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风俗习惯doc.docx
6页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壮族人口最多,其中全中国35%以上的壮族人居住在广 西壮族人的传统民居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 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这点与侗、瑶、苗民族有异曲同工但是壮族人的 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 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 行这又是壮族人特有的方式壮族人服饰 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女子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上衣是左衽无领阑干衣,腰部扎有紧身带,下身穿长裤,裤角稍宽,裤 脚有兰、红、绿色的丝织和棉质阑干镶边裤外套短裙,裙也有镶边头上包黑 毛巾,穿绣花鞋,戴耳环、手镯和项圈,裤腰左边悬挂一个彩穗筒壮族男子多 穿对襟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 折成宽边;下裤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花纹的头巾,穿布鞋壮族民歌特别发达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在 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 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 代言。
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人能歌,个个会唱因 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历史 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壮族人因人口相对较多,长期与汉族人生活在一起,甚至有些壮族人生活习 俗也基本汉化了,所以壮族人的生活习俗与汉族人在某些方面很接近,但传统的 民俗还是保留下来例如: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女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 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烧香化纸有的地方把大 门洞开,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朝东方拜揖,祝福道:“东方大利,一年万利,今 年更比去年好!”初一这一天,多数地方壮族人是不串门的人们白天吃汤圆,晚餐才吃荤菜, 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去病初一的禁忌很多这一天一律禁说不吉利的话禁动剪 刀,怕新的一年里家人巧嘴利舌,吵嘴骂人;不得扫地,怕破财也不得把东西 拿到干栏外,更不借东西给别人,怕家财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锣打鼓, 怕惊 动鬼神,但有些地方则可以敲打一种齐人高的牛皮大鼓,周围几十里清晰可闻 不少地方从初一到初五灶里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灭,表示子孙绵长,烟火不断 这天也不得杀生,猪、鸡、鸭都必须在年前几天收拾干净,以备祭祀和食用。
从初二起,亲朋开始来往拜年特别是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带几斤肉或鸡鸭 等礼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时机聚会,共叙别情除春节外,农历三月三是清明节,同时也是壮族的歌节作为清明节是受汉族的影响但也有的壮族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过清明节扫墓的,与 汉族大不相同壮人对祭扫十分看重,届时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 纸幡到祖先坟上去供,行拜礼山野间不时传来鞭炮声,久久不绝于耳,山岗上, 林篁间,白色的魂幡在坟顶的竹竿上飘动,造成了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壮族风 俗,供品必须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认为,带回家会招鬼进门不少地方的祭扫的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歌圩,是为三月三歌节近年广西 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这一天定为壮族的节日1984 年在南宁举行了首届歌节, 700 多名来自各县的歌手登台献艺,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连外国友人 也远渡重洋与壮人同享节日的欢乐这期间,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动,然 而更吸引人的则是抢花炮、演戏、杂技、武术表演、舞彩龙、舞彩凤、唱采茶擂 台赛诗等多彩丰富的文娱活动,近年还添加了演新戏、放电影、球赛等不过青 年男女们的注意力大多不在这方面,而是在如何通过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侣。
建筑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都难, 呵呵~)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 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现在好多了,因为改革开放了嘛 0无论是什么房子, 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 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 个有一部份居民还保持着)服饰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 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 间系一条腰带婚俗“炮火”入洞房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 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 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 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 “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 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 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
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 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 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 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 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 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背字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 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 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 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 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 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 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 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 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 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
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 亲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 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 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 母保管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 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新娘过河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在桂北山区,本来只 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所以成亲时,新娘过 河过桥都要请人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过河时,鸣炮 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 桥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粗野,更不能调笑所以背新 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过河时,“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 打雨伞遮荫,在宽约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亲队伍拉成一条线,热闹非常上岸 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不让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龙胜的壮族 婚姻是要过“三关”闯“十门”的先谈恋爱,后定亲,才能成亲,谓之“三关” 迎接、对歌、出门、穿村过寨、过河过桥、入门、唱调、回门、回家、入洞房, 谓之“十门”。
过河”只是“十门”中的第五个“门”,“十门”过了才能入 洞房勒惹和卜基壮家妇女生勒惹(壮语,即婴儿)时,其家婆要亲自去寻找“奶妈”,以 替媳妇奶孩子这是为了让产后的媳妇能好好休息,保养身体奶妈”一般由 产后五个月的妇人充任,不要报酬能当上“奶妈”非常光荣,有“第二妈妈” 之美誉孩子长大后,逢上喜庆佳节,都要带上礼物到“奶妈”家拜候四五岁 的孩子如果体弱多病,父母就要找“卜基”(壮语,即第二父亲)做孩子的靠山, 确保孩子身体健康卜基”非常尽“职”,“上任”后,常和孩子父母商量, 请医问药,多方料理,让孩子健康成长起来孩子长大后,也象对待“奶妈”那 样对待“卜基”,尽其孝敬之心踩高跷进村广西龙州县金龙地区的壮族村寨里,人们出门或进村都要踩着高跷行走出门到村口就把高跷挂在特定的钉子上,然后下地劳动或去其他地方进村时 就从钉上拿下高跷踩着,到家门口的石阶前跳下,再将高跷挂在门边,洗净手脚, 方踏梯上楼据说这是祖先传下的鞋,他们地处亚热带,常年多雨,道路泥泞行 走不便,如带着泥脚进屋,实在不卫生,就发明了这种呈“非”字形的“高跷鞋”社公祭是广西环江壮族每年夏历除夕祈求新的一年禾苗茁壮成长,祈求小孩不病 和家畜肥壮无病的祭社仪式。
以下是我们壮族的节日铜鼓节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 三十日举行届时,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 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其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 鼓,以四面为1 组,每鼓3 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 快、耐力持久为胜比赛往往通宵达旦同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比赛结 束,人们以从家里带来的粽粑等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语响彻山谷蛙婆节东兰、南丹、天峨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俗称蚂节节期从农历正月初 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 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整个节日活动以赞 颂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收的功绩贯穿始终,为乐神娱伯歌舞盛会人们 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抓获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拥戴,并成为当 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现代蛙婆节已演变成群众娱乐节庆活动和歌会,故又有 “蚂 歌会”之称吃立节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 节”相传在 1894 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 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
正月三十日,出征 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 节,并相沿成俗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农具节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举行是日,各家各户 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轭、 簸箕、畚箕、扁担、锄头、犁头、耙、锄柄、箩筐、竹垫、谷箩、谷桶及家具等 人们纷纷选购以备春耕花婆节壮族传统节日民间传说,壮族始祖 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后来主管 赐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从 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故其被奉为花婆 神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 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 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没有生育的妇女,是日要到野外 采花来戴,以求花婆神赐花送子若日后怀孕,为使小孩出生后有灵魂,须请师 公到野外念经求花,还要在路边小沟做架桥仪式,把花从桥上接过来小孩出生 后,要在产妇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现已淡化三月三歌节 壮族传统节日亦称三月歌圩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 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为隆重。
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 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持续二三天各地歌节有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