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楠木在古代装潢及建筑中的地位.docx
12页1•“木政”楠木种类很多,常用于建筑及家具的主要是桢楠和紫楠,但是紫楠早已绝迹,在四川 老木匠口中所指楠木,即能见到的楠木中木性最好的一种,也就是桢楠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不得,于焉踯躅;采采皇木,求之即得,奉之如玉,木 即得矣,材即美矣,皇堂成矣,皇图筑矣!这首诗叙述了刚接受采皇木任务时徘徊、焦 急、郁闷的心情,和采到了皇木,即高大楠木,而视其为珍玉,且将完成使命的激动喜悦心 情明清时期,封建王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园囿等,金沙江下游地区,大量采伐“皇木”, 主要是珍贵树种桢楠,谓之“木政”明清时期,金沙江下游两岸的崇山峻岭之中古木参天,覆盖着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 其中不乏珍贵树种桢楠、香杉等,均为宫苑建筑的上乘木料据《屏山县志》记载,该县老 君山桢楠树为明清两代宫廷金柱(擎天柱)的御用材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 年),地方官即将老君山珍贵树木作为贡品向皇室进贡现在老君山原始林区内的桢楠,胸 径2米、高20多米,树龄三、五百年者甚多清康熙《叙州府志•宜宾县》(手抄本)及嘉庆本《宜宾县志》均记有明正德十二年(公 元1517年)冬,刑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御使刘南峰曾来宜宾“办理采运”。
明嘉靖《四川总志》 记有正德进士、江西人潘鉴,继刘南峰之后,以“钦差巡抚都御使允行粮储事宜”名义,也 曾来宜宾办理采运“皇木”事宜又据《四川通志•木政》记载,英宗正统年间(公元1436〜1450年),“少监谢安在蔺 州(今泸州市属之古蔺县)石夹口采木,亲冒寒暑,播种为食,二十年乃还明清时期,在金沙江下游地区进行的“皇木”采伐活动,还有两处极为珍贵的历史遗 迹,这就是位于今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滩头乡界牌村柏杨社方碑湾的两处明代摩崖题刻,均 自右自左直书,其一为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伐植楠木,直书七行;其二为明永乐五年(公 元1407年)拖运楠木,直书五行,皆为修建宫殿备料纪实,原文如下:其一为“大明国洪武 八年乙卯^一月戊子上旬三日,宜宾县官部领夷人夫一百八十名,砍剁宫阙香楠木植一百四十根”其二为“大明国永乐五年丁亥四月丙午日,叙州府宜宾县官主簿陈、典史何等部领 人夫八百名,拖运宫殿楠木四百根参见新编云南《盐津县志》第492页)这两处摩崖石 刻对研究明清时期在金沙江下游地区的“皇木”采伐活动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从明成祖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开始,至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宋礼以工部尚 书身份亲至四川督军民采木,其规模十分浩大。
马湖府地区(今宜宾市属屏山县、凉山彝族 自治州雷波县境内)是此次采伐“皇木”的重点当时森林大材近河者多,以至在马湖府山 中采得围以寻尺、干逾寻丈者若干这许多超级木材要运出山外需砍树开道,“非有神输鬼 运之术,何以卒办”庸万夫之力乃可”可能是遇到山洪暴发,“一夕,木忽自行达于 坦途有巨石峭然当其冲,夜闻吼声如雷,石划自开,木由中出,无所齟龉度越险岩,肤 寸不损,所经之处,一草不掩于是永乐帝特封老君山为“神木山”,立祠祭祀,并命大 学士胡广撰写碑文《嘉靖马湖志提封上》)对此,今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西南师 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著名青年史学家蓝勇先生撰有《四川屏山县老君山“神木山祠” 考》一文,刊于《四川文物》2001年第2期,有兴趣者可参阅之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四月辛酉(初五日)夜,“宗庙灾”,“群庙一时俱烬”火 灾后,“遣工部侍郎潘鉴、副都御使戴金于湖广、四川采办大木”(《明史•食货志•采木》)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四月丙申(十三日),“奉天等殿、门灾”,三大殿及其所有楼、 门、廊庑全部烧光,并延伸到午门及午门外朝房,嘉靖帝也只好到端门上朝由于连年修建 西苑、南内,木厂存料基本用尽。
嘉靖帝要求先恢复奉天门,于是,“命工部右侍郎刘伯跃 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四川、湖广采办大木宗实录》卷四四七由于刘伯跃“专在 荆州适中去处总理,”朝廷又任命李宪卿为左副都御史,代刘到滇、蜀各地,考察近水处已 无大木可采,“乃行巴庸道,转荆岳,至东南川,往来督责,钩之荒裔中”,“于是万山之 木稍出归有光《左副都御史李公行状》)这次采木的重点仍是川滇交界处之金沙江下游 地区,但即使“深入穷搜”,不过得丈围以上2000余根,丈四、五以上117根,仍比不上 永乐时建三大殿所用金柱(擎天柱)的围长,嘉靖帝被迫同意“求其次”木材的制约使故宫 奉天殿从此变成现在太和殿的面貌此次采木,按归有光所记,最终采得木材数量11280 根,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四川巡抚乔璧星所录旧档为15712根,耗银仅在四川一 省即达339万余两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工部议修太和殿,需用大楠木,请敕下四川、湖广等处督 抚,稽查现有采就木植或山中可采木植的长径尺寸、根数,确估采运木材所需钱粮(按:清 代采伐“皇木”,开始改变了明朝采木一平二调、无偿劳役甚至加赋增值的作法,尽量发挥 商品经济的优势,物给其值,劳计其酬,其扰民程度远逊于明朝),并限部文到后两月内将 上述情况报部酌议。
四川巡抚张德地接文后,亲至马湖府一带考察,题报三疏备陈采木艰险, 称“栋梁巨材,各箐之中,大约皆可采办”,“但其箐之大者,周围有五、六百里,其小者, 亦有一、二百里”因为明代连年采伐,离溪水、河流近处容易移运的木材已基本伐光,“若 百里之外者,山势愈峻,道路愈险,虽有大木,无可如何矣《四川通志•木政》)但康 熙八年(公元1669年)三月,张德地还是采得楠木80根送到北京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初三日,太和殿发生火灾为兴修太和殿,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 九月,清廷令“户部郎中齐穡往四川,采办楠木”二十二年,工部下令“采楠杉二木郎中 齐穡会同四川巡抚杭爱踏勘”,并命“各官捐俸采运”工部下达四川的任务是:楠木4503 根、杉木4055根齐穡等人查勘后,回奏朝廷:“马湖等府之楠木大材,尤俱产诸高山穷 谷、老箐密林之中,非独人迹不到,即鸟道也稀”非但采伐不易,即使踏勘也极为困难杭爱登山(屏山县老君山)督察时,遥望一木所在,必牵拽始至其地足胝履穿,攀藤骨战, 侧身也苦难”《四川通志•木政》)其时随同齐穡、杭爱前往老君山踏勘的马湖知府何源 于蜀下南道,条陈五事,极言采伐、运输之艰难楠木皆生于深山穷谷、大箐峻坂之间。
当 砍伐之时,非若平地易施斧斤必须找厢搭架,使木有所倚,且便削其枝叶多用人夫缆索 维系,方无坠损之虞有时竟需搭天桥长至三百六十余丈,此砍木之拽运之路,俱极险窄, 空手尚苦难行,用力最不容易必须垫低就高,用木搭架,非比平地可用车辆上坡下坂, 辗转数十里或百里,始至小溪又苦水浅,且溪中皆怪石林立,必待大水泛涨,漫石浮木始 得放出大江然木至小溪,以泛涨为利;木在山陆,又以泛涨为病此拽运之难也据此,何源请求清廷停办此项差事又新任四川巡抚姚缔虞熟悉蜀中情形,陛辞之日 面陈采木困难,康熙帝命其赴川后再行亲查姚查实后仍报采木之不可恰好四川松茂道王 陟升口北道,入觐之日亦为停止采木之事面奏康熙帝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康熙帝终 于决定停止四川采木见《耆献类征•卿贰王陟国史馆本传》及嘉庆《宜宾县志•木政》的 记载)但雍正、乾隆时期,又开始在金沙江下游地区采伐“皇木”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 令四川巡抚宪德等遴员采办大楠木据《四川通志•木政》记载,自雍正六年至十一年,共 采楠木1738件半,“实用银一万七千四百四十两五钱六分零”又据《四川通志》卷七十 一引清《王德元疏略》:“自八年起至十四年止,共办圆方楠木二千零二十八件”,“三十 年四川总督鄂尔泰进正楠木二十根,余木两根,富顺县宰、屏山巡检运送进京,送至圆明园 交收”。
乾隆三十年又于屏山县、雷波县等处采办大楠木三十六根……运进京,送至圆明 园佥收”此外,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四川总督委托叙州知府、巴县知县在屏山县 高竹坪等处采办大楠木36根运送圆明园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朝廷以廷寄令采办天坛 望灯杆3根、戗木9根,由泸州通判到云南永善县洗马溪采办多根乾嘉时还有几次采办, 天地坛望灯杆等所用楠木,均采自永善、雷波一带,每次数根而已,其规模已大不如前道光朝建造慕陵各殿,虽纯用楠木,但史料和档案中少见令地方官采办的记载从此 大规模的宫殿营建停止,工程用木自然减少咸丰以降逐渐改由招募社会上的厂商承接,采 木转由厂商到市场采购,并开始大量采用东北松木于是,进行了数百年的明清“木政”活 动终于废止2.楠木与帝王楠木是中国古代重要建筑和家具用材据明清史料记载,明清两代一些重要的宫殿建筑都是使用楠木作栋梁的因其材大,坚实且不易糟朽,故明代采办楠木的官吏络绎于途清代康熙初年,为兴建太和殿,也曾派 官赴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采办过楠木据《钦定大清会典》记 载:“凡修建宫殿所需物材攻石炼灰皆于京西山麓,楠木采于湖南福建四川广东”上述记载说明了当时楠木主要是皇家宫殿的重要建材,此外还用于制作舟船,但用楠 木作家具的记载,目前笔者所见的最早的史料是元末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据陶氏 所说,在元代宫廷内,就有楠木制成的宝座、屏床和寝床:“后香閤(同阁)一间。
东西一 百四十尺,深七十五尺,高如其深……阁上御榻二柱廊中设小山屏床,皆楠木为之,而 饰以金寝殿楠木御榻,东夹紫檀御榻……香閤(同阁)楠木寝床,金缕褥,黑貂壁幢 可知,早在元代,楠木就已应用于宫廷家具的制作,成为皇家青睐的家具用材同样是该书还记载了在元代宫廷里,建有一座楠木殿,通体以楠木为建材做成文德殿在明晖外,又 曰楠木殿,皆楠木为之,三间楠木采伐艰辛,物流成本昂贵楠木生长于人迹罕至、交通不便的深山密林中,采伐难度极大,从历史记载来看,通 常采伐一株要有多工种的配合,如架长、斧手、人夫等,架长看路搭架,垫低就高,斧手伐 树取材,人夫将砍伐下来的大木拽运到河,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王德完统计:“计 木一株,山本仅十余金而拽运辄至七八百人,耽延辄至八九月,盘费辄至一二千两人上 之摩青天,下之窥黄泉,岂惟糜不赀之财,抑且损多人之命在楠木的主产地蜀地,有“入 山一千,出山五百”之说康熙年间的官员,分巡永宁道何源浚上疏:“楠木皆生于深山穷 谷大箐峻坂之间因其险远人迹罕到所以能存至于今日当砍伐之时必须构厢起架 使木有所倚且便削其枝叶多用人夫缆索维系方无坠损之处故明时必招募架匠斧手 于湖广辰州。
始能施工此伐木之难也拽运之路皆险窄悬崖侧足空手尚苦难行必须 垫低就高修栈开路上坡下坂辗转数十百里始至小溪又苦水浅不能浮木遇怪石 林立必待大水泛涨始得出江故拽运于陆者在冬春拽运于水者在夏秋非可计日而至 从上文可知,楠木从其被发现,到采伐直至最后运到目的地,要经过多个重要环节,比如搭 架削枝,人夫拽运,还要为楠木出山专门修道开路,最后要等到江水涨潮期通过水运把楠木 运出,可见采木之艰辛与劳民伤财,采伐一株楠木需要用架子工、刀斧工、运输工、铺路工 等多个工种的配合从现在的经济学角度来看,楠木的物流成本极高楠木与帝王家居生活密不可分到了明清两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艺技术的提高,帝王之家大兴土木,对楠木 的需求有增无减明代建立之初,就派员从南方采伐大量的楠木,源源不断地充斥内廷,成 为帝王之家建筑的栋梁之材,导致楠木资源逐渐减少到了清代,沿袭明制,一遇宫殿大工, 虽仍派员到湖北、四川等地采办楠木,但是由于对楠木毫无节制地开采,使得楠木已难以满 足清代统治者大兴土木的需要康熙八年维护乾清宫、太和殿,由于楠木不敷使用,康熙皇 帝就酌量以松木凑用,停止采用楠木,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进一步指示“今塞外松木材 大,可用者甚多,若取充殿材,即数百年亦可支用,何必楠木,著停止采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