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完成一个复杂的动作往.ppt
55页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完成一个复杂的动作往往是多个不同层次的神经中枢共同参与并相互作用调节的结果,包括脊髓、低位脑干、小脑、基底神经节以及大脑皮层等部位但躯体运动的产生及执行动作的完成在脊髓水平大脑皮层运动区,基底神经节,小脑,低位脑干网状结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一、运动调节的基本机制 (一)脊髓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 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是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大神经元支配快肌;小神经元支配慢肌 运动单位(图示) 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运动神经元兴奋性较高,常以较高频率持续 放电上述运动神经末梢均释放Ach一般情况下 运动神经元活动增加时, 运动神经元活动也相 应增加 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与梭内肌二)牵张反射(定义、类型、机制和特点) 腱反射 (亦称位相性牵张反射) 产生原因:快速牵拉肌腱(或梭外肌) 反射弧:图示 感受器:肌梭(muscle spindle) 传入神经:Ia 中枢:中枢单突触联系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元传出 效应器: (骨骼肌)梭外肌快肌成分 特点:快速牵拉引起;梭外肌同步收缩;属 单突触反射,1、肌梭muscle spindle 与梭外肌并联关系,属 感受肌肉长度或感受牵拉刺激的本体感受器; 2、梭外肌收缩时,肌长度缩短,肌梭牵拉刺激将减少;梭内肌收缩,肌梭的敏感性将提高。
3、分两类(核袋纤维-Ia与核链纤维-II)结构另见图p.3362. 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 产生原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 表现为骨骼肌轻度而持续的收缩(梭外肌慢 肌成分交替收缩) 反射过程:与腱反射相似,往往需要 运动 神经元参与;属多突触反射 意义:对抗肌肉的牵拉,维持躯体姿势腱反射与肌紧张的的区别,肌梭能产生动态和静态两种感觉类型 梭内肌被牵拉时 核袋纤维表现为动态性(频率快速变化)反应;这对于腱反射引起有意义 核链纤维表现为静态性(频率平稳变化)反应;这对于引起肌紧张有意义 两类传入纤维 核袋和核链上的螺旋形末梢兴奋由Ia类纤维传入,与牵张反射产生有关 核链纤维上花枝形末梢兴奋由II类纤维传入,与本体感觉产生有关与的动态与静态的传出型式: 刺激动态传出以增加肌梭对牵张频率改变敏感性 刺激静态传出以增加肌梭对稳定、持续的牵张刺激敏感 在体经常还受高位中枢的传出控制,以适应整体姿势调节的需要 腱器官(Golgi tendon organ) 与梭外肌串联关系,感受肌肉张力的变化,传入纤维: Ib 腱器官反射-- Inverse stretch refles图示 意义:避免被牵拉的肌肉过度而受损伤。
三、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 各种外周传入信息和高位中枢下传信息最 终会聚于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脑干运动神经 元,这些信息具有(1)引发随意运动(2) 调节姿势(3)协调肌群活动等功能;经运 动神经元整合而产生平稳而精确的躯体运 动 有关产生和调节随意运动见示意图,二、运动调节系统的功能 (一)大脑皮层的运动区 1、主要运动区(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的4区 和6区)具有以下功能特征: (1)交叉支配,头面部部分运动为双侧 (2)精细功能定位,面积与其运动精细程 度呈正比 (3)倒置,头面部正立,肢体近端与躯体 代表区靠前,肢体远端靠后,2、其它运动区: 人的皮层内侧面4区前还有运动辅助区(双侧性,受破坏难以完成 双手协调性动作) 第一、二感觉区等后部顶叶皮层 5区(与手伸向目标动作调节有关) 7区(与手眼协调动作有关) 8区(引起眼外肌运动反应) 有证据表明:主要的运动传出通路皮层脊髓束和 皮层脑干束 中40%纤维来自后部顶叶皮层(感 觉皮层 ;约30%的纤维来自6区;仅约30%的纤 维来自4区 (二)锥体系(pyramidal system) 定义:由皮层发出经延髓锥体而下达脊髓 的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
起源:主要起源于4区,也可来自6区、3-1-2区、5区和7区 功能作用:控制对侧脊髓与 运动神经元,前者可发动随意运动,后者调节肌紧张以配合运动,此外尚可通过中间神经元,协调拮抗肌平衡运动柱的概念和作用 也具有可塑性 (二)运动传导通路 皮层脊髓束(经内囊、脑干下行) 80%的纤维在延髓锥体跨过中线到达对侧,在脊髓外侧索下行,纵贯脊髓全长,称为皮层脊髓侧束控制四肢远端的肌肉,与精细、 技巧动作有关 20%的纤维不跨越中线,在脊髓同侧前索下行(下行止胸部)终止于对侧前角运动神经元,称为皮层脊髓前束;其功能控制躯干和四肢近端的肌肉(屈肌为主),与姿势的维持和粗大运动有关皮层脑干束(经内囊到达脑干内各脑神经运动神经元) 上述通路发出的侧支和一些直接起源于运动皮层的纤维经脑干某些核团接替后形成的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它们的功能和皮层脊髓前束相似;而红核脊髓束则与皮层脊髓侧束(四肢远端肌肉精细运动调节有关) 皮层脊髓(脑干)的传导系统是发起随意运动的初级通路;在人类皮层脊髓侧束受损引起四肢远端肌肉精细、技巧运动障碍,巴宾斯基征阳性;损伤皮层脊髓前束则近端肌肉的运动障碍 锥体系与锥体外系内容(略),三、姿势调节系统的功能(涉及到脊髓到皮 层各级水平 (一)脊髓的整合功能 脊休克(spinal shock)定义、主要表现,及产生原因: 1.通过脊髓可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肌紧张、血压、外周血管、发汗排尿、排便等活动 2.脊髓的反射活动是受高位中枢调控的 高位中枢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易化作用(伸肌反射); 抑制作用(屈肌反射) 3. 脊髓断面以下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 (原因),脊髓对姿势的调节 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节间反射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现象与产生原因 易化区(延髓RF背外侧部分、脑桥被盖、中脑中央灰质及被盖等);前庭核和小脑前叶两侧能加强易化区的作用 抑制区(位于延髓RF腹内侧部;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能加强抑制区下行传出活动,同时也可压抑易化区的作用)),,,去皮层僵直 脑干对姿势的调节 状态反射 翻正反射,四、基底神经节( basal ganglia) 组成:新纹状体(尾核、壳核) 旧纹状体(苍白球) 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 功能:随意运动的稳定;肌紧张控制; 本体感觉传入信息处理等有关 基底神经节受损害时临床表现为: 1、运动过少而肌紧张过强综合症 (震颤麻痹,亦称帕金森氏病),症状:(全身肌紧张增强,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而迟缓,面部表情呆板,常伴有静止性震颤) 病因:中脑黑质病变(图示) 治疗:补充左旋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或 M受体阻断剂 2、运动过多而肌紧张不全综合症 (舞蹈病与手足徐动症) 症状: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 肌紧张减退,,,,五、小脑的功能 分为三个主要的功能部分:(名称、功能及受损后症状) (一)前庭小脑---调节身体平衡 绒球小结叶,与身体平衡调节有关,受损后则表现为站立不稳(可出现位置性眼震颤) 其反射途径为:前庭器官前庭核绒球小 结叶前庭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肌肉装置。
(二) 脊髓小脑--调节肌紧张及协调随意运动 由小脑前叶和后叶的中间带组成;,对肌紧张以易化作用为主; 能协调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 切除或损伤这一部分小脑后会出现“小脑性 共济失调”表现为:意向性震颤 (三) 皮层小脑----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 皮层小脑主要指小脑半球的外侧部 皮层小脑参与运动计划的形成和运动程序的 编制 小脑半球受损时患者,不能完成精巧动作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完成一个复杂的动作往往是多个不同层次的神经中枢共同参与并相互作用调节的结果,包括脊髓、低位脑干、小脑、基底神经节以及大脑皮层等部位但躯体运动的产生及执行动作的完成在脊髓水平大脑皮层运动区,基底神经节,小脑,低位脑干网状结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系统(指支配内脏器官的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传出部分) (一)结构特征:(复习) (二)功能特征: 1、大多数器官为双重支配,中枢效应拮抗,外周效应协调一致(唾液分泌等例外) 2、外周传出对器官的控制具有紧张性作用,3、外周效应有时还取决于效应器当 时的功能状态 4、应急变化时,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加强,以提高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平时及机体休整恢复时,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时以促进消化,积蓄能量以及加强排泄、生殖功能。
(参阅教材p.351及图表加以说明),,,二、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内脏反射活动的初级中枢(包括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排便反射等这些反射不能很好地适应生理功能的需要 三、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基本生命中枢(循环、呼吸和消化) 瞳孔对光反射中枢,四、下丘脑(结构特点与功能) (1)内脏活动的调节(刺激下丘脑前部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引起血压升高、瞳孔散大、竖毛或其它反应等 (2)体温调节(参阅体温调节部分) (3)摄食行为的调节(毁损下丘脑内侧核引起动物多食致肥胖--饱中枢;毁损下丘脑外侧区则厌食及不饮,而刺激该区使动物多食---摄食中枢或渴中枢4)水平衡调节(下丘脑视上核合成与分泌ADH作用) (5)腺垂体激素分泌调节(内分泌介绍) (6)生物节律的控制(机体内的各种活动按一定的时间程序发生变化,称为生物节律;目前认为,视交叉上核可能是日周期节律的控制中心;研究表明,视交叉上核可通过视网膜--视交叉上核与视觉感受装置发生联系,外界昼夜光照变化影响视交叉上核的活动7)参与情绪反应的调节(动物实验表明:在猴的下丘脑外侧区或大鼠的下丘脑近中线区慢性埋藏电极,经训练后的动物能学会踩动电刺激装置进行自我“刺激”;如果在大鼠下丘脑后部的外侧区进行同样实验,可发现不但停止自我刺激,还有逃避和不愉快的表现。
五、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关系(略) 六、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学),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 一、学习和记忆(概念) (一)学习的形式 1、非联合型学习(简单学习) 不需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某种明确的关系 2、联合型学习 是两个事件在时间上非常靠近地重复发生,最后在脑内逐渐形成联系1)、经典条件反射 (2)、操作式条件反射 (二)条件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1、基本条件(强化过程),2、条件反射的消退 3、人类的条件反射 4、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具体刺激)与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语词图等刺激)与第二信号系统 二、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 (一)两侧大脑皮层功能的相关,(二)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具有听、说、看和写等语言能力) 1、运动失语症(44区受损,不会说) 2、失写症(额中回后部受损,不会写) 3、感觉失语症(颞上回后部受损,不会听) 4、失读症(角回受损,不会看-阅读) (三)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 人类左侧大脑皮层在语言活动功能占优势;右侧在非语词性的认识功能上占优势;一侧优势是相对的三、脑电图和脑诱发电位 (一)脑电图的波形 1、 波:8~13次/秒;20~100V 2、 波:14~30次/秒;5~20 V 3、 波:4~7次/秒 4、 波:0.5~3次/秒; 20~200V (二)脑电图形成的机制 (三)脑诱发电位(概念及应用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