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冯友兰的“释古”》+论文.doc
21页试论冯友兰的“释古”「内容提要」论文系统考察了冯友兰“释古”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与王国维“证古”的关系, 认为冯友兰的“释古”与“信古”、“疑古”并非同类的问题,不能与“信古”、“疑古” 相提并论;冯友兰的“释古”较胡适的“疑古”疑得有过之而无不及,现行的中国哲学史排 队的错误,主要是由冯友兰系统完成的;冯友兰的“释古”与干-国维的“证古”对待“历史 旧说”的态度基本不同,王国维是在基本肯定“历史IH说”的前提下,以“地下Z新材料” 对“历史旧说”进行补充和修正,而冯友兰“释古”的基本倾向还是疑古因此,不能高估 冯友兰“释古”说的意义「关键词」冯友兰释古疑古证古引言针对二三十年代学界流行的疑古思潮,冯友兰先生从1935年5刀到1938年9月,多次 撰文阐述了他的“释古”观[1]•其要点是:一、将中国当时研究古史的观点分为信古、疑古、 释古三派二、以信古、疑古、释古为研究古史“态度”“进步”的“三个阶段”三、 认为释古“介于信古与疑古之间”,“释古便是”信古与疑古“这两种态度的折衷” [2], 具体说,“释古’一派,不如信古一派之尽信古书,亦非如疑古一派之全然推翻古代传说”,“须知历史旧说,固未可尽信,而其,事出有因,亦不可一概抹煞” [3]•四、认为“信 古、疑古、释古三种趋势,正代表了 正反合之辩证法,即信古 为正,疑古为反,释古’为合” [4].冯氏之说,在当时学界影响颇人。
周予同《五十年来之新史学》概述I-九世纪末期 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中国史学研究的新进展,就引证了冯友兰信古、疑古、释占的三分说, 并对其禅古的理论和实践发表了自己的评论[5].杨宽《上古史导论》基木接受了“释古” 说,认为“历史家Z任务,本在研究具体Z历史,既得真实Z史料,口当据科学史观或整个 历史过程学说以为概括之解释,此释古之说之所以尚也吾人必先疑古考古’而后终 之以释古,然后史家之能事尽矣” [6].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史学界和哲学界在反思疑古学说和评价冯友兰对于哲学史研究 的贡献时,都注意到并较高地评价了冯友兰的释古说[7]・这些评价,第一,认同了冯友兰的 “释古”理论,认为冯友兰提出的“释古”说是对“信古”说和“疑古”说的超越,是“走 出疑古时代”的滥觞;第二,肯定了冯友兰的“释古”实践,认为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史史料 的处理,是其“释古”方法运用的典范,代表了 “合的阶段”;第三,将冯友兰的“释古” 说上溯至王国维和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其他导师,哄至认定“释古”是清华学派治学的特色和 传统这些分析大多言z冇理,持Z冇据但笔者也冇另外一些不合时宜的意见,考虑再三, 还是发表出來与诸位师、友商権。
一、“释古”的实践一种理论的正确与否,既可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进行检验,也需从实践运用的效果上进行 考察冯友兰先生的“释古”,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一些问题值得检讨我们先来看冯友兰先生的“释古”实践冯友兰先生在《中国近年研究史学之新趋势》、《近年史学界对于中国古史Z看法》诸 文中,一再以分析《汉书艺文志》的“诸子出于王官”说、孟子“井山”说、《庄子》《管 了》《墨了》的真伪为例,说明“禅古”方法的运用客观地说,这是通达之论,以其代表 当时学术研究的水平,应不为过但是,应该指出,这并非是在“释古”理论指导下取得的 成果,而是冯先生借用当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來阐扬自己的“释古”理论如《汉书艺文志》的“诸子出于王官”说,“自信古者之观点,以为此说出于《汉书》, 其为可信,绝无问题而在疑古者则以为《汉志》所说,纯系揣测之辞i种学说之起,皆 一时聪明才力之士所侶,以应当时社会Z需耍战国诸子Z兴,亦系如此,与王官有何 关系? ”而“在释古者则以为在春秋战国Z时,因贵族政治Z崩坏,原來为贵族所用Z专家, 流入民间诸子之学,即由此流入民间之专家中出故《汉志》之说,虽未可尽信,然其人 概意思,则历史根据” [8].冯先牛:以“释古者”所作的解释,实际吕思勉先生就曾说过:诸子之学之起源,旧说有二:(一),出《汉。
志》,谓其原皆出于王官二),出《淮南要略》,谓皆以救时之弊了谓二说皆是也何则?天下无无根之物:使诸子之学, 前无所承,周秦Z际;时势虽亟,何能发生如此高深Z学术?且何解于诸子Z学,各明一义, 而其根本仍复相同邪?天下亦无无缘之事;使非周秦间之时势有以促成之,则古代浑而未分 之哲学,何由推衍之于各方面,而成今诸了之学乎? [9]春秋以降,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向Z父 子相传,以持王公取禄秩者,至此盖多降为平民,而在官之学,遂一变而为私私家之学矣 世变既亟,贤君良相,竞求才智以自辅;仁人君子,思、行道术以救世;;下焉者,亦思说人 主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社会之组织既变,平民之能从事于学问者亦F1多,而诸子百 家,遂如云蒸霞蔚矣[10].吕思勉认为《汉书艺文志》与《淮南了要略》篇各举一端,木不相背亦且札I得益 彰矣前者言其因,后者言其缘百家Z兴起,远因是学在王官;近缘则是周秦Z际的社会 变革、世官世禄制度的破坏、王官失守和私人办学的兴起等等认为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 论》持《淮南了要略》篇一端之说,“极诋《汉书艺文志》之诬,未免一偏矣” [11]. 口说分别发表于1927年、1933年,nJ知冯说当从吕说化出。
又如关于古书真伪的“释古”冯先生说:“如《庄子》与《墨子》诸书,本来写叨为庄 周与墨翟所作,故亦无所谓假古人以为著作Z目的,在于表现真理,只求将真理传诸后世, 至作者为谁,则认为无关重要(西洋中古时亦如是)如《庄子》等书,最初皆为零碎之篇 章经汉人整理,始成为书’刘向刘歆父子即为从事整理先秦之学术者逮经整理后, 讲庄子一派之学之书,即称为《庄子》,讲墨子一派之学之书,即称为《墨子》,并不以其 帖为系庄周墨翟所手著也乃后来不察当时情形,误认为《圧子》即为庄周所手著,《墨子》 即为墨翟所手著,因启疑古者Z疑若此种误会一经解释,则疑古者之说,亦不成立,所谓妄既不存,真亦不立也” [12]・此说实际出自余嘉锡余嘉锡先生二I•年代末至三十年 代以来,一总在辅仁大学中文系讲授目录学和古籍校读法,乂在北京大学兼课其讲义称为《古书通例》,又名《古籍校读法》其卷一《案著录第一》有《古书不题撰人》节,说:古人著书,不自署姓名,惟师师相传,知其学出于某氏,遂书以题Z,其或时代过久, 或学未名家,则传者失其姓名矣即其称为某氏者,或出自其人手苦,或门弟子始著竹帛, 或后师有所附益,但能不失家法,即为某氏之学古人以学术为公,初非以此争名;故于撰 著Z人,不加别白也。
古书Z题某氏某子,皆推本其学Z所自出言之志》本Z《七略》,上书某子,卜-注名某者,以具书有姓无名,明此所谓某氏某子者即某人耳,非谓具书皆所白撰也今传 刘向《叙录》,如《管了录》云:“管了者,颍上人也,名夷吾,号仲父……此特因其 书名《管子》……而加以解释,以下即叙其平生事迹,于其书是否本人所作,或门弟子所记, 不置一词[13].可见冯先生的解释,甚至所举《管子》例,皆余嘉锡先牛之说至于冯先生的“井III”之“释”,虽然肯定孟子说“在当时制度上一定有相当的暗示” [14],但并不瞭解其自古代公社所冇制发展而来,远未达到1920年胡汉民、廖仲愷、朱执 信、吕思勉与胡适论战的水平[15],更遑论在先秦史的研究上有多大的意义最能代表冯先牛•“释古”水平的工作还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及其代表作《中国哲 学史》冯著《中国哲学史》与胡适《中国哲学史人纲》有一明显的区别,就是孔、老先后的不 同胡著采用传统的看法,先写老子,再写孔子,把他们都放到了春秋末期阳冯著却先孔 后老,把《老子》当成战国时期的作品为什么呢?冯先住说得很明口:我认为,就幣个形势看,孔丘是当时第一个私人讲学的人,第一个私人立说的人,第一 个创立学派的人。
所以应该是中国哲学史中第一个出现的人要说孔丘是第一,就必须证明 老聃是晚出、在这一点上,梁启超的证据,对我有用但如果单独看这些证据,也还是可以 辩论的有些证据好像两刃丿J,可以两面割的我认为像这样的问题,专靠哪一方面所举的 理由都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必须把各方面的理由综介起来,搭成一个架了互相支援、才可以 站得稳我认为关于老聃晚出这个问题,是可以搭成这样一个架子的[16].为了 “要说孔丘是第一,就必须证明老聃是晚出”,所以《老了》一书就成了战国时期 的作品这一观点,冯友兰先生从1929年至1990年11月逝壯始终未变但随着七十年代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的出土,特别是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处墓 楚简木《老了》的岀土,事情基木上可以论定:冯友兰先生和胡适的《老了》时代之争,冯 友兰先生错了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在孔子与六经的关系上,基本采用了司马迁《孔子世家》的成 说,认为孔子曾删《诗》、《书》,正《礼》、《乐》,赞《易》,作《春秋》[17].而冯 友兰1927年作《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文,认为“孔子未曾制作或删正六经”他 认为孔子不曾修《春秋》,《春秋》“与孔子无T”,“似乎是孔子取春秋’等书之义而 主张正名”。
又认为《易传彖》、《象》、《系辞》“有一种白然主义的哲学”,天“不 过是一种宇宙力量,至多也不过是一个义理Z天”,而“《论语》中孔子所说的天,完 全系一有意志的上帝,一个主宰之天”,所以否定孔子与《易传》有关,认定“孔子只 以人事为重,此外皆不注意研究也” [18].在《中国哲学史》上册第四章《孔了及儒家Z初 起》中,冯先生乂重申了这一看法冯先生不承认《孟子》、《史记》“孔子作《春秋》”的记载,其实是不懂《春秋》有 “不修《春秋》”和“已修《春秋》” Z别《左传》作者早已点出孔了修《春秋》的事实 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Fh “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F1: “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地也,且明徳也晋世家》据此云:孔了读史记至文公,曰:“诸侯无召王王狩河阳”者,《春秋》讳之也《周本纪》、《孔子世家》也有类似的话互相比勘,足见孔子所“书”即今所传《春 秋》,这是孔了修改鲁史的实例成公十四年》又记载:君了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圣人 谁能修之? ”“圣人”当指孔子《公羊传庄公七年》记载: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
君子修之曰:“星貫如雨何以书,记异 也此“君了”,也当指孔了何休《公羊解诂》说:“不修《春秋》,谓史记也说 明“雨星不及地尺而复”,乃是I口史的原文,是孔子修订为“星買如雨” [19].从《孟子》 到《左传》、《公羊传》、《史记》,孔了修过《春秋》,乃是不争的事实冯先生以“不 修《春秋》”(《鲁春秋》)的存在來否定孔子修《春秋》(已修《春秋》),应属败笔孔子与《易传》有没有关系?今人已作过很多的讨论冯先牛.的论证,包括张荫麟在内 的诸多学者都以为是铁证如山[20],其实都是推论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十二万多字的帛书其中有六篇易传,共 一万六千余字这六篇吊书易传的第一篇是启书《二三子》,记载的是孔子与他的学生“二 三子”关于《周易》的问答,较为详尽地讨论了《周易》乾、坤等17卦卦爻辞的意义第 二篇是《系辞》第三篇是《衷》,通篇记载“子曰”论《易》,其中有今本《系辞》卜-篇 的许多章节和《说卦》的询三章第四篇是《要》,虽有残损,但从保存较为完整的最后两章看,一是记“夫了”与“了赣”关于“老而好《易》”的辩论,一是记孔了向他的学生 “二三子”讲解《周易》的损益Z道今木《系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