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育名家语录.doc
3页语文教育名家语录(一)李吉林 江苏南通人1938年5月出生,1956年8月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毕业后在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1978年被评为江苏首批特级教师,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长期坚持教学改革,创立了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得到教育部领导及专家的高度评价出版《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等6本专著,发表近二百多篇论文,计300多万字这些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国家教委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等她主讲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电视讲座21集,由中国教育电视台通过卫星向华语地区播放,1999年获全国电化教材最高奖 ★我看山看水,小学最美,儿童最让我爱恋从此,我像农民忠实地守着自己的园地,不断地耕耘、不断地播种、不断地收获 ★我不是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我不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那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理想的种子,便会获得令人惊奇的收获 ★所谓“学做人”,我以为就是让孩子首先懂得如何对人、对己,进而懂得如何对公、对私,以至如何对待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
★教师也是诗人,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而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 ★孩子生来求异,不愿像鹦鹉学舌那样,没有自己的思想教师的宽容、期待、激励,是孩子创造的至关重要的诱发因素 ★小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一种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愿望、求异的思维品质,让其初步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孩子的创新活动是在宽松的无拘无束中进行的老师的期待、激励,师生间真情的交融,小伙伴的合作互动,都是为了让孩子自己手执金钥匙去开启智慧的大门在这样亲和、互助的环境中,培养起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我能创新”的自信,最终使创新潜能得以激活 ★审美感受的愉悦,影响着儿童的想象、联想、情感及行为动作因此一切教学活动中,美,无处不显示出一种积极的驱动,无处不产生对儿童智慧的启迪,对儿童心灵的润泽 ★真情交融不仅仅表现在师生之间,而且表现在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含的情感是靠老师去传递、去触发,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的 ★情感为纽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
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二)支玉恒 河北省张家口市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1939年出生,1959年于河北体育学校毕业后在小学上体育课,近40岁时改教语文课多年来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其教学以新、实、活、深、巧见长;课堂教学设计富有创意,风格清新独特其教学录像片获全国奖,并由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在全国影响很大教学著述颇丰,多篇论文获全国或省级优秀、最佳奖著有《琢玉》、《欣赏与评析》、《课标教学实录》、《支玉恒阅读教学方法集萃》等专著 ★要多看书,多研究,这样不但能融会他人的理论,而且还能产生自己的新观点,推出自己的新理论 ★不管怎样的课,只要善于分析,科学总结,就能把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变成自己的财富 ★要创新,要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自己的课一定不要与别人相似,要创造新意,要敢于“标新立异”,要常教常新 ★我备课,决不先看参考书自己备好了,可以参考一下,每一课都要经历一个深深的独立思考的过程 ★不但要备课,而且要“背”课不是死背课文,是“背”课程只有能“背”课了,在课堂上才不会总是关注教案,而是关注学生,随时调控,舒卷有余 ★我在力争教学上的“不为而为之”。
不去刻意地做什么,实际上却已经做了,不加斧凿,不露痕迹要努力追寻“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把每一节课都教好,教到精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简单、实在,则是我们可以追求的目标 (三)于永正 山东莱阳人1941年出生,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现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徐州市劳动模范、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江苏省教育模范等,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教海漫记》、《于永正文集》等,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语文教学要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没有感情的教学,教学技巧再高明,也是苍白的 ★悟性和灵性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来,从读书中来,从思考中来,从艺术中来 ★教师要有一颗童心什么叫“童心”?童心就是孩子气教师多一点孩子气,就和孩子相似一分,学生就越肯亲近你 ★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看学生”,就是和孩子“相似”,而不是要求孩子和大人相似蹲下来”,和学生相似,才能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爱学生因为“爱的别名是理解”。
★说到底,是自己培养自己,不要怨天尤人我总是不断地耳提面命自己去做许多自讨苦吃、自己也心甘情愿的事:如读书、写文章,如调到教研室还要求自己深入基层上课,带实验班等等双脚总得靠自己迈,双手总得靠自己抬,依靠外力是不能持久的,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我喜欢读书,而且读书时喜欢想自己,与自己的思想、工作“挂钩”我总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去读的而且,一旦我认识到了,便会立即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一位教育家说:“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要求学生尊重别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要求学生彬彬有礼,教师首先要举止文明;要求学生乐于助人,教师首先得乐于助人;要求学生和书籍交朋友,教师首先要做到手不释卷,如此等等在教育上,没有什么比活生生的榜样的力量更大,更令人信服的了四)周一贯 浙江绍兴人,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特级教师1936年出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和研究48年,在全国、省级报刊发表语文教育研究文章800多篇,正式出版《语文教学方法论》、《语文教学训练论》、《语文教学优课论》等著作近百本,总计字数近千万。
著作、论文等研究成果获全国级奖7项,其事迹在全国小语会刊《小学语文教学》等多家报刊作“人物专访”长篇报道,并先后入编《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辞典》等 ★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听到了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倾听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教师与学生课堂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对话,而关键在教师的耐心倾听 ★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 ★阅读教学总是要通过学生主体的认识图式去同化课文内容这种同化,并不完全是“顺应”,也应当引导学生去质疑、去批判、去否定,敢于给课文挑刺,从小培养学生不盲从权威,不唯书,敢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 ★“言有尽而意未尽”往往是一篇好课文审美价值的体现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感于言而动于情,总是以自己的知识贮存、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和审美情趣丰富着课文的意蕴,这是阅读的再创造活动 ★反思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中的失落五)赵景瑞 语文特级教师,1943年10月出生,1961年参加教育工作,在小学任教16年,后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研工作,1994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
是北京市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教育评估院专家组成员,北京市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编著者兼任《读写知识》、《作文导报》、《读写与作文》、《少年优秀作文选》、《中国少年儿童》、《花果山》等全国十余种少年儿童报刊编辑或作者多年来,在全国教育报刊公开发表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近400篇,约90万字著作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语文教学的真谛》、《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与创新》等 ★语文教材仅是沧海一粟,备课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鼠目寸光;只见森林,不种树木,是虚无缥缈以一粟之学游沧海之语,以少学多才是方向 ★语言训练的关键是把语文静态的语言文字变成动态的语言文字,也就是活化语言 ★“问”是开山斧,“问”是深耕犁,打开一切知识大门的钥匙都是问号,学生能提出疑问,就会引着他们对课文进一步理解,若不断地提出探索问题,就会到达深入理解课文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