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斑羚飞渡》课件.ppt
15页作者:戴明晔作者:戴明晔 毛倩毛倩 时间:时间:2004.6.13 目录l作者简介l斑羚介绍l伤心崖l斑羚(图)l课文结构l讲述……l人与动物l结束作者简介—沈石溪 沈石溪,原名沈一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作协理事1952年10月生于上海,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小说《圣火》获1990年世界儿童文学和平奖《第七条猎狗》获中国作协首届儿童文学作品奖《一只猎雕的遭遇》获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 《斑羚飞渡》一文荣获人民文学出版社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台湾儿童文学学会、《民生报》、《国语日报》、《儿童日报》、《幼师少年月刊》联合主办“好书大家读”活动推荐书目 返回斑羚介绍l别名:青羊、山羊l分布:东北、华北、西南、华南等地国家二级保护 动物l外貌:体大小如山羊,但无胡须体长110~130厘米,身高70厘米左右,体重40~50千克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角,长15~20厘米四肢短而匀称,蹄狭窄而强健毛色随地区而有差异,一般为灰棕褐色,背部有褐色背纹,喉部有一块白斑 l习性:生活于山地森林中,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极善于在悬崖峭壁上跳跃、攀登,视觉和听觉也很敏锐。
以各种青草和灌木的嫩枝叶、果实等为食 返回伤心崖 伤心崖 洛山的一座山峰,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 伤心崖是戛上看,宛如一线天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返回斑羚图片返回课文结构斑羚飞渡 舍己为群舍己为群团结一心团结一心无私奉献无私奉献 ((1—2 )飞渡前)飞渡前—被逼伤心崖被逼伤心崖—身处绝境身处绝境((3—15)飞渡时)飞渡时—老垫小飞渡老垫小飞渡—脱离险境脱离险境 ((16—17 )飞渡后)飞渡后—只剩一头羊只剩一头羊—走向辉煌走向辉煌 返回讲述……1.古老的故事2.可可西里感人的故事返回古老的故事有这样一则古老的故事 古时候,在我国江南某地有一个小官吏一天,他接到一个出差的任务,是到当时的京城去送文件他骑着一匹马匆匆上了路,傍晚,他歇宿在一个旅馆里旅馆里有一口水井,井水冬暖夏凉,还有一丝淡淡的甘甜小官吏喝着井水,感到旅途的辛劳减轻了不少这口井为南来北往的人增添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但这个小官吏是个自私自利的人,第二天早上他离开旅馆时,顺手便把马吃剩下的残草败根倒在了水井里。
过了一个月左右,小官吏从京城办完事回来,又来到这家旅馆他赶到这里时,天已完全黑了,经过一天的长途奔波,小官吏感到又累又渴,他便从水井里打水上来喝由于天黑看不清水桶里的水,小官吏又渴得够呛,喝起水来如同牛饮一样,结果喝进去一根草杆草杆卡在小官吏的喉咙里,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不一会儿,小官吏就一命呜呼了而这草杆正是他前次来的时候,倒在水井里的 古人为了吸取小官吏的教训,便告诫后人说:“千年井,不反唾这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弄脏水源的意思 原来,我国古人早就懂得了保护水资源、爱护自然环境的道理 返回可可西里感人的故事 当时,经常跑藏北的人总能看见一个肩披长发,留着浓密大胡子,脚蹬长统藏靴的老猎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那支磨得油光闪亮的杈子枪斜挂在他身上,身后的两头藏牦牛驮着沉甸甸的各种猎物他无名无姓,云游四方,朝别藏北雪,夜宿江河源,饿时大火煮黄羊肉,渴时喝碗冰雪水猎获的那些皮张自然会卖来一些钱,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地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那些磕长头去拉萨朝觐的藏家人心甘情愿地走一条布满艰难和险情的漫漫长路每次老猎人在救济他们时总是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 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
促使他放下手中的杈子枪是在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以后—应该说那天是他很有福气的日子大清早,他从帐篷里出来,伸伸懒腰,突然瞧见两步之遥对面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来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了杈子枪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从它眼里流了出来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 但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的怜悯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地留着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藏羚羊要弯下笨重的身子为自己下跪:它是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返回人与动物1.历史上曾史上曾为了活着而了活着而杀死死动物物 2.经济发展中的新展中的新忧虑 3.寻找博找博爱和悲和悲悯的感的感觉 返回历史上曾史上曾为了活着而了活着而杀死死动物物 专家认为,利用火来烤熟动物并食用的有证据行为,可以追溯到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时期。
而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已大批饲养动物 两千年前的汉代,中国人口便跃升为世界第一位由于有那么多的人口需要养活,动物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掘 古典医籍《神农本草》里记载了65味动物药材,到著名的《本草纲目》已有461味上个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中药资源》记载的动物药材已达到1574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8种,二级保护动物113种 著名的甲骨文,便是在用于药材的动物尸骨上被发现的中国文明的辉煌与动物的死亡从一开始便发生了紧密的联系 虽然,道教和佛教惜生的观念流传数千年,却成为不了中国的主流文化,因为,它解决不了人间的饥渴人与动物更多地处于战争的状态 社会学家周可达说,在人类历史的大饥荒中,曾经反复发生人与人相食的现象,因此,何谈对大自然中动物生命的珍惜?有人夸张地说,大概只有一种动物在中国没有受到过人们的侵犯:龙 返回经济发展中的新展中的新忧虑 据称,直到100余年前的晚清时代,中国才有了属于大众的动物园,人们在这里寻找与动物的亲昵保护动物的观念上个世纪中叶以后得到了发展,WWF长江项目主任梁海棠副研究员认为,伴随着人类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开发资源能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应该与野生动物“保持适当的距离”。
然而,在当代,资本利益的诱惑,以及贫富差距的巨大,使动物的命运陷入了新的危险境地冒着杀头危险猎杀藏羚羊的现象,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高峰而在贫困的广西,就有一万多只由家庭养殖的果子狸这个数字比野生的还多,”广西动物保护站站长苏勇说,“广西养殖果子狸的技术很成熟,因为它历来是农民们脱贫致富的好方法 现在,这种情况在政府的命令下也许不复存在,但禁养付出代价也会是高昂的在四川和陕西,生态区的建立使大熊猫得到了有效保护,但农民则告别了家园动物与人形成了新的竞争关系 “如果不能改变中国人的贫困,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动物的命运还是堪忧的,”动物保护专家苏勇说 但最让人担心的,即便中国实现了共同富裕,人性上的缺憾问题仍可令动物恐惧 去年,中国最著名的清华大学的一位学生,想“看一看黑熊的嗅觉是否灵敏”,就轻率地用硫酸先后泼伤北京动物园中的5只熊,引起了舆论的议论纷纷 返回寻找博找博爱和悲和悲悯的感的感觉 非典的起因,不管它是否来自野生动物,都是一个警示而这种警示,其实这些年反复出现了滥捕造成了中国沿海主要鱼类绝迹,渔民生活艰难为了生存,渔民主动提出实行休渔 如今中国境内的自然保护区已达到1700多个,为数众多的动物得到保护。
同时,不是从功利角度出发,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动物是人类朋友的观点中国一些媒体近段时间开辟了“我与动物”一类的专栏,很多读者投稿诉说了自己与动物之间朋友般相处的感人故事 “这实际上是一种对生命的关爱我们必须向世界证明,中国人并不缺少这种关爱广西社科院教授周可达说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市的动物园里的每一种动物,都有一个动物说明,几十年都没有变化最近,说明中的“肉可食”、“毛皮可利用”、“害兽”等字眼被剔除了,取而代之的是“请爱护我”之类“有人性的文字” 近年来,中国政府还一直在加紧进行动物药材替代品的开发专家们发现,中药的配制中已有54种之多的草药可以替代熊胆,有20多种草药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虎骨替代品,人工合成麝香已等同视为天然麝香 农民则被引导进行多种经济开发,比如,植树造林、从事副业生产、进城打工等 苏勇对记者说,中国正在积极改进人与动物的关系,尝试建立一种生物体之间的平等、尊重、和谐的“友谊”这或许会带来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改变,使这种古老的文明增添更多的博爱和悲悯因素返回谢谢观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