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说》教学设计定(共10页).doc
10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师说》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着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着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由《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是谁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师说》,去感悟韩愈的精神二、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2.写作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果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代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3.“说”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三、研读文本,梳理探究分析第1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
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
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分析第2段:(1)讨论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明确;这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问题】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明确】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观点1“今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2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 学于其身耻师大 遗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点拨分析】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第二课时一、研读文本,梳理探究分析第3段:(1)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分析第4段:【问题】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③ 能行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