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pdf
561页目录 第一部分复习笔记 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2章城市建设 第3章住宅与聚落 第4章宫殿、坛庙、陵墓 第5章宗教建筑 第6章园林与风景建设 第7章建筑意匠 第8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第9章清式建筑做法 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18401949年) 第10章建筑发展概况 第11章城市建设 第12章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 第13章建筑制度、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机构 第14章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 第3篇现代中国建筑 第15章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 第16章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 第17章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第18章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 第19章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 第二部分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 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18401949年) 第3篇现代中国建筑 第一部分复习笔记 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地质、 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变化很大,各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 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1木构建筑的优势 (1)取材方便 在古代,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散布着大量茂密的森林,包括黄河流 域,也曾是气候温润、林木森郁的地区。
木材易于加工,利用石器即可完成砍伐、开料、平整、作榫卯等 工序 (2)适应性强 木架建筑使用的灵活性大,适应性强,无论是水乡、山区、寒带、 热带,都能满足使用要求 (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 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大 的潜力 (4)施工速度快 木材加工远比石料快,加上唐宋以后使用了类似今天的建筑模数制 的方法,各种木构件的式样也已定型化,因此可对各种木构件同时加 工,制成后再组合拼装 (5)便于修缮、搬迁 榫卯节点有可卸性,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迁,都比较容 易做到 2木架建筑的缺陷 (1)木材越来越稀少,到宋代,建造宫殿所需的大木料已感紧缺 森林的大量砍伐,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也使木架建筑失去了发 展的前提 (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各地城镇因火灾而烧毁大片房屋的记载不 绝于书在南方,还有白蚁对木架建筑的严重威胁木材受潮后易于朽 坏也是一大缺点 (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 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 二、木构架的特色 1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1)穿斗式(又称“串逗”式)木构架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 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 框架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 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 图0-1 穿斗式木构架示意图 (2)抬梁式木构架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 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 于斗栱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 物 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 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图0-2 清式抬梁式木构架示意图 2斗栱 斗栱在宋代又称“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 科”或“斗栱”;在江南则称“牌科” (1)斗栱作用 在柱头上的斗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 的主体 在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上的斗栱,称为补间铺作(清 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作用 在角柱上的斗栱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 的作用,也是主要结构部件。
(2)斗栱的主要构件 栱、斗、昂向外悬挑的华栱是短悬臂梁,是斗栱的主干部 件;“斗”是栱与昂的支座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和华栱的作用相 同 (3)斗栱的挑出距离 当建筑物非常高大而屋檐伸出相应加大时,斗栱挑出距离也必须增 加,其方法是增加栱和昂的叠加层数(即出跳数),每增加一层华栱或 昂,斗栱即多出一跳,最多可加至出五跳 图0-3 宋式斗栱承托屋檐示意图 三、单体建筑的构成 1单体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1)“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则 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 确,人们只需观察柱网布置,就可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及其上部结构 的基本情况 (2)“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在各类建筑物中,除了最高 等级一类的殿堂建筑需要表现庄严华丽的气氛,构作天花板遮住梁架 外,一般建筑都是无保留地暴露梁架、斗栱、柱子等全部木构架部件 (3)“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 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 2屋顶的作用 屋檐、屋面、屋角以及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十字脊、 盝顶、重檐等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加上灿烂夺目的琉璃瓦,使建筑物 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通过对屋顶进行种种组合, 又使建筑物的体形和轮廓线变得愈加丰富 四、建筑群的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 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 1庭院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 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在易受自然灾害袭击和社会不安因素 侵犯的社会里,这种封闭的庭院是最合适的建筑布局方案之一庭院是 房屋采光、通风、排泄雨水的必需,也是进行室外活动和种植花木以美 化生活的理想解决办法 2庭院围合方式 (1)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 (3)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 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 称“四合院” 3庭院布局方式 (1)将轴线延伸,并向两侧展开,组成三条或五条轴线并列的组合 群体但其基本单元仍是各种形式的庭院 (2)是纵横轴线方向都作对称布置,常用于最庄重严肃的场所,如 礼制建筑中的明堂、辟雍、天坛、社稷坛、地坛以及汉代的陵墓等 图0-4 中国古代建筑群总平面举例 五、建筑与环境 1善择基址 无论城镇、村落、第宅、祠宇,都通过“卜宅”、“相地”来对地形、 地貌、植被、水文、小气候、环境容量等方面进行勘查,究其利弊而后 作出抉择。
2因地制宜 即随地势高下、基址广狭以及河流、山丘、道路的形势,随宜布置 建筑与村落城镇 3整治环境 对环境的不足之处作补充与调整,以保障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如开 池引流、修堤筑堰、植林造桥、兴建楼馆,以满足供水、排水、交通、 防卫、消防、祭祀、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4心理补偿 采用文学的和风水的手段进行补偿,这一雅一俗的两种举措,都是 为了满足心理平衡的需求 六、建筑类型 1行政建筑 (1)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帝王宫殿、中央政府各部门及府县衙署、贡院、邮铺、驿站、公 馆、军营、仓库等 (2)市政建筑 为全城报时的鼓楼与钟楼、望火楼,以及官办慈善机构如惠民药 局、养济院、漏泽园等 (3)防御建筑 城垣、城楼、窝铺、串楼、墩台等 2生活建筑 (1)居住建筑 各地区、各民族、各阶层的城市与乡村住宅,所有建筑中占的数量 最多 (2)商业与手工业建筑 商铺、会馆(商贾集会场所)、旅店、酒楼、作坊、塌坊、水磨 房、造船厂等 (3)教育、文化、娱乐建筑 官办学校有国子监、府县儒学、医学、阴阳学,私学则有各地的书 院;观象台供观测天文、气象之用,是古代的科研建筑;藏书楼、文会 馆、戏台、戏场等 (4)园林与风景建筑 皇家园林、衙署园圃、寺庙园林、私家宅园,以及风景区、风景点 内的楼、馆、亭、台类建筑。
3公共建筑 (1)礼制建筑 以天神为首的坛殿,如天坛、大享殿、日月星辰之坛等;以地神为 首的坛庙,如地坛、社稷坛、山川坛、先农坛、岳镇海渎以及各种山川 神庙;以祖先为核心的建筑,如太庙、官员家庙、帝王品官的陵墓以及 各种圣贤庙等 (2)宗教建筑 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基督教教堂、摩尼教寺庙等 (3)标志建筑 风水塔、航标塔、牌坊、华表等门楼、钟鼓楼以及其他高耸的建 筑常兼具标志性 七、工官制度 1概述 (1)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 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 影响 (2)“工官”集制订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 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 (3)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有作为的“工官”,较为突出有隋代宇文 恺、宋代李诫和明代蒯祥、徐杲等 2历史时期的工官 (1)自周至汉,国家的最高工官称为“司空”汉代以后代之而起的 是“将作”秦至西汉,称为“将作少府”,东汉以后改称“将作大匠”,唐 宋则称“将作监”大匠和监的副手称为“少匠”、“少监” (2)隋代开始在中央政府设立“工部”,用以掌管全国的土木建筑工 程和屯田、水利、山泽、舟车、仪仗、军械等各种工务。
明清两朝在工 部设“营缮司”,负责朝廷各项工程的营建清康熙以后,则在内务府另 设“内工部”(后改称“营造司”),承担清代特有的大规模行宫和苑囿的 建造 3中国古代建筑的两种发展模式 (1)在工官掌管下建造的官式建筑,其设计、预算、施工都由将 作、内府或工部统一掌握,不论建筑物造于何地,都有图纸、法式和条 例加以约束,建筑式样统一,无地区的差别性,但能反映当时全国的最 高技术和艺术水平 (2)各地自主建造的民间建筑,由各地工匠参与设计并承担施工, 因地制宜,建筑式样变化多端,地方特色鲜明 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原始社会的住房建筑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居住方式包括穴居和巢居在氏族社会中 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 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 屋 (1)氏族社会时期的住房建筑 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建筑遗址为代表 历史地位 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 的一个实例 遗址特点 a已发掘的部分是长约23m、进深约8m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 是一座长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
b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有石器加工 的榫卯,说明当时长江下游一带木结构建筑的技术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2)原始社会晚期的住房建筑 以黄河流域的建筑遗址为代表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 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其建 筑遗址的类型及特点包括: 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 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 a分布区域 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广泛出现 b特点 其平面多作圆形,和一般竖穴式穴居并无差别,也有作圆角方形平 面的 “地坑式”窑洞遗址 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这是至 今在河南等地仍被使用的一种窑洞 (3)仰韶时期的住房建筑 此时的原始村落多选择河流两岸的台地作为基址,这种村落已有初 步的区划布局以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村落遗址为代表,仰韶时期住房 建筑的特点主要包括: 建筑布局上的特点 a村落遗址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窑场三个区域,并以一道 壕沟隔开 b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 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营造技术上的特点 a仰韶人后期的建筑已从半穴居进展到地面建筑,并已有了分隔 成几个房间的房屋。
b墙体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的做法,屋顶是在树枝扎 结的骨架上涂泥而成 c常在室内用木柱作支撑,柱数由一根至三四根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