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三节《黔之驴》.doc
17页《黔之驴》主讲:黄冈优秀语文教师 罗菲一、学习目标 1、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2、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3、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寓含讽喻劝诫的意义它惯用拟人的手法,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生动2、作者及作品简介 关于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代著名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创作的“古文”,包括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等,有很多是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作品 文题解读 柳宗元的寓言继承《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的传统,并有新的发展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
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组合成的《三戒》,通过麋、驴、鼠三种物态的描绘,反映现实,形象生动,语言犀利,篇幅虽短,而波澜起伏,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本文是寓言故事《三戒》中的一篇三戒是三个应引为借鉴的事黔之驴”是贵州一带的驴子,借驴为喻,讽刺不自量力,自取灭亡的恶人3、通读全文,疏通文意字音 黔(qián) 好事者(hào) 窥(kuī) 慭慭然(yìn)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搏(bó) 狎(xiá) 跳踉(liáng) 大(hǎn)翻译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译文:贵州地区没有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驴进入运到了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到山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成神奇的东西,就躲藏在树林子里偷偷地观察它老虎渐渐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地,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有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吃一惊,逃得远远的,以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可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感到它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渐渐听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在它前前后后走动,(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斗老虎渐渐又靠近驴子一些,态度更为随便,挨挨碰碰,冲冲撞撞,驴子忍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而很高兴,盘算这件事,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这点罢了!”于是跳跃过去,大声吼叫,咬断了驴子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4、课文分析 本文借驴子的愚蠢无能,身体虽然庞大但最终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启示人们:世上许多貌似强大的事物,实际上往往是最虚弱的,它们终究逃不脱灭亡的命运也间接讽喻了无能的权贵们恃宠而骄、得意忘形之态及其可悲的下场 文章脉络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开端和发展,写驴子来历及老虎对它的神秘感及初步试探 首先交代驴是“外来户”,为下文做铺垫,故事由此而起庞然大物”是以老虎的眼光显示驴的形体特征虎因此而心生畏惧,敬畏之至蔽”“窥”“稍”,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二段):是故事的主体,写虎逐步摸清驴的底细,终于吃掉驴。
分三层 第一层(他日……终不敢搏):写虎对驴“鸣”的反应 驴来自外地,它的叫声在当地也是稀异的,虎毫无准备,惊怕也是很自然的在前面写了驴的形体后这里又进一步写了驴的叫声,从形大到声宏,“驴一鸣,虎大骇”作者抓住了驴大嗓门的特点,一写黔驴之技 第二层(稍近益狎……技止此耳):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激怒驴使出“蹄之”的绝招,终于识破驴的真相 集中写虎发起的新的攻势,细致入微地写了虎的聪敏机智和胆识为了进一步摸清驴的底细,虎采取了一系列试探的行动,“往来视之”“近出前后”“荡倚冲冒”一再试探而激怒驴子,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驴不胜怒,蹄之”,二写黔驴之计 第三层(因跳踉大……乃去):写虎吃掉驴,得胜而去 虎知黔驴技穷而食之,痛快淋漓:“跳踉大”,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问题探究 (一)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六个层次,为: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6)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二)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 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技止此耳”等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近出前后”,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终不敢搏”,写出了虎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的心理 第五层,写虎由前面的“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
第六层,最后的“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三)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驴? 明确: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四)黔驴之技有哪些? 驴的如此本领可用一个什么成语表示? 明确:黔驴之技不过一“鸣”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驴的这种本领可用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来表示5、理解难句含义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这一段主要写虎见到驴以后的心理状态,开始以为是神物,于是躲在林中偷看驴,一个“蔽”写虎的畏惧心理;而一个“窥”字写虎虽怕但又不甘心,亟想摸底的心理活动,从而孕育后面情节稍出近之”,是对虎的摸底心理的进一步揭示,当然也表示了老虎一心要认识这个“庞然大物”的决心。
6、写作特色(1)作者运用想象和夸张,用短短的文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创造了两个鲜明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 这种大手笔是难以做到的庞然大物”仅仅四个字就生动地画出驴的蠢相,成为人们喜爱的成语写虎,不仅刻画其行动、神态,还着重描写其心理活动,如“以为神”“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等作者关于体情察物,比如“驴不胜怒,蹄之”就写得非常传神,一笔就画出了个性鲜明的形象2)强烈的现实主义和鲜明的战斗性 《黔之驴》里所塑造的蠢驴的形象,正是当时社会上那些徒有其表,实则虚弱无能的人3)运用了拟人化和对比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驴和虎这两个动物形象 文中写驴的外表强大,是通过虎的反应来写的老虎是百兽之王,但是,乍见驴这个庞然大物时,忽然“以为神”,只敢“蔽林间窥之”;当驴鸣叫时,虎不仅“大骇”,而且“远遁”、“甚恐”;从虎的畏形畏声有力地烘托出了驴的表面气势抑制老虎也就拔高了驴子收到了一种水低山高的对比效果 对老虎,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着力刻画其对驴的认识和行为的急剧变化过程,把老虎的机智、勇敢写得惟妙惟肖开始它只敢“往来视之”,对驴的能耐产生怀疑;第二步就“近出前后”,靠近观察;第三步是再近一些,并发出挑衅性的动作,诱敌出击;当黔驴技穷之时,它“因喜”并作出“技止此耳”的判断,随即果断地发起攻击,仅用“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三句就将威猛的虎王栩栩如生地勾画出来。
对虎的心理描写也分三层:第一层是“以为神”及相关的“骇”、“恐”;第二层是“觉无异能者”,是认识的深化;第三层是“因喜,计之……”,是作出理性判断另外,对两个动物的刻画都十分切合各自的特点,写驴,其声用“鸣”,其动作用“蹄”;写虎,其声是“大”,其动作是“荡倚冲冒”、“跳踉”、“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难点剖析 (一)文言字词句积累 船载以入:“以”,连词,相当于“而” 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 他日:有一天 甚恐:“甚”,很 益习其声:“益”:更加 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 以为:① 把(它)当作 ②认为以为且噬己也 因: ①因而 ②于是因跳踉大 之: ①的,结构助词 ②它,代词,代驴放之山下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庞然大物也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驴不胜怒,蹄之 (“蹄”,踢,用脚踢这里作动词用二)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明确: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虚有其表、实际无能。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三)探讨文章主旨 《黔之驴》通过叙写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的畏惧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也告诫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四、课后拓展 柳先生害驴不浅,自从《黔之驴》一文以后,千百年来,人们对驴心存偏见,驴的名声一败涂地,驴成了蠢笨的代名词现代教育提倡创新思维、多向思维,咱们来一个奇思妙想编故事,让这头蠢驴、笨驴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兽中之王老虎 返回 - 同步测试1、选出“以”字用法相同的项( )A.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B.以为且噬己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有好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