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建设.doc
6页公共卫生管理论文日本公共卫生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姓 名: 孟 瑶 年级班别: 公共事业管理 07- 3 班 学 号: 310712020319 1内容摘要:由于在医疗服务市场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让民间力量参与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一方面可直接迅速扩大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同时使政府可以集中财力用于兴办诸如防治传染病、精神病及其他公益性、低营利性的公共卫生保健事业,这是战后日本公共卫生事业得以较全面发展的重要体制性因素关键词:公共卫生体系、日本、市场竞争机制战后日本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与改革,逐步形成了符合自身国情的公共卫生体系日本公共卫生应急反应机制 依法处理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政策约束机制1997 年日本曾发生约 4.2 万人患结核病、死亡约 2700 人的战后最大传染病事件,为此,1998 年前后日本政府对传染病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完善工作,主要包括传染病预防与传染病患者的医疗法、检疫法、艾滋病预防法、关于后天性免疫力不全性传染病的预防指针等法律,以及厚生劳动省“结核病紧急事态宣言” 、 “关于传染病的健康危机管理实施要领”等条例。
针对当时发生大规模结核病的突发事件,厚生劳动省分别制定了“健康危机管理基本指针”和“健康危机管理实施要领” ,地方政府也相应制定了应对管理措施,对因药品、食物中毒、传染病、饮用水污染及其他原因造成危害国民生命或健康安全的事件,提出了建立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内的相关组织机构、应对体制及相关对策措施 快速信息发布与情报公开机制1993 年,日本政府曾因隐瞒血液制品感染艾滋病的情况,被媒体揭露后引起轩然大波,由此引起的法律诉讼至今尚未结束1999 年政府公布了情报公开法,改变了隐瞒问题的做法如传染病预防与传染病患者的医疗法从整体上规范了国家和地方自治体的传染病对策,特别是对各地方自治体,从传染病的信息收集、患者诊断、消毒到医疗费用的负担等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特别是当发生大规模传染性疾病时,政府必须通过包括行政命令在内的一切手段向国民公布、说明情况 健全的政府应对危机管理机制与指挥体制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加强了应对公共灾害的危机管理,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危机管理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政府从国家安全、社会治安、自然灾害等不同方面建立了危2机管理体制,内阁总理是危机管理的最高指挥官在这一危机管理体系中,政府根据不同的危机类别,启动不同的危机管理部门。
2002 年底,政府还在首相官邸的地下一层居民区、学校等地进行日常的疾病预防工作,教育儿童养成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同时基本建立了包括预防发生健康危机、健康危机发生时的人财物准备与落实组织体制、应对危机的各种防疫保健服务与信息搜集管理、健康危机后的生活恢复等四大方面机制 注重平时的国民健康预防保健工作,使国民养成重视食品营养、环境卫生以及预防疾病的良好习惯,建立应对发生公共卫生健康危机的经常性基层工作机制,是确保日本少发生或不发生传染病的重要因素 日本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 战后日本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改革,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符合自身国情的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 制定不同时期公共卫生设施的发展计划,确定不同时期的建设发展重点战后日本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及时制定相应的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发展计划,确定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例如,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依据保健所法和保健所特别措施法、防疫法等法律,分期制定了“地方保健所建设计划”和“疾病防疫体系建设计划” ,有计划地进行各都道府县及市町村地方保健所和国家、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疾病防疫体系建设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开始将建立急救医疗体系列为公共医疗卫生的建设重点,制定了“地方三级急救医疗体系建设计划” ,在全国各都道府县陆续建立并完善初级、二级及三级急救医疗体系,包括建设定点急救医疗机构、急救医疗情报系统、急救医护人员培训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
通过政府的公共财政预算,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稳定的财源长期以来,日本各级政府对于事关国民健康利益的公共卫生保健、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各级国立与公立医院、急救医疗体系、边远地区医疗设施、医疗技术的科研攻关等,都通过公共财政预算制度给予重点财力安排 初步测算,目前日本公共卫生事业费占卫生事业总经费的比率高达 62%,在发达国家中居于前列如为确保地方自治体建设基层保健设施及开展公共卫3生活动所需经费依据保健所法,1949 年开始规定从国库中给予地方保健所1/3 的补助金,1964 年将保健所运营的补助经费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计划,从一般财源中给予安排,从而有效促进了地方保健所的建设 此外,国家专项安排边远地区的医疗设施建设与运营经费,包括边远地区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生与护士的派遣、巡回医疗、当地医疗人才的培养和技术指导等所需的经费,其国家补助经费一般占所需经费的 1/2 实行财政投融资制度,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重要的补充财源日本的财政投融资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其覆盖的领域除了重点扶持诸如全国性、跨区域的交通、电力等重点基础设施及国家鼓励优先发展的产业外,也涉及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投资。
其运营管理办法是,每年由厚生省根据当年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建设的需要,提出所需财政投融资的具体规模,经财务省核定及国会通过后予以下达厚生省再按所安排项目的性质,再分别下达给所属特殊法人组织如“医疗金融公库” 、 “国民生活金融公库”及有关国立医院等,委托这些机构或单位具体负责经营实施从 2001 年开始,这种财政投融资资金,已改革为通过向市场发行“财政投融资机构债”的方式筹措,由政府财政予以担保其利率一般相当于同期长期国债利率 重视利用民间力量,大力鼓励发展民间医疗卫生事业,间接有效地促进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积极利用民间组织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各种法人组织和民间个人进入医疗服务市场,兴办各类私立医疗机构,并使之成为全社会医疗卫生资源的主体,是战后日本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最大特色,它从间接方面促进了日本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 据厚生省统计,日本战败时的 1945 年,全国医院总数仅 645 家,当时面临医疗设施与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1948 年在医疗行业引入“自由开业制”及随后对民间医疗机构提供有关特殊政策后,民间医疗机构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1960 年正式成立“医疗金融公库”后,近 80%的民间医疗机构获得了政府提供的低息贷款,用于添置大型医疗设备、建设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等,使民间医疗事业获得比较宽松的有利的发展空间。
由于体制与机制上原因,日本的公立医疗机构与私立医院相比,普遍存在效率较低、经营状况较差、亏损突出的问题,目前全国超过 40%的公立医院存4在赤字,依靠国家和地方自治体的财政补助,公立医院成为“低效率”的代名词 近年来,日本政府正在酝酿让股份公司进入医疗服务市场,以进一步鼓励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提高公立医院的经营效率 总之,由于在医疗服务市场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让民间力量参与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一方面可直接迅速扩大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同时使政府可以集中财力用于兴办诸如防治传染病、精神病及其他公益性、低营利性的公共卫生保健事业,这是战后日本公共卫生事业得以较全面发展的重要体制性因素 对我国的启示 建立并完善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体系和防范体制当前,除了全面落实国务院最近颁布下发的“条例”精神外,应进一步出台或完善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抓紧建立规范有序的经常性工作机制,落实从中央至省(市) 、县三级防范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体系和部门分工体制,强化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中介组织应对处理类似事件的应有责任和权限,降低政府及全社会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成本,把公共卫生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抓紧编制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发展规划诸如国家省(市) 、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防疫检疫体系、公共卫生保健体系、急救医疗体系、农村乡镇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发展计划,以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教育的中长期计划等等,都应该统筹规划,分别轻重缓急,突出薄弱环节,分期分批逐步加以解决 加快建立健全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突出增加对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要逐步减少乃至最终取消政府财政对一般竞争性领域和行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包括公共卫生事业在内的社会公益事业的财政投入,特别是要建立对公共卫生体系与疾病防疫体系、急救医疗体系、公共环境卫生、公民健康保健、食品卫生安全与检疫体系等的经常性财政投入制度,同时应突出加强对广大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国家财政对上述事业的财力支持力度 5加快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彻底打破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包办医疗卫生事业的积弊,依靠社会力量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制定必要的财政投融资政策和相关优惠政策措施,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包括利用民间资金、吸引外资等兴办各种医疗卫生设施,特别应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到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兴办医疗卫生设施,国家给予财政投融资、减免税收等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同时政府应集中有限财力兴办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公共卫生设施,以加快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步伐,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1】邹铃、任建萍《国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及其启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6 26(5);【2】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 《国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医院管理论坛,2003 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