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九龄课堂PPT.ppt
17页张九龄秘书本1601傅钊李明隆1人物简介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名博物,谥文献出生时的小趣事超链接)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据记载,唐玄宗每日朝政,听取百官纳谏看见张九龄风威秀整,异于众僚,不仅感慨地说:我每当见到张九龄,就感到神清气爽,精神大振由于人格端正,又富有才华,张九龄受到了很多人的爱戴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
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2生平张九龄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相当于今天的副市长)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张说张说重其文才(超链接),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风波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
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3护囊的流行 在史书里,对张九龄的描述为“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是说他性格温温而雅,特别注重仪表,无论是在家闲坐,还是出门上班,都穿戴得整整齐齐,走起路来步伐矫健,眉宇之间神采飞扬为了保持整洁端庄,他还有一个很有创意的发明当时大臣们上朝,都要带着笏hù板,这是臣下上殿面君必备的工具,以随时记录君王的旨意,或提前写上想向皇帝汇报的话以前文武大臣们出门上马,都是把笏板往腰里一别,就跟乡野村夫插烟袋一样张九龄觉得如此装束很煞风景,便命人做了一个精致的护囊,每次上朝,都把笏板装进护囊里,然后让仆人捧在手里,在后边跟随,他只管仰首挺胸地走,而不必为把这么个多余的东西放哪儿而发愁了唐明皇对他的做法很是赞赏,护囊便一下子风行起来,成为一种时尚4智谏唐明皇(唐玄宗)张九龄棋下得好,唐明皇便常找他下棋唐明皇不是九龄对手,却总是不服输,天天都要张九龄陪他下棋,一心要与张九龄比个高低九龄见唐明皇迷恋下棋不理国事,心里焦急一日对弈,厮杀正酣时,张九龄忍不住地对唐明皇说:“陛下,天天下棋不好。
不要紧,”唐明皇一面回答,一面提了“车”来捉张九龄的“马”陛下,老这样下棋,朝廷大事你怎顾得了啊?”张九龄又说不要紧,”唐明皇把对方的“马”吃掉了现在内则官吏贪污腐化,外则异族侵境,如不富国强兵,国有难,百姓就难安居不要紧,朝廷有文武百官料理,你快下棋吧唐明皇仍摆弄棋子张九龄便不再说话,他一边下棋,一边想法让唐明皇把“车”腾了出来唐明皇以为得势,拿起“车”横冲直撞,连扫几子后,又在中宫线上叫“将军”张九龄没有起“仕”保“帅”,只上一步卒唐明皇见走法奇怪便提醒九龄张九龄若无其事你不顾将军,吃帅你就输了,还说不要紧九龄此时大笑说:“陛下,下棋好比管理国家大事,如帅一动不动,与各子不齐心,各子也不保护他,这局棋当然输啰下棋是娱乐,国事才要紧”一席话说得唐明皇面红耳热5善于劝谏有一年,玄宗皇帝办千秋节,百官向皇帝祝寿,纷纷献上各种奇珍异宝,张九龄的礼物却只有一摞纸,那是他敖夜写就的《千秋金鉴录》五卷,引经据典,畅谈古代兴废之道,劝谏皇帝少玩点,多干点工作,那时玄宗还有进取心,收到这份礼物,很欣赏,张九龄也因此纳入了他的视野6敢于直言唐玄宗招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相,想听取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说:“既然是宰相,就要有能力,如果用人不当,那么国家就要遭殃。
如果招李林甫为相,我觉得日后恐怕会祸害国家玄宗听了老大不高兴,由此也可以看出张九龄直言犯上的胆魄,绝非唯唯诺诺的庸官有一天,玄宗在宫苑中宴请近臣,对张九龄、李林甫说:你们看,这宫里池中养的鱼,游来游去的,多么鲜活可爱李林甫赶紧献媚地回答说:这是有赖陛下的恩德所致啊!而在一旁的张九龄则冷冷地说道:池中的鱼犹如陛下用人,它们但能装景致,以博取一乐罢了张九龄话里有话,玄宗当然不高兴,而坐在一旁的大臣们,都赞叹张九龄的正直7玄宗晚年宠爱武惠妃,有一次,他想借故废掉太子,然后立武惠妃的儿子大臣们心里明镜一般,唯独张九龄不识时务,连连摇头,坚称不可,并引经据典地将隋文帝错废太子,终致失国的典故拿出来教育皇上,弄得玄宗很是郁闷征求李林甫的意见,李林甫自然知道风向哪边吹,回答说:“这是皇上的家事,何必问外人呢?”一句没有明说却说得很明的话,让玄宗很是受用不久,武惠妃看张九龄骨头太硬,便私下里派宦官牛贵儿告诉张九龄说:“有废必有兴,如果您可帮忙,宰相就能长久地当下去张九龄闻言大怒,把牛贵儿厉声斥责一番,并且马上奏明圣上,皇帝为之动色,太子的位置才得以保全8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守疆有功,玄宗想送他一顶宰相的帽子戴戴。
这个想法跟张九龄一说,张九龄回答得非常干脆:“不行!宰相是很重要很重要的职位,怎么能拿来当红包随便发呢?”玄宗退了一步,说:“那就让他当个有名无实的宰相,给个政治待遇张九龄的回答还是很干脆:“不行!孔子说过,官职和权力是帝王的工具,怎么当儿戏借给他人呢?”玄宗没招了,只好作罢9总结:张九龄累官升迁至宰相官位的整个历程,为政清廉,贤明正直,不避利害,敢于犯颜直谏,竭力匡扶社稷他于唐开元之治中,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力推务实而有远见的改革,实行一系列利国安民的政策,如是官品凝结了他的不朽功绩—主张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以民为本,保民育人,扶持农桑;反对穷兵黩武,恢复府兵制,主张省刑罚,薄征徭;坚持官以任能,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爵以赏功,财物以奖劳绩,奖赏合规矩……平卢将军安禄山(超链接)讨伐契丹失利,时任宰相的张九龄预言他日后必反,建议唐玄宗依法处死安禄山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多次因未听从张九龄的建议而懊悔不已10人物评价司马光: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xiān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元稹:昔我玄宗明皇帝得姚元崇、宋璟jǐng,使之铺陈大法,以和人神,而又益之以张说、苏颋、嘉贞、九龄之徒,皆能始终弥缝,不失纪律。
崔群:玄宗初得姚崇、宋璟、卢怀慎(shen四声)、苏颋(tǐng)、韩休、张九龄则治,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吴中复:明皇初任姚崇、宋璟、张九龄为宰相,遂致太平乃李林甫用事,纪纲大坏,治乱于此分矣11经验与教训1、为人正直,敢说实话,甚至不怕忤逆玄宗虽然敢说实话的品质十分难得,但也要分场合,不能让领导难堪比如说之前的玄宗想送宰相帽子一事,张九龄的直接否定让唐玄宗十分没面子要学会委婉的表达不合适的意思,才能让领导更好地接受2、善于变通,注意自己的形象作为一名秘书,代表一个公司的门面,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十分必要,只有这样,才能给别人留下一个干练的印象123、不趋炎附势面对诱惑与贿赂,洁身自好,不为所动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的秘书来说,勇敢拒绝诱惑是一种珍贵的品质4、多考虑一下领导的想法对于张九龄看人的能力,的确很准,但是必须考虑唐玄宗的想法后加以劝谏,即使是正确的,也不能没有什么证据,就一股脑的把推测都说出来13THANK YOU!14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张九龄母亲卢氏在始兴已怀孕满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见妻身体粗大面黄体弱,疑是得了黄肿病。
一日遇见一个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经诊断后,老先生告诉张九龄之父,“腹中胎儿乃非凡人物,因这个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须到大地方出生听罢先生一言,张家只好迁到韶州而张九龄据说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但张九龄出生后也曾返回始兴故里始兴县民间流传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就是来自张九龄年幼时在石头塘读书的经历back15长安三年,宰相张说因直言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流放到岭南,过韶州,得阅张九龄文章,夸奖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一见而厚遇之张说博学多才,是当时文人的领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树的重臣,他的激励对刚刚走上人生道路的张九龄是很大的鼓舞back16当初安禄山曾进京面圣,只见了一面,张九龄就对人说:“将来祸乱幽州的人,一定是这个胡雏儿后来安禄山因战败被范阳节度使张守琏逮捕,建议将其斩首,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当即批示执行,可玄宗不同意张九龄上奏说:“张守琏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不应该免除死罪玄宗仍不以为然,张九龄说:“安禄山狼子野心,有叛逆之相,应该以军法杀掉他,以绝后患玄宗还是不听,为示皇恩,把他释放了数十年后,安禄山叛乱,兵指长安,七十多岁的唐玄宗仓皇出逃,避难于蜀中,想起当年张九龄的劝告,悔恨得不禁潸然泪下,专门派出使者到曲江张九龄的墓前祭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