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学毕业生失业原因分析.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484479251
  • 上传时间:2022-10-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78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大学毕业生失业原因分析: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受社会的整体就业环境影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 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 分尖锐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 2006 年城镇安排就 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 1000 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 万人待业2007 年可提供 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 1200 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 万人这样 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 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2. 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二元结构而导致的结构性矛盾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它表现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事儿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岗位少”等等现象一方面,由于区域和城乡 之间的鸿沟,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国家人事部公布的 数据表明,2005 年仅北京、广州、上海、深圳 4 个城市就接收了 15 个省市 10.9%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急需智 力投入和支持,但由于分配制度、用人制度、户籍政策、保障制度、编制数 量、经费困难等方面的影响,毕业生即使想到这些地方去就业也往往难以落 实。

      这就在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空间狭小、渠道不畅, 也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3. 大城市的吸引力 根据社会学家芒福德的观点,大城市就像是一个磁体, 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才和各种资源汇集到一起,特别是大城市经济社会不断 发展,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目前,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我国 一些大中城市,其经济活力和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与一些小城 镇或西部的城市相比,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优厚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空 间,毕业生当然会尽可能地选择留在大城市或者到沿海地区就业课题组研 究发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大城市中均有大规模的"蚁族" 存在另外,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客观影响,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都倾 向于留在城市工作,这无疑更加剧了大城市的磁体效应以北京为例,北京 成功举办奥运会后,在其巨大的吸引力感召下,京内外的大学毕业生普遍认 为在北京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去外地工作则会增加发展风险,因此更 愿意在北京工作4. 大学生择业观的相对滞后1998 年开始的大学扩招,使我国大学入 学率在短短七八年内达到了 21%,到 2020 年,我国将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 率 40 %的目标,按照国际标准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

      因此这也必然要 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让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入普通劳动者的行列针对这种情况,2005 年 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 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 [2005]18 号),要求地方党委、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服 务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全力支持、社会共同努 力"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新体制,建立责任明确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与运行 机制,采取各项措施扫除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障碍,努力营造良好 的就业环境和创业环境,使大学毕业生尽快地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或者尽 快地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但是很多学生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转 变,越是人才饱和的发达地区或大城市,前去择业的就越多,反之,越是急 需人才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或农村越难招到人才"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 外地一套房"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落后地区出来的大学生宁可在大城市里 做"漂一族",也不愿回到自己的家乡,或者到欠发达地区工作5. 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差异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很多体制性阻碍,也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需求 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赶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而对能够作为初级工人、高 中和职专毕业生的需求却有增无减这说明,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量 接受了大学教育而没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尴尬局面此外,高等 学校专业设置因致力求全而有部分雷同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社会化,实行 自主择业,但市场需求情况并没有及时成为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划定的风向 标招生部门只按照办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等基本条件负责招生,这就造成了 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专业供需矛盾突出,导致大量大学生就业出 现困难6.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更新滞后许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很多家长认为,大学 毕业生干具体工作就不算体面就业等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 较高,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许多大学毕业生宁肯“漂”在大城市,也 不愿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就业就高不就低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大 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了失业的种类和原因,提出了解决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失业;经济学模型;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攀升,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了各界关注的焦点十一五” 期间全国将有2500 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成 了一个普遍而现实的问题这是否说明,造成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太多呢? 但是从与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与我国的比较来看,这一结论显然不成立那么,我国 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日益严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供求不平衡导致的失业资料来源:中国统计网(本季度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分析数据是由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 苏、安徽、山东、湖南、广东、海南、四川、重庆、贵州、甘肃、云南、陕西、青海、宁夏 20 个省(自治 区、直辖市),沈阳、哈尔滨、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广州、深圳、西安10 个副省级城市,以及合 肥、南昌、南宁、贵阳、兰州5个省会城市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提供由图1可以看出,2005年,2006年,2007年全国人才市场上总供给是总需求的两倍以上,供给严重大于需 求;由图2可以看出2007年第一季度全国人才市场部分专业,同样供给大于需求,有些专业如财会,供求比达 到3.02:1.如此激烈的竞争必然会导致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以至失业。

      从这里可以看出,供求失 衡体现在两个方面:总量失衡和结构性失衡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图1图2显示的共同特征为:在全国部分人才市场上劳动力供给是大于需求的下面我们结合图3就因 供求不平衡所造成的失业进行分析在劳动力市场上,实际工资的高低决定了劳动力的有效供给,而劳动力有 效供给数量又影响着工资的高低如图3,在工资为w1时,劳动力有效供给量为Q1,供求平衡,平衡点为E 当由于某种原因(如大学扩招等)劳动力有效供给量突然增加,使供给曲线从S1移动到S2,而需求曲线未变, 新的供求平衡为E2,此时的有效劳动力供给量为Q2,工资降为W2而实际上,一方面企业短期内不可能提供 更多的有效职位;另一方面,由于工资刚性的存在,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不可能大幅度下降,也就是新的平衡并 没有形成,实际的平衡点存在于Q1Q2之间,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将有一部分劳动者的劳动力供给是 无效的,他们也就构成了失业者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存在着滞后性冷热门专业在大学的交替出现所造 成的大学毕业生失业就是市场对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的滞后性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上表现出 热门专业的职位求职者远大于岗位数,而冷门专业岗位却少人问津。

      现在我们结合下图分析冷热门专业的交 替是如何造成失业的如图4,假设某一冷门专业的劳动力在某年的供给量为Q1,供求平衡点为E,由于需求大于供给,企业为了 得到这一专业的人才愿意支付高于劳动者实际期望W0的工资一一'W2,受这一因素影响,第二年(或下个就 业期),这一专业成为热门专业,劳动力供给量迅速升至Q2,供给大于需求,这时企业便可以以较低的工资W3 雇佣到这个专业的人才如果W3与大学毕业生的预期工资相差很大,那么他们可能不会选择就业,继续寻找 或等待更好的就业机会这样就构成一个失业群体Q2Q3如此循环劳动力市场逐渐接近平衡如图5,在劳动力市场上,某年具有某冷门专业知识的大学毕业生供给量为Q1,供求平衡点为E,小于企业 需求量,这时企业会以W2的工资雇佣此类毕业生,而在W2的工资水平下,劳动力的供给量为Q3,即在随后的 毕业生里希望具有此专业背景的人数上升,冷门专业成为热门专业而Q3点劳动力的供给量大于企业需求 量,工资降为W0,来不及转行又不愿意接受此工资标准的毕业生就成了失业者,失业数量为Q2Q3,工资的降 低,也使此专业毕业生的供给量下降,热门变冷门,如此循环,供给量与工资波动偏离幅度越来越大,离均衡点 越来越远。

      如图4,某冷门专业的供给量为Q1,供求平衡点为E,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企业愿意支付W2的工资,而在 W2,劳动力的愿意供给为Q2,就会有更多的人选择这一冷门专业,冷门变热门;而在Q2企业所支付的工资会 降为W1,不愿接受此工资标准的求职者会放弃就业,沦为失业者,失业的数量为Q2Q3W1工资下的劳动力 供给减至Q1,热门变冷门,如此循环,当某专业出现拥挤的时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还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合理等方面我国目前的工业化程 度还比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很高这样的产业结构也造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人的供给与需求错位, 市场上对普通素质劳动力需求旺盛,而对大学生的需求严重不足西部的一个岗位问津者寥寥,而东部同样的 一个岗位求职者趋之若鹜;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广大的基层招不到合适的人表面上看大学生失业似乎是供大于求了,然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我国许多行业人才短缺,比 如仅护士行业人才缺口达142万人同时各类高级技工,科研人员方面的人才尤其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 捷发展这一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资料来源:中国统计网)解决上述问题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政府应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2•政府劳动人事教育部门应加强劳动就业的宏观规划与指导,深入调查研究各行业人才需求信息,并做 出适当的预测3.学校应建立与用人单位的良性沟通机制,让双方之间信息更加流通;学生在报专业时应以自己兴趣爱 好为基础,并根据历年情况理性的选择自己的专业二、教育资源稀缺性导致的学生素质整体下降而形成的失业经济学中有这样一条规律:在技术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 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 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 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教育投资作为一种资源同样具有稀缺性,因为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国家对教 育的投资是固定的,这里,我们结合这一理论和图7 来分析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目前教育资源的稀缺决定了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够享有足够的教育资源,满足其发展在图 7 中,横轴表 示大学生数,纵轴表示大学生的总体素质水平由图可以看出,在大学生人数小于Q2时,学校为社会供给的 大学生是高素质水平的,即是社会需求的;而当人数大于Q2时,大学生的总体素质水平开始下降,在这种情况 下学校现有的资源不足以保证大学生综合素质维持在原水平,即为社会提供了低素。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