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翻译论文new.doc
7页浅析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译者主体性的凸显摘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将女性主义运动与翻译理论结合起来,这就决定了该理论必然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为女性正名,为译者正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改变了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身份被隐藏的现象,开始极力的彰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身份,本文分别从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来进行论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其崭新的视角在翻译领域独树一帜,为翻译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启示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译者主体性; 引言 早期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模式影响下,在传统翻译理论中,作者中心论和原著中心论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无论是支谦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道安的“案本而传”(马祖毅,29),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还是纽马克的文本中心论,都主张以原作为权威,主张译文必须贴近原文,译者必须随从作者,或风格上、或精神上、或语言上、或意义上,等等这一时期译论思想中所涉及的译者,在中西方同样没有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与身份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与文本创造的主观能动作用被忽视,译者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确立,主体性自然也就被遮蔽译者成为了转换语言的工具,其身份因此被定位为“仆人”、“画家”、“翻译机器”等,这种种不尽相同的形象背后都隐含了一个相同意指,即“服务者”。
译者的“服务者”身份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处于失语状态的形象——译者不能言说自我,而总是被人言说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一支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翻译流派,将“性别角色”引入翻译中该理论强调译者主体性,值得人们关注它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将译本的地位等同于女人的从属地位的理解,强调译者的主体意识,彰显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身份一、译者的主体性 翻译过程中最积极、最主动的因素就是译者的主体性其主体性也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自觉的人格意识和创造意识正如查明建、田雨为译者主体性所作的界定:“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明健,田雨,45)另外关于译者主体性比较合理的还有以下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从译者与文本、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关系中规定译者主体性,认为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属性一方面认为文本、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是译者主体性的基础,另一方面突出译者在对文本、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适应与选择活动中体现其特性第二种观点认为译者主体性包含两层涵义。
其一,译者主体性的本质是译者的存在、活动以及对世界和自身把握的方式离开了译者,就谈不上存在翻译活动,译者的存在决定其主体性其二,译者主体性是译者与文本、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特性可见,不管译者持怎样的翻译观,或者在翻译中自觉不自觉地奉行某些原则,译者的主体地位事实上是存在的,因为即使把自己作为一个忠实的仆人,也必须去面对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脱胎换骨的变异但在传统认识中,翻译一直处于“被遮掩,被压抑,被排斥状态和仆人状态”,翻译被片面地认为只是语言层面的转换,译者因而被认为是语言转换的“技术工人”,这从根本上抹杀了译者的主体作用,将译者的文化地位边缘化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西方翻译界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研究开始摆脱译作与原作的二元对立的封闭、静态的体系,进入语境、历史和文化等宏观动态的境地,这一转向将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置于不可忽视的地位,也使得译者文化地位及其主体性成为其中重要的研究课题 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其鲜明的理论倾向——彰显译者的主体性,而成为翻译界一支引人侧目的新生军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和翻译相似的劣势地位为她们的结合提供了天然基础在男权社会中,男性被认为是社会的建构者,掌握着创造语言的权力。
语言是显示男性主宰权的工具,女性作为语言的使用者,只能服从于男权社会不平等的社会现状造就了“消声”的女性(the muted group of women),作为被忽略的群体,女性只好以“他者”(the other)的身份处于社会的弱势层面上最终她们意识到,男权下的语言对女性充满了歧视,这样的“语言”不但反映了,而且造成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正如西蒙所说的:“女性必须获得语言的解放,女性的解放必须先从语言入手”(Sherry Simon, 69)因此,语言成了帮助女性重建女性角色的强有力的工具而与此同时,翻译作为语际转换的媒介又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长期以来,翻译一直处于受歧视的地位无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多么努力地接近原文,与原文“对等”仍然是一种理想翻译由此被认为必然存有缺陷,要么不及,要么则过与原文相比,翻译一直处于二等公民的状态,是拷贝的拷贝,不似的仿拟翻译的这一处境与女性在自身等级结构中的地位形成了某种同构两者在各自的从属等级秩序中历来居于弱势地位: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则低于男人翻译领域充斥着的各式各样的性别隐喻更促使女性与翻译结下了不解之缘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翻译研究逐渐向文化转型过程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开始兴起,它以其鲜明的女性主义政治诉求从诸多翻译理论中脱颖而出; 80年代后期流行于北美,如今波及全球,其主要代表人物有L. Flotow, Sherry Simon,L. Chamberlain等。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吸收和借鉴了解构主义、读者反映、新历史主义等理论精髓, 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把女性主义运动和女性翻译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而最终形成的该理论旨在揭示翻译被女性化的过程 (翻译像女人一样,漂亮的女人不忠实),消除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提出“性别译者”的概念,确立译者和作者同等,确立译者主体身份;改变女性弱势文化,争取女性从边缘话语向中心话语的转变,以逐步消除父权理论的权威,最终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观点有1)消除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 以语言为中心,对原文本进行解构,消除男性中心主义,消除男性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抨击传统译论中将女性和译者贬入社会底层的现象,通过翻译重新塑造女性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来改变女性弱势文化, 对翻译女性化(feminized)和翻译边缘化进行革命2)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译文和原文 应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传统的原文与译文的主仆关系强调译者劳动的创造性和译文的创造性认为译文和原文一样都是一种意义的生产行为,而不是仰原文鼻息的“意义再生产”行为女性主义翻译意味着扩充和发展原文的意旨,而不是损害它。
原文与译文一起构成了一个文本的连续体,在这个连续体中,原文和译文的关系就由原来的主仆关系变为平等的互补关系;译者也取得了与原作者同等的地位在此译文拓展了原文的生存空间,3)翻译不单是具体的语言 “技巧”问题,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 翻译不是机械的语码转换,而是意识形态,文化的载体,是理解、重写,改写、再创作,是利用语言所进行的一种政治行为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译者主体性的凸显女性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它对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它对译者主体性的高度关注译者主体性”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基础,它质疑传统译论中将译本的地位等同于女性的从属地位的理解,强调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身份和作为双重作者的责任,从而张扬译者的主体意识除了在理论上不遗余力的挑战和质疑传统翻译观,彰显女性和译者的地位之外,女性主义译者还通过积极的翻译实践,使女性和译者的声音在译文中显现,构建女性身份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译者主体性的凸显,一是从女性主义译者对文本的选择上;二是从女性主义译者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在文本选择上,女性主义译者大量地从事那些被压抑已久的女性作品以及重译那些被男性译者扭曲的女性文本,因为他们认为男性译者在翻译女性作品时,往往会对原文中的女性人物进行有意或无意地压制或贬低。
例如,女性主义者对代表西方核心价值理念及文化精神支柱的《圣经》的翻译就情有独钟,她们认为《圣经》的原文本以及其译本建构的是男性价值观为核心的宗教信仰,处处体现的是男性的“身影”,与女性离得太远,于是许多女性主义译者主张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阐释并翻译《圣经》其中有一个例子是在《圣经》“马太福音”第18章15节:原来译文是:If your brother sins against you, go and show him his fault, justbetween the two of you. If he listens to you, you have won your brother over.女性译者认为这个译文似乎在告诉人们宗教是男人的与女人没有关系,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于是就有女性译者试着进行了一些增补,用一些比较中性的翻译翻译如下: If a brother or sister sins, go and point out the fault, just between the two of you alone. If they listen to you, you have won them over.在女性译者的强烈呼吁和要求下,1983年《语言兼顾两性的圣经选文集》(An Inclusive Language Lectionary)的英译本正式出版。
迄今,至少已出版了17种不同版本的“中性”或“语言兼顾两性的”《圣经》英译本是“中性”译本,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足以让女性的“身影”得到彰显,女性的“个性”得到提升或张扬另外,对于女性主义者来说,他们认为是语言构建了男女性别的不平等,使女性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她们认为,长期以来一直是男人们掌握着语言的生产和使用,“这样的语言一直以来述说着男人的生活,描绘着男人的世界并一直宣扬父权意识”(葛校琴,35)渗透着男性的价值观念,她们认为,女性与语言疏远太久了,更与她们的女性经验疏远太久了,使她们不能将自己的经历符号化,从而失去了女性自己的文化身份如:英语单词“history”就是由“his”加“story”构成的词,记载的是男性的历史经验,与女性毫无相关;男性还利用语言来扭曲女性形象,例如,汉语中以“女”为偏旁构成的字多为贬义词,如:“奸”,“婪”,“嫉”,“媚”,“嫖”等;就连指代女性的“阴”字也常用来构成贬义词如“阴毒”,“阴森”,“阴谋”,“阴险”等因此,为了抵抗男权的语言世界,女性主义者主张使用新词、新拼写、 新语法结构、新意象和新隐喻以远离父权语言的权威结构,为女性寻求一片新的话语空间,为女性赢得话语平等权利。
在翻译策略方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弗洛图(Flotow)提出了女性主义翻译的三种策略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分别是:增补(supplementing)、劫持(hijacking)以及加写前言和脚注(pref-acing and footnoting)(Flotow,89)增补”,指对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差异进行补充,在补偿的过程中,译者基于自己性别立场或信仰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改写,译者的观念乘机进入译文中;第二通过“前言”和“脚注”对文本进行干预女性主义译者常用前言来解释原作的主旨,说明自己选材和翻译的目的,概括自己的翻译策略;第三是“劫持”或“挪用”,这是争议激烈的话题,指女性主义译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主观意图,对文本中不符合女性主义世界观的地方进行改写比如她们会创造新词,如将Quebecois(阳性 复数) 改为Quebecois-e-s(阳性复数和阴性复数)显而易见,这三种策略都渗透着译者(女性)的主体性四、结语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关注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公开挑战了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透明的思想,极力的彰显译者的主体性,为翻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