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标准.doc
22页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 目 录第一部分 前言……………………………………………………(3)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3)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4)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5)第二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5)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6)二、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 ……………………(6)第三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7)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7)(一) 研究性学习………………………………………(7)(二)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10)(三) 劳动与技术教育…………………………………(12)(四) 信息技术教育……………………………………(16)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与组织………………………(26)第四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28)一、教师的有效指导…………………………………………(28)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9)三、实施的组织形式…………………………………………(30)四、实施的时间安排…………………………………………(30)第五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评价……………………………(30)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31)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与学校评价…………………(31)第六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32)一、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32)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33)三、教师培训…………………………………………………(33)第一部分 前 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它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儿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高度关注儿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深化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基本关系,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信息意识与技术意识、劳动观念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适应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综合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克服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综合实践活动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并在实践中取得了重要成就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四)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处理好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学生的活动主题、课题或活动项目产生于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丰富和深化,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二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与其他类型的课程一样,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也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但与其他类型课程的目标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的目标,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二、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一)亲近并探究自然,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发展探究自然的能力•欣赏自然,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二)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初步形成反思、探究社会问题的习惯,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认识社会环境,探究社会问题•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形成亲社会的态度和热爱社会的情怀(三)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初步具有自主选择和独立做出决定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不足,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在问题情境中,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完善它•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我保护•探究生活,热爱生活(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考察科学发现的历程,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格•亲身实践,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尝试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初步能力第三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并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学生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一)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尊重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身边问题有浓厚的探究兴趣,擅长形象思维,想象力丰富,探究活动充满游戏色彩等特点让学生在体验与创造中学习,使学习充满探究的快乐让学生在探究生活中融入生活、热爱生活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接触和了解自然与社会,观察和思考身边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并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品尝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愉悦,激发探究兴趣,获得探究的初步经验,初步养成好观察、好质疑、好探究的学习习惯。
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形成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包括:针对特定情境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并且提出问题;针对所探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采集基本的信息、数据;运用信息和数据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或回答;用明白的话语与同伴交流观察、思考、探究的过程与心得,展示成果3)初步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形成尊重事实的意识,养成凡事认真思考的习惯;既敢于大胆想象,又能够认真实践、尝试、探究;不怕困难与挫折,不轻易放弃探究;能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自我评价;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4)初步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克服依赖心理,养成认真完成分工的自觉性;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热爱集体,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信息、创意及成果5)初步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形成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学会关心他人和环境,关注社会进步,懂得社会发展人人有责的基本道理,注意个人行为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后果。
2.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小学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十分广阔1)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可以来源于学校生活,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