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享誉世界的音乐家.docx
11页享誉世界的德国音乐家莫扎特 1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2亨德尔 2海顿 3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4(小)约翰•施特劳斯 4老)约翰•施特劳斯 5舒伯特 6威柏 6费利克斯•门德尔松 6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7理查•施特劳斯 8舒曼 9勋伯格 9序兹 10卡拉扬 10瓦格纳 11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莫扎特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被誉为“神童”他短暂的一生作品极其丰富,创作的重要领域是歌剧和交响乐在他的作品中洋溢着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并迸发出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明快、乐观情绪莫扎特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奥、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为德国民族歌剧奠立了基础,创造出一种现实主义音乐剧的新体裁他扩充并革新了器乐作品的内容,使交响曲和室内乐曲的形式格外严谨莫扎特在创作上以其不倦的努力和探寻,把十八世纪的音乐艺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为后来的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
莫扎特一生中共创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等著名歌剧,使歌剧成为具有市民特点的新体裁此外还作有大量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和室内乐重奏插图为有莫扎特亲笔签名的《安魂曲》乐谱,并在上面提前写下了1792年)莫扎特的主要代表作品是: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交响乐:《降E调第39号交响曲》(帝王)、《G小调第40号交响曲》、《C大调第41号交响曲》(丘比特)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四号》、《降B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五号》、《C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1号》、《A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3号》其它:弦乐四重奏《狩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出生于爱森那赫城的一个著名音乐世家巴赫早年丧父,是在哥哥的指导下学习音乐的 始了演出活动,但生前只被看做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和乐器鉴定家巴赫在世时,他的作品很少巴赫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响构思的核心,但他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的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
巴赫的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十六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国音乐之大成,达到了巴洛克音乐发展的顶峰其作品对近代西洋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故此巴赫有着“西方音乐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师”的荣称 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烟海,仅流传下来的就有500多首主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弥撒曲》等,其中代表性的作品为大型声乐套曲《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宗教改革运动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器乐作品《布朗登堡协奏曲》六首、《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两集、《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意大利协奏曲》、《赋格的艺术》一集、《音乐的奉献》一集、《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六首等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 亨德尔出生于德国哈勒城的一个小市民家庭,是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 亨德尔少年时期曾跟随当地风琴师、作曲家学习音乐,后来担任了哈勒礼拜堂的风琴师,并开始创作1703年,亨德尔迁居汉堡,并担任了汉堡歌剧院的提琴师1705年,他的歌剧作品《阿尔米拉》和《尼罗》在汉堡歌剧院上演并获得成功。
1706年至1710年,亨德尔在当时世界歌剧中心意大利四处游历,广泛接触了意大利的音乐文化,开阔了艺术眼界1709年他新创作的歌剧《阿格里皮娜》在威尼斯上演,得到了意大利歌剧界的一致好评,但亨德尔并没有感到满足,不久他又远走英国1712年定居英国后,对英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亨德尔从30年代开始创作清唱剧他的清唱剧使用英文歌词,由英国人演唱,是一种为英国观众而写的新型作品,但上演之初并不成功,只是经过了十多年时间,才受到普遍的欢迎,亨德尔在英国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亨德尔的曲风雄伟、崇高,所创作的清唱剧是戏剧性的英雄史诗作为一位多产的音乐家,其主要作品有:清唱剧《以色列人在埃及》、《参孙》《弥赛亚》、《犹大马卡白》等三十二部,歌剧四十六部,管弦乐《水上音乐》、《森林音乐》、《烟火音乐》各一套,管弦协奏曲十一首,大协奏曲四十二首,还有室内乐、组曲、序曲、恰空等器乐曲 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 约瑟夫•海顿出生于奥匈边境卢瑙的一个铁匠家庭,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者之一 海顿出身贫困,从小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作曲主要靠自学,成年后长期任乐队队长,至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
1791、1794年他曾两度去伦敦旅行,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这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名扬全欧备受欢迎海顿主要从事主调音乐的创作,是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和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以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进行配器,为近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而他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海顿的音乐语言朴素、简洁、平易近人,感情明朗、乐观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戏剧性刻画,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常用“说话原则”,进行世态风俗性的表现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看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 海顿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交响曲,其中较著名的交响曲有《告别》、《时钟》、《狩猎》、《惊愕》、《军队》、《伦敦》、《牛顿》等其它管弦乐作品有三部键盘协奏曲、3部小提琴协奏曲、两部大提琴协奏曲、两部圆号协奏曲、1部小号协奏曲、五部为两架带管轮擦提琴写的协奏曲,为小提琴、大提琴、双簧管、大管与乐队而写的《交响协奏曲》戏剧作品约18部歌剧和4部木偶歌剧清唱剧和教堂音乐有8部清唱剧和康塔塔、两部独唱康塔塔、12首弥撒曲、两首感恩赞及3首圣母经、1首圣母悼歌室内乐有84首弦乐四重奏,31首钢琴三重奏,105首《嬉游曲》(由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演奏),约56首弦乐三重奏及为各种乐器写的嬉游曲、遣兴曲、夜曲。
键盘音乐有52首奏鸣曲,5套变奏曲,1首幻想曲歌曲有47首歌曲,377首苏格兰与威尔士曲调改编曲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出生在莱茵河畔波恩城的一个音乐世家里,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思想意识给他许多启发,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 尽管出生于音乐世家,而且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和提琴,但贝多芬并非莫扎特式的神童,他的创作并非一挥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满意为止其早期作品具有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但后来发展了一种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形式,其作品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贝多芬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太多,但他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
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他以深刻、锐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时代和社会的脉搏,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奋斗和希望,因而具备了鲜明的社会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永恒的宝藏,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响音乐,其中又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这些家喻户晓的作品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大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序曲《爱格蒙特》、序曲《柯利奥兰》、降E大调第5号钢琴协奏曲《皇帝》、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第9弦乐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第三号、c小调第8钢琴奏鸣曲《悲怆》、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 (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 小约翰•施特劳斯,老施特劳斯之子,奥地利小提琴家、指挥家、圆舞曲及维也纳轻音乐的作曲家。
其创作以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称为“圆舞曲之王” 小约翰•施特劳斯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所取得的成就超过他的父亲他作有五百余首作品,主要是生活舞蹈性音乐,包括圆舞曲、波尔卡舞曲、进行曲及一些轻歌剧等他的创作核心是圆舞曲,以民间舞曲的节奏和其它表现手法为依据,旋律酣畅,节奏自由,音乐语言真挚而自然他还将源于德国南部性格温和的连德勒舞,改造成为结构简单、节奏灵活、旋律优美、感情奔放的音乐体裁,在市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小约翰•施特劳斯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 小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作品《有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美酒、爱情和歌曲》、《皇帝圆舞曲》等,其中《蓝色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此外还作有《雷鸣电闪》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老)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04-1849 (老)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是“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斯特劳斯的父亲。
(老)施特劳斯与写过100多首的约瑟夫•兰纳 (1801-1843)一起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体裁的基础,被誉为“圆舞曲之父”直至二十世纪的今天,圆舞曲仍方兴未艾,保持着一定的影响 老施特劳斯一生共创作了一百五十余首圆舞曲,另有大量进行曲和波尔卡舞曲等代表作有《拉德斯基进行曲》和《安那波尔卡》等,其中《拉德斯基进行曲》是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压场曲约瑟夫•施特劳斯Jovsef Strauss1827-1870 约瑟夫•施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之弟 约瑟夫•施特劳斯的本职为建筑工程师,1853年开始从事指挥和作曲,后任宫廷舞会的指挥作品以钢琴小品和舞曲为主,共计三百余首,风格与小约翰•施特劳斯极其相近代表作为《奥地利的村燕圆舞曲》、《天体音乐圆舞曲》以及同小约翰•施特劳斯共同创作的别具一格的《拔弦波尔卡》舞曲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797-1828 弗朗兹•彼得•舒伯特,生于维也纳的一个教师家庭作为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