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课件 3.第二章 中世纪文论.ppt

42页
  • 卖家[上传人]:清晨86****784
  • 文档编号:185368062
  • 上传时间:2021-07-0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70MB
  • / 4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西方文学理论,中世纪文论,概述,一、时代背景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76),标志着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史称中世纪(5世纪15世纪) 欧洲中世纪的突出特征是,基督教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占据统治地位 对于中世纪的欧洲人而言,基督教不仅仅是思想上必须信仰的宗教,也是生活中必须从属的组织概述,二、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主要有教会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等 【教会文学】如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奇迹剧”和“神秘剧”等; 【英雄史诗】如贝奥武夫罗兰之歌等; 【骑士文学】出现在11世纪,随着骑士阶层的壮大而兴盛,如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等; 【城市文学】在11世纪后,随着城市的出现而产生,如以列那狐为共同主人公的系列韵文故事等概述,三、中世纪文学的特点 (一)由于基督教的影响,中世纪文学宗教色彩浓厚,且发展缓慢; (二)文学艺术的题材、主题、形象和形式很少变化 如骑士文学,反复出现的创作题材就是骑士的冒险故事和与贵妇的恋爱;其主题就是赞颂骑士对封建主和对自己所倾慕的贵妇的忠诚不二;作品的主要人物一定是出身贵族和信仰基督教的骑士,且主要就那么几个,如亚瑟王、高文等概述,四、中世纪文论的特点 (一)在神学信仰的范畴内谈论文学艺术,却对实际的文学艺术创造本身,尤其是民间创造很少加以关注。

      (二)信仰至上,强调超验的真、精神的美,论证上帝的美高于一切,普遍认为一切文艺表现和事物形象都是象征性或寓言性的,背后都隐藏着奥秘的意义 (三)把诗歌、音乐等视为和修辞学、机械技艺等一样的技艺作为人工产品,作为一种技艺,文艺的价值在于效用和目的概述,五、代表人物 奥古斯丁:中世纪初期的重要代表; (托名)狄奥尼修斯; 波纳文杜拉、大阿尔伯特; 托马斯阿奎那:中世纪中期的重要代表第一节 奥古斯丁,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354430)生活的时代正值罗马帝国衰亡期 奥古斯丁的文艺观主要体现在他的以下著作中:论美与适宜(已佚失)、论音乐忏悔录上帝之城另外,在论秩序论宗教的本质论自由意志中也有关于美和文学艺术的论述第一节 奥古斯丁,第一节 奥古斯丁,一、美学思想及象征理论 (一)美学思想 1、美学地位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美学和文艺观的开创者他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美学和文艺思想,又以基督教的上帝替代了先前哲人提出的“理念”“至善”的概念,形成了具有中世纪特征的基督教美学体系第一节 奥古斯丁,2、美学内容 (1)世界美和神性美构成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的核心 奥古斯丁从基于数的秩序、尺度、比例与和谐等角度考察善的和美的事物,他认为艺术的规则和美的规则是一致的,具有共同的形式特征。

      (2)物质美、世界美低于神性美,即上帝之美 包括艺术在内的所有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具有了上帝赋予它们的节奏、尺寸、比例与和谐美由建立在数字基础上的形象或关系组成,呈现在可感世界中的美是更高的、不变的神圣理性的象征和反映而对于无形的上帝之美,即神性美的感知,不是以感觉,而是以心灵来观照的第一节 奥古斯丁,(二)象征理论 1、重要性 象征理论是中世纪神学,也是其文艺理论的重要部分 (托名)狄奥尼修斯认为其重要的原因是: (1)人们缺乏被直接提升至概念性玄观的能力; (2)圣经里理性的神圣和隐秘的真理隐藏了起来,有必要“为无形式者创造形式与给予实际上无形状者以形状”,“启示的工作首先是自然地从神圣的形象开始进行的”第一节 奥古斯丁,2、象征理论 为了理解不可理解的上帝、超验的至善,中世纪采用的途径是将一切符号化、象征化,或者说,一切都从象征的角度加以理解 对中世纪而言,象征不是一种方法(途径),而是一种思想,一种认识,一种关于能否和如何“看见”上帝的理论第一节 奥古斯丁,3、奥古斯丁之象征理论 (1)地位 奥古斯丁是中世纪象征理论的奠基者,他从宗教的角度首先注意到并谈论了象征问题 (2)内容 世界美、物质美是神性美的映像,虽然较之永恒的、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神性美而言,它们是短暂的、相对的美; 但它们也具有自身的价值:其一,因为它们是上帝的创造物;其二,它们的美是作为一种象征而非自身获得的。

      第一节 奥古斯丁,二、艺术的真实性与公用性 (一)艺术观 1、艺术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音乐、诗歌、修辞学、机械技艺等; 2、艺术与美应联系起来看待,审美要诉诸感性直观和形象感受 审美经验的产生有赖于主客体两者的共同作用奥古斯丁认为,人的审美经验本身也具有美的特质,即节奏他在分析节奏时,将节奏分为音响的节奏、感知的节奏、运动的节奏、记忆的节奏和判断的节奏五种这就是说,节奏不仅存在于审美对象中,同时存在于主体的感知、运动、记忆和判断中第一节 奥古斯丁,(二)艺术的真实性 在文艺的真实性问题上,艺术作品的虚构问题与宗教信仰所要求的道德真诚始终构成一种张力 1、奥古斯丁的文艺观:艺术亵渎上帝,诉诸情感,毒害心灵,是认识和热爱上帝的障碍但是他认为,艺术是允许虚构的,艺术的欺骗不是真正的欺骗 2、文艺观的转变:在改信基督教以后,他谴责艺术的虚构,倡导建立检查制度,把诗视为虚假的、不必要的和堕落的,完全从宗教道德的眼光来看待文艺作品奥古斯丁对于艺术的形式并没有彻底否定,他更加关注的是内容而非艺术形式本身第一节 奥古斯丁,(三)艺术的功用性 在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上,奥古斯丁从道德和宗教信仰的角度对艺术的功能加以肯定。

      1、道德角度 奥古斯丁坚持情感必须服从于理智,艺术的手段必须服从于信仰的内容与目标,强调艺术应该有利于道德的教化和对上帝的信仰 2、宗教角度 他强调文学艺术的使命在于歌颂上帝,在于服务于教会,比如诗歌、音乐,都要为教会的礼拜、传教等服务第一节 奥古斯丁,(四)内在美与外在美 1、奥古斯丁重视内省的价值,注重内在美,认为内省既是发现真理的手段,又是净化道德的条件,内在美是根本 2、他认为世俗的、感性的美根源于上帝的至美,创造或追求外界的美应从这至美中取得审美的法则,把至美至善作为根本目标和创造依据第一节 奥古斯丁,三、评价 奥古斯丁把上帝作为美的本体,从基督教神性美的角度,从信仰及其道德要求角度思考文学艺术问题他关于上帝美、精神美和世界美的思想,关于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关于象征、文艺的形式、文艺的真实性与社会功用等问题的论述,既奠定了中世纪文艺观的基础,也影响了后世的文艺思想与文学评论第二节 阿奎那,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1274)诞生于意大利阿奎那城附近的一个古老城堡洛卡塞卡 阿奎那的部著名著作:彼得伦巴德箴言录注疏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阿奎那的美学思想、文艺观散见于他的神学著作中(以神学大全为主),是他的神学体系的一部分。

      从“释经”(即阐释圣经)的角度,阿奎那论述了语言的多义性以及想象、寓意、象征等近现代文学艺术理论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第二节 阿奎那,第二节 阿奎那,一、释经四义 (一)释经的发展脉络 释经可以说是与基督教的诞生同时产生的从教父时代形成的系统神学到经院哲学的鸿篇巨著,这些神学著作都是基于对圣经的阐释,都是为了对圣经进行阐释,是一种自觉的阐释 18世纪在西方发展和兴盛起来的阐释学就源于对经文的解释和文献考证而20世纪西方学界对圣经文学性的研究热情,使隐喻、象征、语言的多义性等备受关注第二节 阿奎那,(二)中世纪的释经问题 早期基督教的释经大师奥利金就已经区分了圣经的“字面义”与“精神义”或者说“寓言义” 奥古斯丁说圣经旧约有四解:历史、词源、类比、寓言 圣维克多的雨果提出圣经有历史的、隐喻的和引申的三义第二节 阿奎那,(三)阿奎那的释经四义 1、释经理论 阿奎那受到奥古斯丁等人的影响,承认自然理性(知识)之上还有更高的学问受神默示的学问(智慧的言语)但是,基于亚里士多德哲学,阿奎那又强调人的理性的重要 2、释经四义 阿奎那认为圣经词语都有字面义(历史义)和精神义,其中精神义又可分为寓言义、道德义、神秘义三种。

      意义的多重性不会使圣经意义本身和论证的力量被误解、混淆和破坏,因为三种精神义“基于字面义,以字面义为先决条件”第二节 阿奎那,(四)评价 阿奎那的释经四义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界定,一方面,坚守了他的神学立场精神义高于字面义,神的智慧高于人的知识;另一方面,对文本本身的强调影响了16世纪宗教改革家们对圣经文本的关注第二节 阿奎那,二、艺术与自然 (一)阿奎那的艺术观 1、阿奎那认为所谓艺术就是人的制作,所谓艺术家也就是手工艺人,所谓艺术的,相对于并低于自然的 2、阿奎那把包括诗歌等在内的艺术,视为按照某种方法、规则进行的制作,制作本身与情感、与美没有关系,而与效用(目的)相关 3、艺术既然是制作,判断艺术作品的标准,即制作的好坏优劣,在于制作的效果、作品的效用,而不在制作者第二节 阿奎那,(二)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1、艺术模仿自然 阿奎那认为艺术不是直接模仿自然现象,而是模仿自然活动方式艺术家头脑中的理念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某种先在的形式(谈到上帝的时候,阿奎那才承认并强调这种先在性及其神秘性),而是将物质与形式结合起来的一种行为另外,艺术源于艺术家的理念,而艺术家及其理念都是上帝的创造物艺术家的行为,实际上是模仿上帝创造自然的活动,犹如学生模仿老师。

      第二节 阿奎那,2、艺术低于自然 阿奎那认为所谓艺术就是人的制作,所谓艺术家也就是手工艺人,所谓艺术的,相对于并低于自然的 (1)从艺术的材料讲阿奎那认为,艺术产品的材料来自自然,而自然是上帝的创造石材无论怎样坚固,也比不上上帝的永恒 (2)从艺术的形式讲阿奎那指出,艺术模仿自然,而其形式(艺术家心中的理念)是偶然的神造的自然相比,人造的艺术,由于源于艺术家的理念,源于偶然的形式,故缺乏鲜活的力量,缺乏辉煌的创造性和神圣的规定性第二节 阿奎那,(三)评价 阿奎那对诗歌等艺术的认识以及对艺术的不重视,以今天的观点来看或许是落后的,而在中世纪则是普遍的 由于中世纪的人是在神学范畴中看待和谈论诗歌,就不免使诗歌具有神秘主义色彩始于柏拉图而在中世纪进一步发展的神秘主义及其诗学,播下了一粒种子,它的结果就是后来美学上的直觉主义,诗学上的灵感论第二节 阿奎那,二、艺术与形式 阿奎那在很多人谈论了美的形式因素,如大小、比例等的基础上,将美的形式因素既融入他的神学思想中,使之具有超验的实质,又将它们放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论中加以解释,使之具有经验的特征第二节 阿奎那,(一)美的三个条件 1、整一或者说完善; 2、比例或者说和谐; 3、鲜亮或者说明晰。

      整一作为事物完整的规定性,与善相通;作为具象的审美尺度,与比例相连比例,作为完备、均匀、适度的规定性,体现着上帝赋予的整一与完善有了完善,事物之间、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事物的整体与部分之间获得可感的量的和谐关系使人感觉到美的感性的和谐,如悦耳的音乐、美丽的人体,就是超验的完善的体现明晰的色彩具体可见,而它所以是美的,在于它能够照亮事物,使之生动可辨,这正是上帝以“光”的形式显现的结果第二节 阿奎那,(二)人的感觉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阿奎那认为,感觉是审美愉悦的基础,但外部的感官感觉只有在理智的参与下,只有与人的精神能力相联,才能产生审美愉悦 【视觉】 阿奎那特别强调视觉,因为视觉最具有精神性,更为敏锐,更能洞察事物间的差异阿奎那在谈论视觉时,有时用“理解”一词,有时用“视觉”一词,因为视觉就是判断力、理解力的一部分而视觉的基本要素是色彩,这也许正是阿奎那将明晰设为美的三个条件之一并讨论光的原因第二节 阿奎那,2、内部感觉:综合感、想象、辨别力和记忆力 综合感、辨别力和记忆力三种内部感觉都只是归纳外部感觉感受到的各种印象,想象则使人不仅能够接受感官感觉到的各种印象,而且能够将感官感觉到的各种印象经过改造与重新组合储存在记忆里,并且是以“影像”形式保存的。

      【想象】 这种影像“形式”,相对于理智,它是形象;相对于“感觉到的各种印象”(质料),它是观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