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魏晋文学的特征.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62156285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26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魏晋文学的特征罗宏梅,王林魏晋六朝为中国古代史之一大关捩,其政制、思想、艺术、文化皆在各研究 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学亦然,八代文学,绍先垂后,论文章者,莫不重 之魏晋六朝文学,与三代秦汉相较,迥然不同惟其不同,故而神韵独标,别 具一格,使读者耳目一新,爱不释手,也惟其不斤斤于学步古人,而勇于跃出先 代之藩篱,大胆创新,又备遭非难隋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云:“降及后 代,风教渐落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 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 [1]唐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云:“夫文章之 道,自古称难圣人以开物成务,君子以立言见志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百 讽一,扬雄所耻……自微言既绝,斯文不振……故魏文用之而中国衰,宋武 贵之而江东乱 [1]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评韩愈云:“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 下之溺 [2]更是说魏晋六朝“文衰”、“道溺”然《文心雕龙•通变》云:“文 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道则不乏 [3]开拓创新,不免矫枉过正,八代 文学的价值终究是不可磨灭的故即使是“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戏为六绝句》之五)的杜甫,“精熟《文选》理”(《宗武生日》)、“转易多师 是汝师?“疾呼“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古风》之一)的李白,也由衷地赞叹“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而其诗歌被杜甫誉为“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韩愈之文,清刘熙载《艺概•文概》亦云:“韩文起八代之衰, 实集八代之成 [4] 口谤与心仪,洵为魏晋六朝文学接受史上的奇观魏晋六朝文学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崇文先秦孔子论门人之才能时,云:“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 进》)然此处所云之,文学”并非文章艺术的意思又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论语•卫灵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文有修饰之 意,但也与文章的修辞没有多大关系春秋战国的其他流派,也同样是轻视文术 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言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 不废,此之谓不朽此处的“立言”,主要指政论学术而不包括文章在内为后 世所津津乐道的先秦文学,只是以后世的眼光所作的定位,起诸子于地下而质之, 他们肯定是不屑于列于文学家之林的两汉文学的地位有所提高,出现了许多辞 赋大家,甚至汉武览司马相如之《子虚赋》而长叹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⑸《汉书•王褒传》载宣帝之语曰:‘不有博弈者乎, 为之犹贤乎已!'赋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辨丽可喜。

      譬如女工有绮毂,音乐 有郑、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悦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风喻、鸟兽、草木多 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但从宣帝为辞赋所做的辩解,我们正可看出文 学地位之低辞赋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等,也是绝不满足于辞赋家的定位的,故 子云悔其少作,以为:“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法言•吾子》)[6]文学 地位的显著提高,魏晋是一大关键魏文帝《典论•论文》云:“盖文章者,经 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7]把文章提高到与国家大业同等的地位他在《与王 朗书》中也说:“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 次莫如著篇籍随着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社会开始普遍重视文学的价值,优 秀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对文学理论的探讨接踵而至,蔚为大观南朝宋为文学 开设专馆,把文学艺术与传统的经学研究摆在同等位臵文学地位的提高,极大 地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发展,以至“天下向风,人自藻饰,雕虫之艺,盛于时矣 (裴子野《雕虫论》)其二,重情《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8] 孔颖达正义云:“志者,情也上古歌诗,大都皆先民情感之表露,情动于中而 形于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即是如此, 其中又以风诗表现的最为明显。

      到儒家兴起,建立起一套实用性质的学说,处处 以礼来衡量,才渐渐使“志”义中情的一面剥离出去先秦汉初,儒家在野,尚 无力推行其侈谈的礼乐教化迨汉武践位,雅好儒学,董仲舒献《天人三策》, 得以重用帝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便将其思 想深入渗透到每个角落,文学也自然成为政治教化的附庸以礼制情,陆贾《新 语•慎微》云:“故隐之则为道,布之则为文,诗在心为志,出口为辞,矫以雅 僻,砥砺钝才,雕琢文彩,抑定狐疑,通塞理顺,分别然否,而情得以利,性得 以治,绵绵漠漠,以道制之[9]《诗序》云:“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 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又以政教统文学,《毛诗序》论风云: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又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汉儒认为文学作品的作用 只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由于儒家的特殊地位,这 些观点一直影响着文学的评价,同时也左右着文学的创作,从而使得作者难以直 露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必须“温柔蕴藉” “归于讽喻”,时刻想到礼乐教化,这 极大地阻碍了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

      故清儒魏源《诗古微〃齐鲁韩毛异同 论》即曰:,美刺固《毛诗》一家之例, 作诗者自道其情,情达而止, 岂有 欢愉哀乐,专为无病代呻者耶? [9]随着儒学在魏晋的式微,这种情况才得以改观《古诗十九首》等已开其先声《诗品》评曰:“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 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10]建安文学,洋溢着浓烈的情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 论》云:“三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11]陆机的《文赋》 更是明白的标出:“诗缘情以绮靡”的观点,把“缘情”作为诗歌创作的本质特 征诗缘情”的提出及其得到普遍的认可,彻底颠覆了之前文学领域“言志” 一统的局面,符合了文学的发展要求,影响了后世文学的进步《文心雕龙〃知 音》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魏晋六朝文学的一个重要 特征,便是情感的强烈其三,求美追求文学的美感,这也是伴随着文学地位的提高而出现的《老 子》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孔子亦云:“巧言令色,鲜矣仁在先秦,文 学尚无立足之地,故文章之美感也无从谈起汉时文学稍彰显,葛洪《西京杂记》 载:“司马相如为《子虚》、《上林》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 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

      其友人盛览,字长通,牂牁名 士,尝问以作赋相如曰:‘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 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 览乃作《合组歌》、《列锦赋》而退,终身不复敢言作赋之心矣 [12]但在当时“诗 言志” 一统的社会,这种追求文章美感的思想是倍受压制的《汉书卷六十四〃王 褒传》载:“上令褒与张子侨等并待诏,数从褒等放猎,所幸宫馆,辄为歌颂, 第其高下,以差赐帛议者多以为淫靡不急所以汉代的大多数作品都极平实 钟嵘《诗品序》即云:“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至y汉末 曹魏,文章地位显著提高,人们才日益认识到文章美感的重要性文章的美感, 除内在的情感外,表现在外部的主要在两方面:一曰辞藻《典论•论文》云“:诗赋欲丽”,《文赋》更是明确的提出“诗缘情以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八代诗 文,辞藻的日趋华丽,这在文学作品中是显而易见的在文学批评上也一直发展 到萧统《文选序》的“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到萧纲《诫公大心书》的“: 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其二曰声韵诗乐舞一体, 文章带有强烈的音乐性,这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质但在魏晋之前,作家学者对 声韵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没有能够总结出其中的客观规律,从而有目 的地应用到文学的创作实践中去。

      对文字声韵的分析研究始于魏清儒阎百诗《古 文尚书疏证》云:“按顾氏《音学五书》言:文人言韵,莫先于陆机《文赋〉》余 谓《文心雕龙》:‘昔魏武论赋,嫌于积韵,而善于资代'(《章句》)《晋书〃律 历志》:‘魏武时,河南杜夔精识音韵,为雅乐郎中令'二书一撰于梁,一撰于 唐,要及魏武杜夔之事,俱有韵字知此学之兴,盖于汉建安中[13]此处顾昆 山所云《文赋》言韵,乃指其中“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二句,李善注 云:“言音声迭代而成文章,若五色相宣而为绣也 [14]此与“永明体”的倡导 者沈约所云“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之意合把通过音节高低调配作为创作 规律写入理论著作的,确始于陆平原但阎氏的说法,也不无道理,盖一现象在 被总结成理论规律之前,总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但汉末乐师杜夔所通 之“音韵”,似乎依然指乐器之韵皎然《诗式》卷一《明四声》云:“乐章有宫 商五音之说,不闻四声 [15]文字声韵之学的兴起,当与佛教的传入传播有关《高僧传•鸠摩罗什传》载:“什每为(僧)睿论西方辞体,商略同异,云:’天 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 以歌叹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

      其论佛经翻译云:“但改梵为秦,失其藻 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作呕哕也[16]《法 苑珠林•呗赞篇第三十六》又云:“(康僧会)博学辨才,译出经典,又善梵音, 传《泥洹》呗声,制哀雅,擅美于世音声之学,咸取则焉 [17]《高僧传•康 僧会传》亦曰:“又传泥洹呗声,清靡哀亮,一代模式通过对西来天竺佛经的 深入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科学发展相传,三国时即有文人雅好此 学《高僧传•经师论》载:“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 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 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正是有了这些实践研究,汉语声韵学方在南朝时取 得了巨大的成绩封演《封氏见闻记•声韵》云:“周颙好为韵语,因此切字皆 有纽,皆有平、上、去之异永明中,沈约文辞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声谱》 [18]隋刘善经《四声指归》云:“宋末以来,始有四声之目,沈氏乃著其谱论,云 起自周颙 [19]《南史•周颙传》云:“(颙)始著《四声切韵》,行于世 [20] 四声规律的发现者沈约等人,又是其时的著名文人,约且执文坛之牛耳,他们便 自觉的把四声规律运用到诗歌创作中来,形成了影响极大的新诗体。

      《南齐书〃陆 厥传》云:“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毅, 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 世呼为’永明体' [2,1]永明体”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影响深远,对诗歌 格律的完善意义重大声韵的协调与辞藻的华丽,使得文学作品极具美感这也 是魏晋文学的显著特征其四,尚气《孟子•万章》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心雕龙•风骨》 云:“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 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公干亦 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也夫翚翟备色, 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 力,有似于此黄叔琳评曰:“气是风骨之本纪旳评曰:“气即风骨,更无本末 [22]气 在作家,便是个性、精神、风标,故孟子养之在文章,即作家之气的外化,即 作品中表现出的独特的风格面貌气分清浊,魏晋人以清气为尊而以浊气为鄙 清气者,清刚之气、清丽之气、清逸之气、清玄之气等是也气之特征的转移, 常与社会环境与思想有关汉末曹魏文学,偏重清刚之气,诗文多慷慨悲凉之音。

      其时社会纷乱,王纲解纽,君暗臣戾,生灵涂炭,杀伐不休,“白骨露于野,千 里无鸡鸣”,更兼疾疫肆虐,朝不保。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