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一第三专1.doc
6页必修一第三专题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1.通过专题复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进一步体会家园之思,理解文本中家、家园、故乡 等概念的具体内涵,明白家、家园、故乡对人的意义; 2.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的思路与主题,理清专题的逻辑关系; 3.共同鉴赏精彩片断的思想、取材与语言艺术; 4.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及它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个人成长的重 要意义,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的思路与主题,理清专题的逻辑关系; 2.将专题材料整合成一篇中心明确、材料丰富、条理清晰的话题作文,理解家园之思是人 类永恒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专题导入:(5 分钟)“是谁,在白露横江的异乡秋夜里,不知桂花的清香,不理美酒的醇厚,硬是那样偏 执地吟出一句别有滋味的诗句来——‘月是故乡明’简简单单,清清浅浅,却一语道破 了天机,解释了我们情感与认知之间那奇妙的天平”身处异地的游子总是难忘故乡 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情是故乡真,人是故乡亲生是故乡人,死是故乡鬼如 果我们注定一生要不停地回望,故园是我们的目光唯一永远不变的方向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 而是由亲人、景物、故事构成的,而是由亲人、景物、故事构成的, 蕴涵着许多情感和记蕴涵着许多情感和记 忆,忆, 给人温馨的审美感受。
思乡也不单纯是一种难解的情结,而是由伦常、灵魂、精神融给人温馨的审美感受思乡也不单纯是一种难解的情结,而是由伦常、灵魂、精神融 和的,负载着思想和文化,给人哲思的文学载体和的,负载着思想和文化,给人哲思的文学载体 今天我们复习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让我们共同诵读专题导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 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根””人类的许多人类的许多 文化情结都与此有密切的关系家园之思也因此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文化情结都与此有密切的关系家园之思也因此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永恒的主题”” 二、积累与运用:(5 分钟) 步人中国古代文学的世界,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景观中,我们总是能清晰地看到一道独 特的风景:思乡之作 请同学举出描述思乡情感的诗句(课本内外皆可,考查学生语言积累):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杂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 “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西游记》唐王给玄奘的赠言)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俗语见《乡土情结》)]…… 在那些因游学、仕宦或避难等原因而离乡远适的古代作家心灵空间始终弥漫着浓厚的思乡之情,令人心颤的深情吟唱不绝于耳:出门上路,有“回首望家山”之举与“乡音已渐稀”之感;人在旅途,则有“关山无处寄乡心”之叹与“心逐片帆还”之念;独居异地,更是乡愁满怀,触物便发:望晴空丽日,“光景却添乡思苦”,“年年春日异乡悲”的痛苦体验油然而生;对秋风冷月,则更难免产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遐想以及“风紧月凄凄,乡心向此迷”的哀伤凡此种种,使我们有理由断言,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恒常主题不仅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深处,普遍郁积着强烈的“思乡情结”,现当代作家的文学名篇里也倾注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割舍不断的思念让我们从本专题的五篇选文里体悟思乡情感和情感深处的蕴涵三、领悟与鉴赏[梳理选文与专题的关系,鉴赏精彩片断(5×5=25 分钟)]专题解说:“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分两个板块。
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编选了三篇课文, 即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和柯灵的《乡土情结》这三篇课文反映的, 均是身处异地的游子对家乡故土的思念之情第二板块“乡关何处”编选了两个材料, 分别是曹文轩的《前方》和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这两个材料则更多地表现出作者对人与故乡的关系的哲学思考一)《想北平》 1.构思与主题这篇散文通过对北平的描绘,写出了作者心中属于自己的北平,表现了他对故乡的喜 爱、眷恋、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闲雅而热烈的情怀 2.领悟鉴赏课前复习 4-6 段,老舍主要用了什么手法写了北平哪些特点? 老舍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北京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的特点,写出了 老舍心中的北平 领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为深情,所以偏执 作者以其特别的方式强化着真爱北平的感情他既不是开掘更深的体验, 也不是寻找 更高的调门, 而是笔锋一转, 离开北平, 数道起他所了解和到过的其他大城市来他将 它们与自己的北平做了一番比较, 以一种挑剔的口吻, 数落着它们种种不对劲儿的地方 上海、天津, 乃至伦敦、罗马, 都是不在话下的了, 就连巴黎,也是“还差点事儿”——热闹的地方“太热闹”, 旷的地方又“太旷”, 不如他的北平“匀调” ,在这里, 相别于通常的情理, 向我们袒露的是一种毫不掩饰的偏爱。
但也就是在这毫不掩饰的偏爱 中, 一种执拗的深情溢于言表而这种深情, 正是只有母子之间才会有的他所讴歌的 是平民的北京, 这就是这篇散文的内蕴所在 链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3 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选段) 每一个人,都有一份深深的、浓浓的、扯不断的情感牵系,因着这种牵系,便含着笑, 含着泪,纵容了自己的那份偏执的认知老舍去过巴黎,住过伦敦,可痴痴念叨着的,还 是北京说人家的城市笨拙,自家的城市庄重;说人家的城市喧闹,自家的城市有人情 味……读者看着看着便要笑了,“好个明显的地域情结嘛!”然而谁不知道,老人这一份 固执的喜爱,不留情面的批评,全只因了那感情的天平,早已沉沉地倾向了他从小生长的 京城因而,老旧的城墙是美的,养鸟种花的人们是美的,连那黄包车师傅的吆喝声,也 是那样好听的乡音2003 年福建考生) (二)《我心归去》 1.构思与主题 这片散文通过写作者客居法国圣·纳赛尔市的感受与思考,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的 深挚的热爱、思念之情,形象地阐述了人与故乡的关系 2.领悟鉴赏 思考:朗读第 6 段,作者想家,具体想的是什么? 作者在异乡的音乐声中强力地思念着家乡的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课前阅读 7-9 段,作者怎样形象地阐述人与故乡的关系? 故乡是生命的一部分:因留有我们的爱或痛等不寻常的经历,才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 分,因此,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故乡意味着我们 的付出:故乡有我们的血、泪和汗水他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没有为自己的故乡艰苦劳 动和奉献过的人,(虽然拥有出生地)就没有故乡故乡是人的生命的滋养,故乡是人的 心灵可以寄托和回归的地方 领悟:把哲理藏在形象中 《我心归去》虽然哲理性很强,但它的哲理不是单纯地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 也就决定了文章在语言上的特点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或 在看似简单而寻常的用词中,渗透着作者对故乡的热恋之情人为什么会思乡,故乡为什 么会让游子牵肠挂肚,念念不忘,故乡的独特魅力到底从何而来、因何而在 链接:乐不思蜀——没有故乡的刘禅 刘禅被司马氏掳掠到洛阳后,就沉醉于眼前的享乐,忘记了自己的国家他没有对自 己的国家操劳过、用心过,对自己国家的灭亡也不感觉到沉痛他就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是的,没有付出过的人,就不配有故乡,没有故乡的人,他的“身后就是一无所有的” 鲁迅在《故乡》中描写:“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 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我对故乡萧索的荒村很失望,对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失望, 对麻木愚昧的闰土很失望他为什么对故乡及故乡的人如此失望?因为他对故乡有着深 沉的爱,才感到无限的伤悲和失望更可悲的是在那个时代,他看不到改变故乡的希望, 所以在失望中透露出深深的无奈和伤悲 (三)《乡土情结》 1.构思与主题这篇散文以故园之思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写了 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既赞扬了中华民族乡土之恋 的传统,又肯定了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把乡土情结与报国豪情、民族凝聚力融合在一起 了 2.领悟鉴赏 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这种感情是怎样的感情?又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人在离家时这种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强烈? 新时期我们对待故乡又该是怎样一种情感和态度? 根据课文第2段,思考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这貌似絮叨的叙述,实则满含深情, 强化了童年的故乡生活对每个人影响之广、之深的特 点童年的烙印,无不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纹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作者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 以成为“这个人”而不是另外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课文3-5段,概括离家有几种情形? 为了理想离家闯荡;为维持生计被迫离家;灾难和战争使人流离失所;遭遇放逐使人 有家难回 朗读最后一节,说说这段文字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明确:本节揭示了新时代“乡土情结”的内涵:人不必为家所累,但又要拥有自己的 家,既走向开放,又有心灵的归宿归结全文,进一步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四)《前方》 1.构思与主题 这篇散文通过对摄影作品《前方》和日常生活场景的深入思考,揭示了家园之思的新 的内涵: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近似宗教的皈依感, 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苦苦寻找心灵家园的旅程 2.领悟鉴赏 根据 11 段,作者揭示了人类精神状况的哪三重悲剧? 第一,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 家园和家乡”;第二,“人无法还家”;第三,“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中” 这里的家、家园,并不是指“那个可比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精神的归宿、精 神的栖身之所。
(五)《今生今世的证据》 1.构思与主题 这篇散文通过回忆,用真实具体的形象(榆树、夕阳、牲畜、盖房、公鸡、黑狗、月 亮)见证自己曾经的生活,表达了对故乡的留恋和故乡对生命的意义 2.领悟鉴赏 朗读第 2 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作者运用细节描写,描绘了故乡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系列具象:土墙、房子、破 墙圈、门道和窗口、烟道和锅头、一小块泥皮、泥皮上的烟垢和灰、划痕、朽在墙中的木 和铁钉这些具象随着岁月的流逝或打上了沧桑的印记或在作者的记忆中变得不再清晰, 透露出难以掩盖的破败、苍凉的气息,但作者不愿遗忘,或者说害怕时间让他遗忘,作者 需要他们证实以往的生活“见证内心的生存”表达对故乡刻骨铭心的爱 感悟:没有细节,就没有真实,没有细节,就没有真实感人的力量朗读最后一段,体会文字的含义:“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 实地迈上虚无之途 家乡变成了故乡,家园没有了,失去了,我要到哪里寻找我的家园?我又怎么能找到 我的家园?我对家园的寻找都成了徒劳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 可能的但可以把它们水远地保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 园”才不会废失,否则,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从日常生活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当故 乡也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