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中“止”多变用法及规律.doc
4页《诗经》中“止”的多变用法及规律苏祠中学 周德华摘要:“止”在文言文中只用作动词或副词,然后它在《诗经》中的用法特点规律就大不一样了在《诗经》的特殊语境中它除了可作动词、助词外,还可作第一人称代词“我”,第三人称代词“他、她”,近指代词“这、此”等,其用法灵活、特点奇异、职能多变、规律复杂这就是《诗经》中“止”与文言文,甚至现代文中的“止”的用法、特点、规律极不相同之处关键词: “其”:动词、助词、人称代词、近指代词“止”读zhǐ(音指),它是“趾”的古字如“斩左止”(《汉书·刑法》)此句中的“止”用的就是“趾”的古字在文言文中,“止”还用作通假字如“担中 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狼》)句中的“止”便通假“只”字止”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作动词或副词如:“或百步而止,或五十步止”(《孟子·梁惠上》)句中的“止”用作的就是动词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庄子·天运》)此句中的“止”用作的副词这是“止”在文言文中的主要作法,然而“止”在《诗经》中的用法特点、规律就大不一样了止”在《诗经》中用法灵活、特点奇异、职能多变、规律复杂,它可作动词、代词、助词或叹词;在空间上不受范围限制,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这些便是它与文言文中“止”的用法上的不同之处下面我就将《诗经》中的“止”在用法、特点、规律等方面的“灵活性、多变性、复杂性”具体谈一谈罢一、“止”在《诗经》中用作代词“止”在《诗经》中用作代词时,可用作“人称代词”和“近指代词”此时,它大致与文言文中的代词“之、此”相当,并可指代人或物1、“止”在《诗经》中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止”在《诗经》中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时位于句末,有“我”或“我们”的意思如:既曰告止曷又鞫(jū)止(《诗经·南山》)句译:已经告诉了父母,怎么又要审问“我们”此句中的“止”放于句末,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有“我们”之意维予小子赠,不聪敬止”(《诗经·敬之》)句译:呵,我的小子!他怎么不听从而且警惕着我?此句中的“止”放在句末,也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有“我”之意2、“止”在《诗经》中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诗经》中的“止”位于句末,用作第三人称代词时,有“他”或“她”之意如“亦既见之,亦既观止”(《诗经·草虫》)句译:也许见到了他,也许遇合了他句末的两个“止”都是第三人称代词,有“他”的意思韩侯迎止,于蹶之里”(《诗经·韩奕》)句译:韩侯来自迎接她,到蹶父的邑里句中的“止”用于句末,作代词用,有“她”的意思。
既曰归止,曷又怀止”(《诗经·南山》)句译:已经到家了,怎么又想着她呢?句中第一个“止”有“家”的意思第二个“止”用于句末,有“她”的意思,用着第三人称代词第二个“止”指代夫想到的另一位女子)这种用法只限于《诗经》,文言文没有这种用法3、“止”在《诗经》中用作近指代词《诗经》中的“止”于句中用作指代词时,有“此、这”的意思如《诗经·邕隹 》:“有来邕隹 邕隹 ( y ō n g ) , 至止肃肃句译:这来的雍雍和和,到这里就肃肃敬敬此句中的“止”用于句中,有“这里”的意思,属近指代词《诗经》:“鲁侯戾止,言观其旗句译:鲁侯到了这里,看到了了的交龙的旗影此句中的“止”用于句末,有“此、这里”之意,属近指代词《诗经·终南》:君子至止,锦衣狐裘句译:君子到了这里,身穿锦衣裘衣句末的“止”用作近指代词,有“这里”之意止”用作指代词,这种现象在文言文和现代文中均不出现二、“止”在《诗经》中用作名词“止”在《诗经》中用作名词时,常置于句末或句中,表“地方、处所、时间”等这种用法只限于《诗经》,文言文、现代文不这样用如《诗经·相鼠:“人而无止,不死可俟?”句译:人如果没有面子,不死要等何时?句中的“止”位于句末,用作名词,有“脸面、面子”之意。
《诗经·祈父》:“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句译:为什么要转移我到这种困境,没有一定的期限此句中的“止”用于句末,作名词,有“期限、时间”的意思《诗经·玄鸟》:“邦畿(jī)千里,维民所止,肇(zhào)启域彼四海句译:国都的附近几千里,这是人民所聚会的地方,又从头征服了四海句末的“止”用作名词,有“地方、场所”之意可见,“止”在《诗经》中用法极为灵活三、“止”在《诗经》中用作助词 “止”在《诗经》中用作助词极广泛,处可随见止”在《诗经》用作助词常置于句末,表“感叹、陈述、确定”等语气,有“呵、呀、了”等意思这种奇异的语言现在文言文、现代文中,均不出现,而它在《诗经》中表现得却极为活跃1、“止”在《诗经》中作助词表陈述确定语气“止”在《诗经》中用于句末,表陈述确定语气时,有“了”的意思如《诗经·采薇》:“采薇采薇,薇亦柔止句译:采薇采薇,这豆苗也柔嫩了句中的“止”用于句末作助词,表确实、陈述语气《诗经·杕(dì)杜》:“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规止句译:草木的叶子枯萎了,女人的心悲伤了,征夫该从远方回来了句末的3个“止”表陈述确定语气,都有“了”的意思又曰:“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句译:日月已是初冬了,女人的心已悲伤了,征夫该不忙了。
句末的3个“止”都有“了”的意思,表陈述、确定语气文言文、现代文中的“止”不这样用2、“止”在《诗经》中作助词,表感叹语气“止”在《诗经》中作助词,表感叹语气时,有“呀、啦、啊”的意思这种用法在文言文中不出现如《诗经·宾延》:“其末醉止,威仪反反句译:他们还没醉啦,就威仪板板的慎重句中的“止”位于句末,作助词,表感叹语气,有“啦”的意思《诗经·敝笱(gǒu)》:“齐子归止,其从如水”句译:齐国的女子回家呀,她有随从不断如流水句中的“止”用于句末,用助词,表感叹语气,有“呀”的意思《诗经·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句译:人民也很劳苦啊,我怎么可以稍稍安康句中“止”用于句末作助词,表感叹,有“啊”的意思这种用法在文言文不出现,只限于《诗经》才有这种语言现象3、《诗经》中“止”于句末作助词《诗经》中的“止”于句末助词时,表强调语气,有“的”的意思如《诗经·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句译:高山是可以仰望到的,大路是可以前行到的此句中的“止”用于句末,作助词,表语气强调,有“的”的意思《诗经·祈父》:“胡转于恤?靡所止居句译:为什么要转移至困境?使我没有一定的安乐句中的“止”作助词,有“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
这种语言现象只限于《诗经》,文言文、现代文没有这种用法四、“止”在《诗经》中用作动词止”在《诗经》中用作动词时,一般出现在句首、句中或句末,对人或事物起陈述作用如《诗经·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句译:交交叫着的黄鸟,落在了桑树上句中的“止”用于句首,作动词用,有“停、落”之意《诗经·桑柔》:“靡所止起,云徂(cù)何在?”句译:没有地方固定下来,走罢,有什么地方可去?句中的“止”作动词,用于句中,有“安定、固定”之意《诗经·正月》:“瞻乌爱止,于谁之屋?”句译:看那鸟鸦在什么地方落下,会落在谁家的屋上?句中的“止”用于句末,作动词,有“停下、落下”之意止”在《诗经》中用作动词,与文言文中的“止”用作动词的用法、特点,大致一样这是它们之间唯一相似的地方《诗经》中的“止”在进入具体境后,其用法灵活多变、规律复杂它除了作动词、感叹助、动态助词时时,还可作第一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近指代词由于它在用法上的多变性与复杂性,无疑地它会给我们阅读、赏析、研究《诗经》带来一些不便和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注意弄清、掌握它这些特点,我们在了解、研究它的文学历史价值以及语法知识时,其中的一些困难、障碍就会极轻松自然地得到消除与克服;同时,还会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