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比较初等教育第二次网上辅导.doc
6页《比较初等教育》第二次网上从第三章开始,我们围绕一些初等教育中的专题来开展学习活动,重要选取了初等教育制度、初等学校的课程、教学、德育、学校管理,以及教师这几个专题来学习在第三章中,我们重要是关注初等教育学制和初等教育的行政管理体系两方面初等教育制度往往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等因素有关我们先分别了解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五个国家的初等教育学制以及它们的初等教育行政体系,然后来要分析和掌握世界初等教育制度发展和改革中的一些共同趋势在了解美国等国家初等教育学制和教育行政体系时,我们可以把握住这些国家在教育行政体系上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例如,作为联邦制国家的美国,不存在全国统一的教育制度在教育行政制度上最基本的特点之一就是高度的地方分权其教育行政管理体系重要分为联邦、州和地方三个层次由于教育权限属于各州,这就使得美国的各州之间的教育制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一般来说,实行初等教育的机构是小学,小学的学制大都为6年,也有一些州的小学学习年限为8年招收6岁的儿童在升留级制度上,一般按照儿童的年龄但为了满足儿童个体发展的需要,也出现了许多灵活的、根据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升级制度长期以来,英国教育行政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中央、地方、学校和教师等在管理上互相形成的一种“伙伴”关系。
英国的现行学制是依据1944年教育法而拟定的在英格兰和威尔土,初等教育,通常招收5岁到11岁的儿童,初等教育机构一般由幼儿学校(招收5—7岁的儿童)和初级学校(招收7—11岁的儿童)两个阶段组成在法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化的教育行政管理,其教育行政体系涉及横向的教育行政、教育征询、教育督学的三个系统以及纵向的中央、学区、省三个层次其小学教育属义务教育(6¬—16岁)的初级阶段,年限为5年,在各年级的称谓上与我们不同,预备阶段(PC,第1学年,6岁),初级阶段(CE1、CE2,第2、3学年,7、8岁),中级阶段(CM1、CM2,第4、5学年,9、10岁)三个阶段在教育行政管理上,日本采用的是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文部省是日本教育行政的最高机关在学制上相对来说较为统一,学习年限为六年,招收年满6岁的儿童从这些国家以及我们没有列举的许多国家的初等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来看,我们要关注的是这样一些问题就初等教育学制来说,涉及学习年限、入学年龄、学校衔接、办学体制等问题在学习年限上,大多数国家的初等教育往往是4~6年,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初等教育学习年限为8年,甚至于2023一些国家的初等教育学习年限呈现出缩短趋势,一些国家保持不变,而一些国家则在一定范围的学习年限中徘徊。
就目前来看,各国接受初等教育的起始年限大多为6岁左右,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则可以发现,初等教育的入学年龄上存在着逐渐下降的趋势苏联、俄罗斯、德国、中国等国家的初等教育入学年龄上都呈现出这种趋势在追求初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过程中,将初等教育视为一个人所接受的完整的教育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已成为许多国家所认同的一个观念,这样,初等教育的质量就不仅仅涉及初等教育本阶段的问题,并且涉及到其前后所衔接的教育阶段,如何实现这些教育阶段之间的良好衔接,成为各国初等教育制度改革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一些国家对初等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学习阶段进行了重新划分,加强小学和学前教育机构的合并或联系在小学和初中的衔接问题上,许多国家都先后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升学考试,采用就近入学的方式、或开办一贯制学校等措施来实现初等教育与中档教育第一阶段的衔接在许多国家中,初等教育的办学体制也发生的类似的变化,在保证公立教育机构的前提下,鼓励团队、个人等开办学校,以满足人们对初等教育的各种需要和提高初等教育的质量在教育行政管理上,许多国家也呈现出一些共同的改革方向,重要有两种趋向,一是本来实行分权制的国家纷纷采用多种措施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管理,以保证整个国家的教育能保持一定的质量水平上,而另一种趋向则是本来实行高度集权的国家,则在教育管理上开始部分分权,赋予地方更多的教育自主权,以便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使教育改革能有效地进行。
在第四章的学习中,我们重要了解美国等一些国家初等学校课程的现状与改革,重点是要理解和掌握影响初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因素以及现代初等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些共同趋势在学习这一章时,先了解一下各国初等学校课程的大体概况,然后着重学习和分析现代初等学校课程在改革上所呈现出的一些共同趋势,在理解这些共同趋势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我们自己国家初等学校课程改革的状况来理解和把握就初等学校课程改革及其共同趋势来说,我们重要把握在课程管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的一些变革的共同趋势例如在课程管理的改革上,各国采用的改革措施虽然不同,但总的来说有两种取向一是本来采用中央统一管理方式的国家逐渐出现课程管理权力的分散,增长课程管理的分权;二是本来采用分权的课程管理方式的国家开始采用统一课程管理的模式,增强课程管理上的统一性在初等学校课程结构的改革上,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特别是一、二年级的课程结构上,这种“综合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在初等学校课程结构的发展过程中,课程的综合和分科是初等学校课程结构改革中的两种取向一些国家初等学校课程结构在综合和分科的发展上呈现出钟摆现象,在法国初等学校课程的变革过程中,这一点尤为明显在德国初等学校课程结构的改革中,这种综合和分科的追求也存在着波动,在不同的州,对于初等学校课程结构的综合和分科也持不同的观点。
在我国初等学校课程改革中,初等学校课程结构在保证分科课程的基础上,重视综合课程的设立,自然、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都体现了课程的综合化趋势在低年级的课程结构中,综合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在初等学校课程中,设立综合课程是许多国家初等学校课程结构改革所采用的一个措施例如综合化的科学课程、社会课程,也有独立设立的综合课程,例如日本小学中的“综合学习时间”,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在初等学校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的改革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国初等学校课程内容的改革重要体现出不断现代化的趋势,重要表现为注重科学技术启蒙教育和更新课程的内容、注重信息技术的教育以及注重基础学科的改革在学习这一章中,我们还要掌握和理解影响初等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有哪些,这为我们更进一步地理解和实行我们的课程改革具有很大的价值这些因素涉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各地区的教育传统、教师以及课程改革政策等等其中,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共同变化,对各国的初等学校课程提出了改革上的共同规定;而某一地区和某一国家的文化教育传统又使得各国初等学校课程改革又有所不同;教师对于初等学校课程改革来说,是影响课程改革目的是否达成的重要因素;国家和政府所制定的课程改革政策则是初等学校课程改革实行的有利的支持系统。
第五章关于初等学校教学的比较,重要是要了解世界重要国家初等学校的教学现状及其改革;理解初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掌握重要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其中重点是要搞清楚和把握初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初等学校的教学是实现初等学校教育目的和课程目的的重要途径在何种教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如何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都直接影响着初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各国在进行初等学校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学改革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各国教学论专家和学校的教师都不断地、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改革中,使初等学校的教学能更好地为实现初等学校的教育目的和课程目的所服务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国对教育改革的关注,使得初等学校的教学改革也不断出现在各种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得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初等学校的教学手段不断得到更新这些都导致初等学校的教学更加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更加能体现人类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在各国初等学校的教学改革中,有多种教学理论指导,教材上重要例举和分析其中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掌握性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长期实验的基础上,赞科夫构建起注重儿童“一般发展”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是:从对学生的一般发展取得最大限度效果的角度出发来改革小学教学掌握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理论这种教学理论强调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并相信只要时间充足、教学方法得当,绝大多数的学生可以达成掌握学习的水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近2023所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不同流派的建构主义者在对知识的见解上具有共同之处建构主义者都强调学习活动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习是学生根据外在的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和经验来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对外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的人每一个学习者都会基于自己原有的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选择和编码,在头脑中建构起自己对这一信息的理解,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会因新的信息和经验的进入而发生改变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任务在于设计教学环境、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完毕建构知识的过程等等在初等学校的教学改革中,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上呈现出“个体化”的趋势班级授课制虽然在普及教育上具有很大的价值,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不利于教师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关注。
在强调教学质量的现代小学教学改革中,如何使教学活动更加有助于儿童个体的发展是各国初等学校教学改革所关注的一个共同问题改变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更加有助于儿童个体的发展以成为许多国家初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缩小班级规模、减少班级学生人数是各国初等学校教学改革中所采用的一个共同措施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都逐渐地缩小初等学校的班级规模,以期提高初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我国的一些省市从20世纪90年代起也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小班化教学”实验在各国初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中,各种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出现这些个别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儿童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充足的发展,在于促进儿童的个体发展例如美国的小队教学(team teaching)、日本的初等学校推行的一种“一课多师”制等等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不仅规定改革初等学校的课程内容,并且相应地对初等学校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改革规定虽然各国教育家们在初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上提出了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但其中存在着共同之处,那就是儿童的学习过程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国家初等学校教学改革中所出现的新教学方法往往都是从有助于儿童完毕其学习过程出发来创建的。
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教学法”、美国哈佛大学专家兰•本达所创建的“探究-研讨教学法”、日本教育家提出的“解决课题教学法”、保加利亚教育家提出的“暗示教学法”,以及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所产生的“抛锚式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随机进入教学法”等等,都致力于如何围绕儿童的学习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更好地促进儿童自主学习由于语文、数学、科学等课程是初等学校课程中是基础性课程,因此,这些课程的教学往往受到许多国家教育界的重视,这些课程的教学改革也频繁出现语文、数学、科学等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初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道德教育是世界初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各国纷纷制定了适应21世纪发展规定的基础教育改革方案在这些改革方案中,道德教育处在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