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仪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pdf
13页凤仪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凤仪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75 年,现开设22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88 人,寄宿生147 个,教职工71 人我校位于凤仪镇沙坝,背靠桃花山,青松翠柏,鸟语花香面临正安大道,新区开发,交通便利昔日城郊变城内,人杰地灵展新颜几经改造,数易其名,如今学校占地面积15000 多平方米,已经成为环境优美,功能室齐全的学校学生来源多进城务工子女近年来,由于企业的改制,不少学生家长纷纷下岗,闲置在家但为了生活,他们又不得不纷纷外出,再次就业父母的外出,儿童只得投靠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 形成一批城市留守儿童 去年底,我们在进行《亲子关系现状问卷调查》中发现,我们凤仪镇中心小学接受调查的 1288 名学生中,父母长年外出打工的有528人,约占调查人数的 22.5%, 父母有时外出打工的178人, 约占调查人数的 17.7%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 这些留守儿童, 有相当一部分是学校的问题学生,对此我们进行了专题的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学习成绩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期望值不高,有的家长甚至潜意识里认为, 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 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 缺乏硬性约束,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有人管就行。
如,二(3)班的欧阳新(化名),长期不写作业,当老师找其家长反映情况时,他妈妈说, 老师,没关系的,孩子学不好, 我们不会怪你的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化程度较低,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 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2、性格偏激,容易激动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 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暴躁、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开学初,五(3)班的杨梨(化名)因与同学之间发生一点小摩擦, 竟然扬言要从四楼跳下去, 吓得班主任陈老师陪了她一上午,课都没去上3、缺乏亲情,自信心弱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青少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 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现象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 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5、行为乖僻,不计后果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 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 只要不犯大错, 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 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
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六(4)班章程(化名)有一段时间几乎生活在学校与网吧之间白天趴在课桌上睡觉, 晚上到网吧上网,费用由外面的“小兄弟”提供,长期不着家, 家长(祖父母)也不着急,只是偶尔到学校看看,只要孩子在教室就百事大吉了6、价值观扭曲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有的家庭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 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 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据调查,部分高年级的留守孩子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 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速,留守儿童的队伍会日益壮大,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共约有留守儿童2000万我们总是责怪留守儿童难管教,可是,我们想过他们的需要吗?美国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指出: 关怀与爱是人的本能需要 而大部分留守儿童获得的只是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父母与他们, 关怀与爱被距离阻隔,而他们又能责怪父母吗?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关爱留守儿童,还留守儿童一片成长的天空,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做了如下尝试: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每学期期初实行留守学生普查登记,学生在报到时将父母的外出务工,家庭成员情况一一进行登记, 建立留守学生联系卡2、开展爱心传递活动学校要求全体师生要关注留守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理开展“手牵手一起走”活动,学生之间互结对子,师生之间互牵手不定期的将牵手对象带回家中, 体验快乐和谐的家庭生活 班级为留守学生过集体生日,让他们感受集体的关怀与温暖3、开通亲情,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沟通学校要求班主任学期初根据留守学生联系卡,与家长建立长期联系, 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 特别是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 并要求家长定期与孩子进行沟通,实行周周通或月月通。
让留守学生感受到,父母时刻在关注我,爱护我,不在身边犹在身边4、开办“家长(监护人、托管家长)学校”,提高其管理教育孩子的能力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家长培训活动,与家长(监护人、托管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进行留守儿童教育技能和方法的培训, 以达到提高其管理教育孩子的能力的目的两年来,我校先后开办了四期特殊家庭家长的培训活动,参加培训的将近1000 人次留守儿童作为新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教育难度是很大的,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但短期未见无明显效果,我们将不断探索,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为留守儿童创设一片快乐成长的天空泗阳县实验小学留守儿童工作的调研报告(2008-12-08 11:29:18) 转载▼标签:教育校园留守儿童生活老师冯敏刚泗阳分类: 教育一线一、调研的背景近几年来,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数增多, 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而子女留守在农村的人数也不断增多 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及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的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 题宿迁是农业大市,全市526万人口中有380万农村人口,210万农村劳动力。
近年来,全市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有效地提高了农民收入到2005年末,全市在外务工农村劳动力达97万人,每年外出务工收入达70多亿元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目前,全市农村初中、小学共有学生68万人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子女占30%,达20万人,其中上小学的12.2万人、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30%,上初中的7.8万人,占全市初中生总数的28%全市有32所学校留守学生占该校学生数的50%以上,部分乡镇小学和初中留守生甚至超过了70%二、主要做法(一)集中编班,爱心服务,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1、成立服务中心,健全管理网络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在外地务工,给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诸多 不便,许多家长身在外地, 心中却牵挂着在家的孩子, 许多方面都让他们放心不 下,为了切实解决这些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生活、教育系列服务,经学校党支部研究决定, 学校于2004年9月投资400万元,在县教育局原办公楼的基础上,成立了留守儿童服务中心 改建之后, 除了有食堂、餐厅、浴室等供近600名留守儿童生活需要外,该校注重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文化氛围,布置了标语、橱窗、名言警句,同时,还布置了一些历史文化图 片和课本上的名胜古迹长廊, 增强了环境育人的功能,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学 生服务中心的文化内涵。
服务中心还健全了管理网络, 由一名副校长、 支委委员具体负责, 形成住宿 部、食堂等部门分工协作的整体,同时制定了严密的管理规章制度2、留守儿童集中编班,加强教育的针对性集中编班,可以使班主任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 育活动,比如通过班队会、 中队活动经常开展亲情教育, 生活自信、 自立、自强、 自理教育,使孩子们有针对性地克服不足,避免不良情绪和心理的影响3、对学生“爱心服务”住校部共有40名工作人员,其中厨师2人,面师1人,助手16人,生活老师14人,管理人员6人生活老师大多是下岗职工中择优选聘而来的,并经过健康检查合格后方上岗对生活老师该校提出了“爱心服务”,以“捧出一颗爱心,一切为了孩子” 为基本理念, 把留守儿童看作自己的孩子或弟弟妹妹,让孩子们感到留守儿童部 就是自己的家 留守儿童用餐实行分餐制, 分别在四个楼层四个餐厅用餐,午餐 是一荤一素一汤,早晚餐均营养搭配,讲究科学,并列出了每周菜谱,而且公布 到橱窗,保证每周配菜不重复,早晚用餐有热菜对生活老师,学校实行了培训 制度,每周一下午集中培训,内容包括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安全卫生等方面, 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责任心。
为了更好与家长沟通联系,听取改进意见,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质量, 学校通过《给家长一封信》与家长联络,及时倾听家长的反馈信息同时,为留守儿童配备医务人员、建造浴室等生活设施,逐步建立“谈心制 度”,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心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在父母身边 的快乐和家庭般的温暖,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馨之家也正是所有工作人员舍小家顾大家的工作精神使得住校部的工作井井有条, 为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保障4、服务中心每天“晨训”服务中心每天安排一名领导值班,排好值班表,明确值班任务,每天早晨6:30组织学生早操,早操后进行晨训,总结表扬先进个人和事例以及指出需注意、改进的问题,晨训实际上就是一节晨会教育课二)创办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形成家校教育合力1、为家长们编印函授家教教材留守儿童家长长年在外务工, 与孩子半年也难得见上一面, 孩子的很多时间 是和第二监护人生活在一起, 这就给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带来了盲区,同时还存 在一定误区 根据调查研究, 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存在如下倾向:一是存 在经济补偿心理, 认为平时关心孩子较少, 就在经济上一味满足孩子; 二是迁就 溺爱心理, 见面时总想补偿对孩子欠下的爱,因而对孩子的言行过分迁就,在疼 爱和严格要求上找不准平衡点; 三是超值期待心理,自己经历了没有文化的艰辛, 因而在学习上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针对这一情况, 为了在留守儿童家长 中普及家教知识, 形成家庭、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