爬上了距离黄鹤楼最近的汉阳门,在城门的瓮城墙上,拍下了黄鹤楼北面的影像此时这座黄鹤楼落成仅 3年,看上去还很新而明显高出武昌城墙以及周边地面建筑的黄鹄矶城台上,除了三层高的黄鹤楼外,附近就只有楼前一座矮小的元代佛塔当时黄鹤楼的宏伟气势,在汤姆逊的这张照片中,可以感受得到约翰·汤姆逊摄 1871 年黄鹤楼更能体现出同治时期黄鹤楼在武昌城天际线中突出地位的,是三年后造访武汉的“俄罗斯科学贸易考察团”所拍下的照片同治回乱后,沙俄派来这个考察团到中国搜集情报,并考察俄国在华开设通商口岸的选址考察团一行在1874 年到达武汉,随团摄影师鲍耶尔斯基在行于长江的船上,拍下了一张黄鹤楼的远景照片照片中的黄鹤楼异常醒目,不仅体量巨大,而且建筑在远高于江边民房的蛇山黄鹄矶上,仿佛长江边一座巨大的灯塔,成为来往船只辨识武昌城的地标鲍耶尔斯基摄 1874 年武昌城及黄鹤楼远景不过,这座于 1868 年落成的黄鹤楼,仅仅存在了 15 年,复于 1884 年秋天毁于火灾作为天下名楼,黄鹤楼被毁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申报》对此次火灾进行了详细报道,《点石斋画报》也配上了栩栩如生的《古迹云亡》图,描述这次火灾的景象。

      其实,黄鹤楼这次被烧毁,完全是被牵连而致:原本是黄鹤楼下汉阳门外“张姓骨货作坊失火”,当天北风强劲,火星被吹到了黄鹤楼上,不到半小时,熊熊大火中的黄鹤楼便向南倾倒,化为灰烬《点石斋画报》刊载的《古迹云亡》图,再现了黄鹤楼大火的场景有清一代,黄鹤楼屡毁屡建,史称“火经三发,工届八兴”在顺治、康熙、雍正年间多次重修或扩建乾隆四十四年,皇帝南巡时曾在武昌游览黄鹤楼,还御笔题写了“江汉仙踪”匾在嘉庆、道光年间,黄鹤楼也多次得到了修缮和加固地方政府和士绅对于修筑黄鹤楼如此执着,诚如湖北学人王葆心所说“兹楼之一兴一废,而国家之兴败,人心之悲愉系焉”黄鹤楼的存在,俨然已成为国运昌隆的象征因此,太平天国兵燹之后,黄鹤楼被毁,对于湖北地方知识分子而言,自然是一种难以接受的失落有鉴于此,重修黄鹤楼之计划也屡被提出,然而近代中国风雨飘摇,这也就成了遥不可及的梦幻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任上曾一度计划在汉阳铁厂铸造一个纯金属的黄鹤楼,以永绝火患,但这一计划从未实施民国时期,也曾有过多次重建黄鹤楼的计划,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是在1946 年时值抗战胜利不久,百废待兴,湖北省政府计划在原址依照同治楼的样式复建黄鹤楼这一设想是 1940 年代湖北当局计划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副产物,1947 年,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前期勘测工作已经开展,黄鹤楼复建工程也由中国桥梁公司负责,开始着手聘请设计师绘制图纸和选址。

      然而由于国共内战,黄鹤楼连同 1947 年那座只停留在图纸中的武汉长江大桥,都成了泡影1947 年有关湖北省政府计划重建黄鹤楼的报道谁是“黄鹤楼”:作为替代品的警钟楼与奥略楼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之不易保存,除了战乱频繁,另一重要原因便是火患即便是建在高台之上,江水之滨的黄鹤楼亦不能免近代转型中的中国城市,如何应对消防问题?除了改变城市格局与建筑材料之外,更迫切的是,建立起近现代的城市消防体系在黄鹤楼灾后二十年的 1904 年,时任湖北巡抚的端方,在黄鹤楼原址主持修建了一座“警钟楼”——一栋两层西式红色楼房,西侧建有高高的塔楼,楼内装有自鸣钟,这是一座瞭望火情并通报火警的消防建筑,发生火灾时,可以通过钟声通报火警辛亥革命后不久的警钟楼,拍摄角度与 1871 年汤姆逊的黄鹤楼照片相同民国时期,警钟楼的消防报警制度更趋完善从 1933 年起,钟楼上常年驻有火警瞭望员三名,采用悬旗、鸣钟、燃灯三种信号当时武昌市区分成了八个公安分局管辖区域,遇有火警,无论白昼,先敲警钟,再按各区的编号鸣钟示警同时白天还按各区特定的颜色悬旗示警,夜间则点亮红色火警灯,以灯的盏数表示火警区域毁于火灾的黄鹤楼原址,建起近代城市消防体系下的警钟楼,可以看作是武汉城市近代化的一个体现。

      不过,如此一幢纯粹西洋风格的建筑物,取代了传统中式风格的黄鹤楼,高耸于长江边的山顶上,也可以说是中国城市近代转型过程中,中西文化碰撞的结果近代外国人印制的武汉风景明信片中的警钟楼,英文被标注为“黄鹤楼”警钟楼落成后三年,其后方不远处又建起了一座中式传统风格的三层楼阁这栋楼是张之洞的门生于 1907 年修建的,最初取名“风度楼”,本意是为了纪念张之洞在湖北的政绩张氏对修楼一事并不反对,但又觉得楼名太过高调为了体现“低调奢华有内涵”,他便借“恢弘奥略,震绥南海”之古语,改名“奥略楼”并亲自题匾1908 年法国人拉里贝拍摄的奥略楼照片,此时该楼落成不久,楼上悬挂的是“风度楼”匾于是,在清末民国时期,黄鹤楼原址一带,便出现了一中一西两座风格迥然不同的楼阁警钟楼最接近黄鹤楼原址,照说最有资格继承黄鹤楼之名分,但其建筑风格太过“非我族类”,与传统文化中“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想象格格不入,因此也有一些人将附近的奥略楼当作黄鹤楼聊以寄托民国时期的刊物中,既有将警钟楼称为黄鹤楼的(上),也有称奥略楼为黄鹤楼的(下)由于绝佳的“江景房”位置,警钟楼和奥略楼倒是都继承了黄鹤楼的一项传统功能——商业据点中国古代城市中装点江山的名楼胜迹,往往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聚餐闲聊,饮酒品茶,观戏听曲,看相算卦……这些兴盛的“第三产业”,并没有随着黄鹤楼的倒掉而衰落,反而伴随着近代武昌城市的发展,不断拓展出新的业务,比如随着照相技术的普及,黄鹤楼故址周边开起了不少照相馆,其中武昌近代最有名的“显真楼照相馆”,便开在奥略楼前的蛇山脚下旧时的黄鹤楼如何成了今日的桥头堡?黄鹤楼与武昌城墙的命运,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早在三国时代黄鹤楼诞生之时,它就是武昌城的前身——孙吴夏口城的一个敌楼明代城墙修建后,沿江段的城墙也从黄鹄矶下蜿蜒而过,在黄鹤楼北面不远处开有距离江岸最近的一座城门——汉阳门虽然紧邻长江,但明清时期的武昌城,并没有向长江敞开怀抱高大坚固的明城墙,将武昌城与长江隔绝开来,汉阳门成为由水路登岸后,进入武昌城的最主要通道从黄鹤楼到汉阳门一带的城墙,距离长江江岸很近,江边道路十分狭窄,棚户集中,显得颇为“脏乱差”1858 年英国特使额尔金由长江登岸进入武昌城时,便在日记中留下了这样的评价:“武昌很是可观,大小大概和广州相当,只是到处都很破败《额尔金书信和日记选》)这种景象,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至少在汉阳门一带,是没有多大改观的,从 1920 年代在黄鹄矶上向北拍摄的照片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拥挤脏乱的城市格局,也是 1884 年黄鹤楼毁于火灾的根源所在1926 年北伐军攻占武昌后,应城内居民强烈要求,国民党方面决定全部拆除武昌城墙于是存在了五百多年的武昌明城墙,很快便消失了汉阳门江边的城墙拆除后,武昌城一下子暴露在了大江面前江边原来紧挨城墙的棚户被一扫而空,城墙原址也空出大片空地当局顺势修建了沿江的马路,也就是今天武昌的临江大道汉阳门一带城墙拆除和沿江马路的拓宽改造,是 1930 年代武汉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一个缩影左图为 1920 年代的武昌城墙及长江边码头,近处城门为汉阳门,远处的烟囱为武汉近代著名纺织企业“汉口第一纱厂”;右图为 1930 年代拆除城墙并整修拓宽沿江马路后的武昌汉阳门一带剥离了城墙并经过修整的黄鹄矶,显得更加雄伟气派原来连接城墙的山体,侧面形成了一块巨大的石壁1938 年武汉抗战期间,美术家在这面墙壁上绘制了一幅巨大的抗战宣传大壁画,蔚然一景当然,武汉沦陷后,这幅壁画很快被日军破坏了1955 年,武汉长江大桥开工建设大桥选址几经讨论,最终确定了龟蛇方案按照这一方案,武昌引桥将要占据蛇山西段的黄鹤楼故址,包括警钟楼、奥略楼在内的晚清民国时期修建的一系列建筑,都被拆除了。

      在黄鹤楼原址的附近,尚留有一个小平台,在这里建起了一座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纪念碑建在黄鹤楼原址附近的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和通车纪念碑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曾有重建黄鹤楼的计划,但最终没有实现不过,长江大桥桥头堡的设计,似乎可以看到一点黄鹤楼的影子这一设计方案最初并不显眼,却被周恩来总理选中确定为最终方案设计人唐寰澄在设计手记中提到:“桥头堡建筑的设计借鉴了清代黄鹤楼‘攒尖顶亭式’的建筑风格,张扬了中国民族传统建筑的朴素之美在当时尚不具备复建黄鹤楼的条件下,这座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成了对黄鹤楼的另一种补充诠释黄鹤楼旧址和新黄鹤楼的位置关系图中左侧为长江,黄色方框为黄鹤楼旧址,红色方框为现在的黄鹤楼随着 1985 年蛇山顶上新黄鹤楼的建成,人们的目光又集中在了新黄鹤楼上由于黄鹤楼原址已被武汉长江大桥占用,新黄鹤楼的选址向东移动了约一公里,移到了距离江岸相对较远而地势较高的蛇山顶上而长江边桥头堡下的黄鹤楼故址,已经看不出黄鹤楼的任何遗迹,乃至于地形地貌都已发生巨大变化但留存在百余年来不同时期影像中的“黄鹤楼”,仍可以为我们还原出一个观察这座千年古城近代转型的独特角度文/刘文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