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训练:专题06 中国近代思想文明(解析版).doc
8页专题03 中国近代思想文明一、 地主阶级的救国思想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作用对中国的知识界起了思想启迪作用为西学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二、 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谈不上付诸行动维新变法思想背景(1)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2) 西方思想不断传入(3) 民族危机的加深主张提出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形成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却屡屡碰壁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提出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制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一大接受中共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内容(1) 民族主义:推翻清朝封建统治(2) 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1) 民族主义:提出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2) 民权主义: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主张(3) 民生主义:提出节制资本、“扶助农工”,实行“耕者有其田”评价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但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虽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四、 新文化运动背景(1) 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但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2) 经济: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反对封建思想,实行民主制度兴起时间、代表、活动基地、主要阵地等内容(1)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2)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打倒孔家店”(3)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等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典范意义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背景新文化运动发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促进概况(1) 开始传播: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2) 进一步传播(五四运动后)① 李大钊为《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②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③ 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④ 成果: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形成毛泽东思想;并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六、 毛泽东思想(近代部分)背景客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与苏联不同主观五四运动后毛泽东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921年,毛泽东出席了中共一大,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形成过程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抗日战争时期(1) 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先后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2) 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此时,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解放战争时期(1) 中国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工作重心,提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2) 《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做了政治理论准备结果中国民主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新中国,并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初步探索要点探究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经历的三个阶段阶段代表主张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停留在器物层面从戊戌变法——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各个派别主张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形成近代最强大的思想解放潮流从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总的说来,自近代以来,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是以向西方学,但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由资本主义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由照搬别国模式到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这一过程【学以致用】1、1902年7月27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节选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
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据此推断,当时的中国社会A.废止缠足,封建束缚破除 B.女子入学,近代教育普及C.恋爱自由,追求男女平等 D.婚俗观念,受到西方冲击【答案】D【解析】由材料“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通晓中西学术门径”“悉照文明通例”可知当时通过报刊征婚,并提出征婚对象须有近代文明素质和婚礼遵循近代文明方式据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故选择D2、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申报》中“艾罗补脑汁”广告表明,要想使一个国家进步,首先要改变国民的思想,要改变思想,就要多补脑。
由于广告打的好,产品也很畅销,而该广告正是顺应了社会追求新思想的潮流,反映出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材料并非社会风俗方面的内容,也并非“文明”的表现,仅是商业行为故本题正确答案是B项3、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答案】C【解析】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故C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的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A、B两项;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D项4、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
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D.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故A项错误;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故C项错误,D项理解片面化;近代中国文化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向现代形态转变,故选B5、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A.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B.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D.联合苏联推动社会革命【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根据材料“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得知孙中山主张的意图是防止贫富分化,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故答案为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表述与材料中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表述从材料中不能体现。
6、1917年,刘半农致钱玄同信中说:“文学改良的话,我们已锣鼓喧天的闹了一闹;……先生说‘本是个顽固党’我说我们这班人,大家都是‘半路出家’,脑筋中已受了许多旧文学的毒……故现在自己洗刷自己之外,还要替一般同受此毒者洗刷”这一论述反映了A.提倡建立国民新文学 B.知识分子还必须自身改造C.主张文学要言之有物 D.西方文化要取代传统文化【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中“先生说‘本是个顽固党’”“脑筋中已受了许多旧文学的毒”“自己洗刷自己”得知刘半农认为知识分子还必须加强自身改造,故答案为B;材料仅仅表达要对旧文学进行批判,但没有体现建立新文学,故A项错误;C、D两项表述均从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7、王韬在《弢园文录外编》中记载“维新以来,崇尚西学,仿效西法,一变其积习,而焕然一新,甚至于改正朔,易服色,几与欧洲诸国无异盖其意以为非此不足与之抗衡也,然日本自此财用益绌,帑藏益虚,国债积至巨万,外强中槁,难持久远对该观点分析正确的是A.肯定明治维新文明开化 B.客观指出明治维新不足C.主张全面借鉴明治维新 D.反映甲午战前国人观念【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该观点认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学习西方进行彻底变革,结果导致国库收入减少,债务增加,外强中干,变法难以持久。
此观点否定了明治维新文明开化的成就,所指明治维新不足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也不可能主张全面借鉴明治维新,故A、B、C项错误;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内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中国官僚士大夫们浑然不知,反映甲午战前国人仍然处在天朝上国迷梦之中,故D项正确8、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