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
6页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注释①帘旌(j1ngW店或茶馆的招子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②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③徙(x倚(y1徘徊④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⑤吊古:哀吊,凭吊⑴诗歌以“和”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2)说说你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这句话的理解2分)(3)颔联的景物描绘渲染了什么意境?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参考答案⑴(2分)夕阳迟欲暮时(2)(2分)此联情景交融,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且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老木苍波”既是眼前实景,登楼凭吊古人,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又隐含无限的伤悲,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3)渲染了宏阔雄壮的意境颔联的第一句写登临放眼,思绪翻滚,想到三国时吴蜀为争荆州而交战的历史事件,一幕幕悲壮激烈的画卷便历历在目这便为读者渲染了宏阔雄壮的意境第二句写诗人避难至此,凭高望远所见之景中,湖山”之景表现了气象开阔如昔4)、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B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1、《登岳阳楼》一诗中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怎样描写景物的?答: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2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家国之恨,身世之悲融于一体3、诗人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愤懑的诗句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4试简要分析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一句所含的深答:万里”与三年”对举,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遭遇,充满了无尽忧愤之情。
5、诗的最后两句,语意双关,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答:风霜”一语双关,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表达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参考译文巍巍岳阳楼嘉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我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看日落君山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本文主旨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作者陈与义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心系国家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浑然天成,雄浑悲壮,感慨多端。
赏析: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登岳阳楼》二首都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工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蜀横分地工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工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经过前面的蓄势,诗人终于在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毅棘,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沧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