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长安城遗址调查课件.ppt
45页汉长安城遗产调查调查时间:调查时间:3.22-3.25调查对象: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范围内的:周家河湾、卢调查对象: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范围内的:周家河湾、卢家口、天禄阁村(柯家寨、小刘寨)、大刘寨、西马寨、东家口、天禄阁村(柯家寨、小刘寨)、大刘寨、西马寨、东马寨、东张、西叶、东叶九个村落马寨、东张、西叶、东叶九个村落调查目的:摸清调查区域居民的经济收入、住房情况、搬迁调查目的:摸清调查区域居民的经济收入、住房情况、搬迁态度、对汉城的保护态度以及发展建议态度、对汉城的保护态度以及发展建议1汉长安城遗址概况o汉长安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市区西北郊,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8°49′08″~108°54′51″,北纬34°15′52″~34°21′36″之间o汉长安城城址区内的土地利用现状以农业为主,但其周边都已成为高度发展的城市建成区,其东为西安北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有六村堡石油化工企业组团和铁道部三桥车辆厂等大型工业企业,南有西电公司、庆安公司、远东公司等大型工业企业,西南是西安老城区,北为西安草滩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章宫遗址区位于汉长安城城址区西侧,区内约1/2的土地为农田,约1/2的土地已被铁道部三桥车辆厂、石油化工企业组团等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占压,遗址区已遭到严重的蚕食和破坏。
礼制建筑遗址区位于汉长安城城址区南侧,已被西电公司、庆安公司、远东公司等大型工业企业占压 o汉长安城遗址的中心区域现状被分为三部分,即汉长安城城址区和建章宫遗址区、礼制建筑遗址区o汉长安城主要营建于西汉初期,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长乐宫,七年(前200年)建未央宫,惠帝元年至五年(前194~前190年)修筑城墙武帝时建桂宫、北宫、明光宫和城西的建章宫,并在城西和城南建上林苑、昆明池西汉末年到新莽时期,王莽在城外南郊先后修建了明堂辟雍、社稷、宗庙等礼制建筑新莽末年,汉长安城部分毁于战火东汉、西晋末、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和隋初,汉长安城先后被沿用作为建都之地,隋在汉长安城东南新建大兴城为都城后,汉长安城被逐渐废弃o汉长安城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建制布局完整的统一帝国的都城遗址,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张骞出使西域从汉长安城出发后,汉长安城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西汉是我国最大的民族——汉民族和汉文化形成的时期,汉长安城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我国古代文明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统一国家的历史标志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具有核心地位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o1961年,汉长安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35号文件公布了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范围经过社会各界坚持不懈的努力保护,汉长安城遗址成为我国规模宏大、遗迹丰富、格局明确、保存较为完整的统一帝国的古代都城遗址遗址范围o一、汉长安城城址区一、汉长安城城址区o北以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北段、东以明光路、南以大兴路、西以西三环路为界,面积为54.81平方公里o二、相关遗址区二、相关遗址区o(一)建章宫遗址区(一)建章宫遗址区o北以丰产路西段、东以西三环路、南以陇海铁路、西以建章宫西侧距建章宫西宫墙约380米的规划道路为界,面积为9.38平方公里o(二)礼制建筑遗址区(二)礼制建筑遗址区o北以大兴路、东以丰登北路、南以社稷遗址南围墙向南350米的东西向平行线、西以阿房路为界,面积为10.83平方公里历史沿革历史沿革o一、两汉时期o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长乐宫,汉长安城开始营建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建未央宫,此外,在长乐宫和未央宫之间建武库,在汉长安城东南建太仓汉惠帝继位后,开始修建城墙,历时约四年,使汉长安城初具规模汉武帝时在城内建桂宫和明光宫,在城外西侧建建章宫,同时在城外西南开凿昆明池,完善了上林苑中各种宫观建筑,至此,汉长安城的规模基本完备。
o西汉末年至新莽时期,王莽拆毁建章宫和上林苑中的大批宫观建筑,在城南修建了明堂辟雍和宗庙等礼制建筑公元17年,农民起义爆发公元23年,绿林军攻占长安,未央宫被焚毁公元26年,赤眉军焚烧了汉长安城中大部分建筑o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以后,定都洛阳,但对长安故都进行了维修东汉末年,汉献帝曾一度被董卓胁迫迁都长安,其后军阀混战,攻入长安,汉长安城再次遭到严重破坏o二、西晋、十六国和北朝时期o西晋末、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和北周都以长安为国都,并先后对汉长安城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维修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次是后赵武帝石虎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石苞镇守长安时,征发16万人维修长安未央宫o这一时期,汉长安城的主要建筑有:西晋太极殿、东明阁、西华阁;前赵光世殿、紫光殿、凌霄台;前秦太极前殿、东堂、西堂、明光殿、露堂、云龙门;后秦西宫、永安宫;西魏孝武帝宫、乾安殿、瑶华殿、凭云观、清晖室;北周延寿殿、正武殿、紫极殿、麟趾殿、大武殿、大德殿、崇信殿、天德殿、崇义宫、弘圣宫等现存北朝后期的宫殿基址主要分布在汉长安城内东北部o三、隋唐时期三、隋唐时期o隋初,仍以汉长安城为都城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于汉长安城东南方向新建大兴城,汉长安城在隋唐时期遂成为禁苑。
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曾对未央宫做过修葺此后,随着唐王朝的衰亡,政治中心东移,汉长安城也沦为废墟 历史价值o(一)我国古代第一个建制完整的统一帝国的都城(一)我国古代第一个建制完整的统一帝国的都城o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但秦王朝统治的时间过短,秦都咸阳城和阿房宫等主要的宫殿营建并未完成汉王朝建立后,经过两百多年的建设与完善,将汉长安城建成了我国古代第一个建制完整、功能齐备的统一帝国的都城o(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影响重大(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影响重大o汉长安城是西汉时期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汉王朝和古罗马是当时欧亚大陆东西方最大的两个帝国东方的汉长安城与西方的古罗马城是当时并称于世的两大都市,但汉长安城的面积是古罗马城的3倍,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作为文化的载体,两座城市的布局和建筑在空间上相当形象地勾勒出了各自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其政治格局,一方代表着皇权至上的政治文化,另一方代表着注重人性的艺术文化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汉长安城作为土木结构建筑传统的代表,古罗马城作为石结构建筑传统的代表,分别对古代东方的城市营造和古代欧洲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o(三)汉民族和汉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中心(三)汉民族和汉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中心o西汉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与汉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作为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长安城在汉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汉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中心o(四)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四)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o汉武帝时张骞两次从汉长安城出发,出使西域,开通了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汉长安城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张骞回国后,将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风俗、民情详细地汇报于汉王朝,并载入了《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等,成为最早记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文献同时,汉长安城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宛天马、安息鸵鸟、西域狮子以及石榴、胡麻、胡桃、胡豆、胡瓜等西方物种传入中国后都是经过汉长安城传到全国各地,大大丰富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历史作用o(五)我国古代沿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五)我国古代沿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o汉长安城不仅是西汉王朝两百多年的都城,还是东汉、西晋末、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初等王朝的都城,是我国古代沿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
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o(六)具有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礼制建筑群(六)具有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礼制建筑群o礼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礼制建筑是古代礼制文化的重要载体西汉时期的礼制建筑是汉长安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除西汉初期少数修建于汉长安城内之外,绝大多数分布在城外,以南郊最为集中,主要有明堂辟雍、官社官稷和宗庙等,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礼制建筑群o明堂在西周时期是天子太庙,是祭祀祖先、臣属朝觐和天子布政宣教之地辟雍即太学,是明教化之地,其外环筑水沟如壁,故名辟雍西汉时期合明堂辟雍为一体,遗址位于汉长安城安门外大街东侧考古发现主体建筑建造在一个直径62米的圆形夯台上,周围有围墙、四门、围墙四隅的曲尺形配房和圜水沟 汉长安城建设规划与功能布局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汉长安城建设规划与功能布局的科学性与艺术性o汉长安城的建设布局完整、功能齐备,其营建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都城建设规划思想和理论的实践与创新,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o1、规划思想、规划思想o汉长安城的营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规划“览秦制、跨周法”,继承并超越了秦代都城的设计汉长安城内主要宫殿未央宫和长乐宫位于南部,东市和西市位于城内西北部,形成“面朝后市”的格局;城墙四面各开三门,形成“旁三门”的形式;城内大街有“八街九陌”,各分三道,类似“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的格局;城墙内侧有环城道路,是为“环涂”;南郊礼制建筑群中宗庙在东、社稷在西,可称“左祖右社”。
这样的布局形式,与《周礼·考工记》记述的都城规划思想基本相通此外,汉长安城营建规划还与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天文术数的思想相关,体现了皇权至上、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2、布局完整、功能齐备、布局完整、功能齐备o汉长安城的营建过程是先修宫殿,后修城墙,城内2/3的面积被宫殿区所占长乐宫和未央宫是城内两处面积最大的宫殿区,位于城内南部,长乐宫在东,未央宫在西;长乐宫以北有明光宫,未央宫以北有北宫和桂宫;城外还有建章宫、上林苑和多处离宫别馆,均属皇家独占的功能区域特别是高大雄伟的未央宫前殿,成为全城最高的制高点,集中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o汉长安城设有中央政府和京师地方的各类官署机构,并有武库、太仓等功能机构,承载了庞大的官僚系统,满足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需求,对后代的都城建设影响深远o汉长安城内宅邸区主要分布于未央宫北侧和东侧的“北阙甲第”、“东阙甲第”以及城内东北部,多属高官贵族的住宅,契合了在城内设置官僚统治机构的需求一般平民多居住于城外,反映了西汉等级社会的历史状况o汉长安城内的“东西九市”主要是为皇室服务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商业功能并不明显但分置于汉长安城周围各帝陵陵邑主要经营工商业,形成了围绕中心城市的卫星城,并有效地补充了汉长安城本身商业经济功能不足的缺陷。
o此外,汉长安城庞大的礼制建筑区、完备的给排水系统、通达的道路交通系统、坚固的防御系统,满足了统一帝国的都城在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统治的需求,是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的典范 o3、完备的给排水系统、完备的给排水系统o汉长安城周围有八水环绕,城市营建选址时就已充分考虑了既可确保水源又可避免水患的要求o西汉初年,引泬水(其上游为今潏河上游,下游为今河)一支由章城门附近入长安城,在城内注入沧池后东北向流出,横贯城区,在清明门附近出城,北入渭河,称为明渠,成为汉长安城的主要水源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在城南修建昆明池,作为保证汉长安城用水的重要水库又开凿漕渠,引昆明池水纵贯汉长安城东侧,并引昆明池水入泬水,不仅方便了漕运,而且满足了汉长安城用水的需求o汉长安城排水系统设计合理、设施齐备、规模宏大,通过路沟、排水渠、陶质和石质排水管道,穿越城墙与城壕相连,流入渭河,形成相互交织的网状排水系统宫殿、官署等建筑区内,也采取了地漏、排水管道、明暗渠等形式与周围排水系统连接o汉长安城的给排水系统与古罗马城的高空引水渠道交相辉映,体现了东西方城市给排水设施建设上各自鲜明的风格与特点。
o4、通达的道路交通系统、通达的道路交通系统 o《三辅黄图》引《三辅旧仪》曰:“长安八街九陌”,即以道路交叉点为中心划分,八街指纵向大街,九陌指横向大街考古发现城内有通向城门的8条大街,各条大街宽度在45~56米,其间有两条排水沟将大街分成三道中道宽约20米,称“驰道”,专供皇帝行走;两侧道宽约12米,是官吏和平民行走之道在西安门外发现宽约60米的大街,不分道,推测其他城门外也应有大街通往城郊在城墙内侧筑有宽6~30米的环城道路,据《周礼》可称之为“环涂”,据《汉书》可称之为“徼道”在各宫殿区内也有多种不同规格和用途的道路;东西市内各有两条东西向与南北向相交的道路,形成井字状路网此外,在城东还开凿有漕渠,直通渭河与黄河,保证了汉长安城的物资供给和战争时的军事物质运输,构成了汉长安城通达完善的道路和交通运输系统,并成为后代都城道路交通系统建设的楷模o5、坚固的城市防御系统、坚固的城市防御系统o汉长安城的城墙顺地形而建,高12米以上,基宽12~16米,均为黄土版筑,坚固耐用,经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雨现仍然高耸于地面各城门均驻扎有军队,设城门校尉统领城墙外有城壕,宽8~25米,深约3米在各宫殿区周围也筑有宫墙。
此外,在城墙内侧修有环城“徼道”,便利了守城军队的巡防交通,构成了坚固的城市防御系统o汉长安城的营建满足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帝国统治的需要,体现了高超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开创了后代都城建制的基本格局,在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o新中国成立以后,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有计划地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考古勘查和发掘o1956~~1962年年o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王仲殊、黄展岳等于1956年10月到汉长安城遗址进行勘察,探明了城墙的范围,了解了地层堆积情况1957年3月,对霸城门、西安门和直城门等三个城门遗址进行了发掘,同时完成了对城墙的长度、宽度、曲折情况的实测;勘探了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和建章宫以及南郊宗庙、辟雍、社稷等礼制建筑遗址的范围,同时制定了长远的考古发掘工作计划:先要究明城墙和城门,然后再有步骤地发掘政治中心所在的各个宫殿,以及城内的街道、手工业区,商业区,官府、贵族宅第和—般居住区,最后还要把工作范围扩大到城外的离官别馆和宗庙、陵墓等1957~196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黄展岳等对宗庙、辟雍、社稷等南郊礼制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
o1975~~1977年年o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李遇春等发掘了武库遗址o1980~~1984年年o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刘庆柱、李毓芳等对未央宫前殿基址西南边缘(A区)和东北边缘(B区)建筑基址及椒房殿建筑基址进行了发掘,并对未央宫宫门、道路遗迹等进行了勘察o1985~~1996年年o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刘庆柱、李毓芳等对未央宫中央官署、少府、西南角楼等建筑基址和西市砖窑址、烧造陶俑窑址、冶铸遗址以及西市、北宫的砖窑址进行了发掘,并对未央宫、长乐宫等遗址予以全面勘探探明了天禄阁、石渠阁、高祖庙、东西市和北宫遗址的位置和范围在此期间,汉长安城遗址考古工作引入了环境遥感等地球物理探测方法o 1994~1996年,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姜宝莲、秦建明等对西安户县兆伦村汉锺官铸钱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与发掘,初步确定了遗址的分布范围 o1997~~2001年年o 以刘庆柱为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日本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组成中日联合考古队,对桂宫2号建筑基址(A、 B区)、桂宫3号、桂宫4号建筑基址进行了发掘。
o2002年至今:年至今:o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刘振东等于2002~2004年对长乐宫2号、4号和5号建筑基址进行了发掘,2005年底对长乐宫6号建筑基址进行了部分发掘o持续五十多年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大量的资料与研究成果,基本究明了汉长安城遗址的遗迹分布范围和布局,为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依据o但是,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o1、对汉长安城遗址全面的考古勘探工作尚未完成,特别是北宫、明光宫、建章宫等宫殿区的遗迹分布状况尚未搞清o2、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缺少统一的、永久性的考古测量标志,给确认已探明和已经发掘的遗迹本体的位置和保护范围带来很大困难o3、大多数经过发掘后的地下遗迹采取简单回填的方式,没有采取有效保护和展示措施,不少已发掘过的遗迹再次遭到破坏 遗址的布局和遗迹分布 o一、汉长安城城址区一、汉长安城城址区o汉长安城城址平面呈不规则方形,东至范家村、郭家村一线,南至大白杨、南窑头、南洪口一线,西至河一线,北至张道口、席王、西坡村一线,城域面积34.39平方公里汉长安城城址在隋迁大兴城后成为禁苑,唐以后废弃为农田,未被后代城市叠压,遗址保存较好。
汉长安城城址现存地上遗迹主要为城墙和未央宫前殿基址等大型夯土台基,共15处,地下遗迹已探明和发掘的有80余处 o(一)城墙、城门、城壕(一)城墙、城门、城壕o经考古勘探和发掘,汉长安城城墙为黄土版筑,东、南、西、北城墙分别长5917、7453、4766、6878米,总长约25014米;地面上现存长度分别为4184、5873、1795、1399米;原高度在12米以上,现最高约10米,基宽12~16米除东城墙外,其余三面均有曲折汉长安城共有城门12座,每面3座,每个城门有3个门道,各宽约8米城外与城墙平行有宽35~45米、深3米的城壕o(二)街道(二)街道o文献记载,汉长安城内的街道有“八街九陌”经考古勘探和发掘,城内通往城门的主要大街共有8条,路宽45~56米,每条大街均分为三道,中道宽约20米,即文献所说的“驰道”;中道两边各有一道,宽约12米,其间以排水沟相隔城门外大街只发现西安门外大街一条,宽约60米,不分道,推测其他城门外也应有大街各宫殿区内还有宫内道路,宽度不等城墙内侧筑有环城道路,据文献可称为“环涂”或“徼道”,宽6米(局部地段宽达30米)o(三)渠道(三)渠道o汉初,开凿明渠引泬水(河)一支由章城门附近流入长安城,注入沧池后流出,东北向横贯都城,至清明门附近流出汉长安城,是城内主要供水渠道。
明渠渠道遗迹宽11~13米,最宽15米,最窄8米,局部经考古勘探和发掘此外,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还在汉长安城东侧开凿有漕渠,直通渭河与黄河,以供漕运之用o(四)宫殿(四)宫殿o汉长安城内主要宫殿有未央宫、长乐宫、桂宫、北宫、明光宫等,宫殿区约占全城面积的2/3 o未央宫未央宫o位于汉长安城内西南部,宫区平面近方形,四面夯筑宫墙,周长8800米,基宽7~8米,东、西墙各长2150米,南、北墙各长2250米,总面积约4.84平方公里,约占汉长安城总面积的1/7宫墙四面有宫门和掖门,北宫门和东宫门外有门阙宫内已知各类建筑基址14处,其中地上夯土台基4处,地下建筑基址10处,地下遗迹的埋深0.2~2.25米已经考古发掘的遗址5处,均已回填保护沧池位于未央宫西南部,平面呈不规整圆形,东西400米,南北510米,池底最深处约6.5米,已经考古勘探 o长乐宫长乐宫o位于汉长安城内东南部,宫区平面近长方形,四周夯筑宫墙,周长10760米,基宽6~7米,东墙长2280米、南墙长3280米、西墙长2150米、北墙长3050米,总面积约7.24平方公里,约占城内总面积的1/5宫墙东、西、南三面各有一门。
宫内已探明有各类建筑基址数十处,均为地下遗迹,埋深0.25~0.95米已经考古发掘的遗址6处o桂宫桂宫o位于汉长安城内西部,未央宫北侧,宫区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四面夯筑宫墙,周长5480米,墙基宽4~5米,南、北墙各长约900米,东、西墙各长约1840米,总面积约1.66平方公里,约占汉长安城总面积的1/20宫墙四面各辟一门宫内已探明有各类建筑基址十余处,除1处地上夯土台基外,多为地下遗迹,地下遗迹埋深0.45~0.80米已经考古发掘的遗址6处o北宫北宫o位于汉长安城内中部偏西,桂宫东侧、未央宫北侧,宫区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四面夯筑宫墙,周长4660米,墙基宽5~8米,南、北墙各长约620米,东、西墙各长约1710米,总面积约1.06平方公里,约占汉长安城总面积的1/30南、北宫墙各辟一门北宫遗址区未经全面考古勘探,地下遗迹尚未全部探明,已知地下遗迹埋深0.90~1.30米o明光宫明光宫o推测位于汉长安城内中部偏东,未经考古勘探和发掘,范围及面积不详 o(五)武库(五)武库o位于未央宫东侧、长乐宫西侧,平面呈长方形,四面夯筑有围墙,周长2064米,南、北墙各长710米,东、西墙各长322米,总面积约为0.23平方公里。
遗址内已知建筑基址7组,均已进行过考古发掘与回填保护,,地下遗迹埋深约1.5米,o(六)东、西市(六)东、西市o位于汉长安城内西北部,平面均略呈正方形,东市东西780米,南北650~700米,总面积约0.55平方公里;西市东西550米,南北420~480米,总面积约0.26平方公里西市遗址区部分经考古勘探,地下遗迹埋深0.18~2.10米,制陶窑址和铸钱、冶铸遗址已经考古发掘;东市遗址区未经全面考古勘探o(七)官邸闾里区(七)官邸闾里区o据文献记载位于未央宫北侧、东侧和汉长安城内东北部未央宫东侧“东阙甲第”区已经考古勘探,未发现重要遗迹;未央宫北侧“北阙甲第”区和城内东北部闾里区未经考古工作,地下遗迹分布状况不明o(八)其他(八)其他o1、高祖庙、高祖庙o位于汉长安城内南部,长乐宫西南,已经考古调查o2、拜水台、拜水台o位于汉长安城洛城门外西北,已知夯土台基遗址1处,已经考古调查o3、楼阁台、楼阁台o位于汉长安城内东北部,明光宫北部,已知夯土台基遗址1处,已经考古调查,应属十六国、北朝时期宫殿区内主要建筑基址o相关遗址相关遗址o(一)建章宫遗址区(一)建章宫遗址区o建章宫遗址区位于汉长安城西墙外,范围包括今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的高堡子、低堡子、双凤村、新军寨、柏梁村、孟家村等村落。
遗址区平面近方形,四面夯筑宫墙,周长约7930米,东西约2060米,南北约1900米,面积约3.90平方公里遗址区内已知有建章宫前殿、双凤阙、太液池夯台、柏梁台、太液池等遗迹,其中太液池西岸的1号建筑基址已经考古发掘o(二)礼制建筑遗址区(二)礼制建筑遗址区o礼制建筑遗址区位于汉长安城南城墙以南1公里外,即今西安市西二环路以西、丰镐路以北、阿房路以东、大兴路以南的区域基址围墙内面积3.30平方公里遗址区内已知宗庙、社稷、明堂辟雍3组建筑基址,均已进行过考古发掘现存地上夯土台基1处(俗称“影山楼”),其余均被现代建筑覆盖于地下o(三)上林苑、离宫别馆、池沼(三)上林苑、离宫别馆、池沼o上林苑位于汉长安城的西部和南部,西到周至终南镇的田溪河,南至终南山(秦岭)北麓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是汉代的皇家园林,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 o汉长安城的离宫别馆众多,主要集中在上林苑内《汉旧仪》载“离宫七十所”;班固《汉都赋》载“离宫别馆,三十六所”;《三辅黄图》记载上林苑有30多所离宫别馆,包括11座离宫、25座别馆,《关中记》记述为“三十六苑、十二宫、三十五观”。
o上林苑中还有许多池沼,见于记载的有昆明池、初池、揭水陂、镐池、祀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积草池、西陂池、当路池、太一池、郎池、百子池等其中昆明池为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开凿,在长安西南,周长40里,是上林苑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址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北常家庄之南、匣口村与细柳塬之北,东至孟家寨、万村以西,西到张村和马银寨东部,面积约10平方公里o汉武帝时期开始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钱,由水衡都尉下属的锺官、技巧、辨铜等“上林三官”负责铸钱考古发现锺官铸钱遗址位于西汉上林苑内、今陕西省户县东北部与西安市长安区交界处的兆伦村,东北距汉长安城城址约25公里遗址区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2000米,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 遗址区人口与聚落发展现状 o(一)聚落分布格局(一)聚落分布格局o汉长安城城址区内的现代聚落,主要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形成大小不等的聚落模式各个聚落之间通过不同等级的现代道路相连,大部分聚落之间的道路为硬化道路聚落分布呈现出非均匀性的格局,其中北城墙沿线、西城墙沿线、未央宫遗址区东部、长乐宫遗址区中部、桂宫遗址区西部、北宫遗址区北部、西市遗址区西北部分布较密集,东市遗址区、明光宫遗址区、北阙甲第遗址区、东阙甲第遗址区、闾里区及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宫殿遗址区内现代聚落较少。
这些聚落主要是农村村落,居民也主要以农村人口为主o村落内部的建设一般都未经过整体规划设计,随意性大,布局不合理村内老道路和相对较偏僻的道路两侧大都有一些闲置不用的老宅基地,并且大都作为生活垃圾的堆放地点,新建房屋的宅基地大多在村落外围向外分布这种状况,造成村落面积无序扩大,对遗址的破坏范围日益增大同时,也使得村落内部的环境卫生状况恶化,并对遗址景观造成破坏村落内部道路系统的改造建设(主要是硬化)大都是近年完成的,道路系统大都呈现出南北向或东西向格局村行政中心一般位于村落中心或主要道路两侧,有些村无固定村委会办公地点,以村委会主任住所为临时办公场所 o(二)聚落分布与遗址的关系(二)聚落分布与遗址的关系o遗址区内的现代聚落与各汉代遗迹距离普遍较近,甚至一些现代建筑物或构筑物直接叠压在汉代遗迹之上,对遗迹造成较大破坏特别是近年来各村非法出租土地开设违法、违章企业的现象愈演愈烈,占压汉代遗迹的建筑物的面积日益增加现代建筑叠压在遗迹上的总面积已达808589平方米根据现场调查资料,到目前为止,直接叠压在遗迹本体上的居民有1731户,占压在重点保护范围(包括遗迹本体范围)内的居民有3946户o(三)聚落建筑结构与形式(三)聚落建筑结构与形式o在汉长安城城址区内,现代村落居民住房建筑的结构形式主要有5种,包括土木结构平房、砖木结构平房、砖混结构平房、砖混结构2层楼房、砖混结构3层楼房。
其中土木结构平房和砖混结构3层楼房极少见,砖混结构平房和砖混结构2层楼房数量最多,砖木结构平房次之通常砖混结构2层楼房的地基需要下挖1米左右,对遗址的破坏较大o遗址区内的房屋建筑形式没有经过专业设计,外观形式中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房屋样式已很少见,楼板房已成为最主要的形式现有的建筑中,近20年以来的现代建筑占绝大多数,明清时期和近代民居建筑留存极少遗址区内没有属于汉长安城遗址的特色建筑形式,无法体现汉长安城遗址的文化内涵并展示汉代城市规划建设和汉代文明的历史地位与价值聚落发展趋势聚落发展趋势o一、汉长安城城址区一、汉长安城城址区o(一)聚落占地面积扩大化(一)聚落占地面积扩大化o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居民住宅用地相应扩大,汉长安城城址区内的现代聚落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时,遗址区内各村出于增加收入的目的,非法出租土地,由本村或开发商兴建的各种违法、违章企业越来越多,占地面积越来越大这种趋势直接威胁着遗址的安全o2003年,汉长安城城址区保护范围内村落占地面积6.62 平方公里,村落面积占保护范围总面积的17.67%;2005年,村落占地面积8.62平方公里,占保护范围总面积的23.01%,较2003年增长了30.21%。
o(二)房屋结构坚固化(二)房屋结构坚固化o 遗址区内的房屋建筑由原来的土木结构逐步向砖混结构转变,房屋结构日趋坚固化,因此在建设时,对地基的深度要求比传统建筑要求高,对遗址保护特别是地下遗迹造成的威胁越来越大o(三)建筑体量高大化(三)建筑体量高大化o遗址区内的房屋建筑不仅由原来的土木结构向砖混结构过渡,建筑物的体量也不断高大化,由原来的平房发展到现在的2层甚至3层楼房,建房地基越挖越深,在破坏遗址景观风貌的同时,更加剧了对遗迹本体的破坏程度o(四)房屋造价不断上扬(四)房屋造价不断上扬o由于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作为房屋建筑材料,房屋造价不断上扬,平均每户用于住宅建设的费用由1990年的2万元左右,上升到2006年的8~10万元左右房屋造价不断上涨,使因遗址保护所需搬迁改造的成本增加,加大了遗址保护的难度 聚落发展对遗址保护的影响 o遗址区内聚落的不断发展,使汉长安城遗址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现代聚落发展对遗址保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o一、直接破坏遗迹本体一、直接破坏遗迹本体o首先表现为部分现代建筑物直接建造在古代遗迹之上,对遗迹本体造成很大破坏区内群众为了生产生活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如在城墙遗迹上建造坟墓、农业灌溉修渠挖沟、在村落周围建设违法、违章企业等,也对遗迹本体造成较大破坏。
o二、破坏遗址景观风貌二、破坏遗址景观风貌o由于缺乏必要的控制和指导,在遗址区内几乎所有的聚落布局和建筑形式都没有经过专业设计建筑形式主要是互相模仿,与遗址的整体景观风貌不相符合违法、违章企业数量日益增加,对遗址景观风貌带来的破坏愈演愈烈现代建筑的体量不断扩大、村落内部及各个村落之间的道路不断硬化和拓宽等,也对遗址景观风貌造成较大破坏o三、加大搬迁难度三、加大搬迁难度o随着城市建成区的不断扩大,遗址区内居民住宅面积不断增加,房屋建筑造价不断上涨,遗址区内的土地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加大了因遗址保护所需搬迁改造的难度土地利用变迁及发展趋势 o根据2005年11月对汉长安城遗址的实地勘察,及2006年未央宫街道办事处、汉城街道办事处、六村堡街道办事处关于土地利用变更的统计资料,汉长安城遗址区内土地利用变迁有以下发展趋势:o一、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比例减少,果园和林地都有一定增长一、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比例减少,果园和林地都有一定增长o2003年西安市实施大绿工程以来,规划汉长安城遗址区种植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大量的耕地退耕还林2005年初,汉长安城城址区和建章宫遗址区的耕地总面积为43546亩,年末为42196亩,减少了3%。
2005年,耕地总面积占汉长安城城址区总面积的62.1%1996~2003年,六村堡街道办事处辖区在保护范围内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51.60亩,而园地增加了115.64亩,耕地减少了12.3%,而果园面积增长了2倍多o二、村庄建设用地和违法、违章企业用地增长迅速二、村庄建设用地和违法、违章企业用地增长迅速o2005年汉城街道办事处辖区的保护范围内当年减少耕地454亩,其中,国家征地、乡村建设用地及庄基地占地262亩,占当年减少耕地的57.7%2000年,汉长安城城址区保护范围内违法、违章的中小型企业116家,共占地712.5亩;2004年已达200多家,共占地1800亩,4年内违法、违章企业用地增长了152.6% o三、遗址保护用地面积很小三、遗址保护用地面积很小o目前,仅有桂宫2号遗址、霸城门和长乐宫6号遗址已经进行了基址复原展示,长乐宫4、5号遗址实施了原址馆场展示,展示面积16824平方米,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作为遗址专业管理机构征用土地面积9692平方米上述遗址保护用地不到汉长安城城址区保护范围总面积的0.07 %o四、公路和农村乡村道路等交通用地增长迅速四、公路和农村乡村道路等交通用地增长迅速o2000年汉长安城城址区和建章宫遗址区内主要交通道路只有邓六路、丰产路、建章路,现已形成了邓六路、丰景路、建章路、石化大道(尤西路)、罗高路、丰产路等6条主要交通道路,占地582705平方米。
o五、闲置土地和其他荒地面积较大五、闲置土地和其他荒地面积较大o汉长安城城址区保护规划范围内闲置土地和其他荒地面积已达13551.44亩,占汉长安城城址保护规划范围内土地的16.48%,其中坟地大量侵占和破坏了城墙遗迹o六、迅速扩张的城市建设用地严重侵占了遗址保护用地六、迅速扩张的城市建设用地严重侵占了遗址保护用地o随着西安市行政中心的北移以及西三环和河拓宽工程的修建,遗址区东、南、西三面已被城市建成区包围,尤其是建章宫遗址区用地严重失控,礼制建筑遗址区已基本被大型工业企业占用,对遗迹本体和遗址景观造成了严重破坏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o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与国家所有的文物保护体制的矛盾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与国家所有的文物保护体制的矛盾o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改变而改变”,汉长安城城址区内的遗址全部遗存在农村集体土地上,产生了集体所有土地与国家文物保护用地争地的现象同时,在实施保护的过程中,存在国家征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补偿和居民搬迁等问题,导致各项文物保护工程费用过高,实施困难另外,为了配合国家文物保护政策,保护范围内禁止农用地向非农用地流转,但实际上私下非法租售土地的交易很多,有的甚至以村集体的名义直接进行交易,改变土地用途。
o二、人均各类用地面积少,土地小规模经营,经济效益低二、人均各类用地面积少,土地小规模经营,经济效益低o例如,2005年,未央宫街道办事处辖区的汉长安城城址保护范围内的人口为13775人,耕地面积为11826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为0.86亩,人均农业收入为2741元o三、耕地与其他用地的经济效益差距明显三、耕地与其他用地的经济效益差距明显o例如,2005年,未央宫街道办事处辖区的汉长安城城址保护范围内71.85%的农业用地产值,只占该区域内国内生产总值的10.05%;而用地占28.15%的第二、三产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88.95%耕地向产值较高的工业用地、服务企业用地等建设用地和园地、坑塘等用地流转的经济诱因强烈o四、土地无序开发对遗迹本体和遗址景观造成严重破坏四、土地无序开发对遗迹本体和遗址景观造成严重破坏o为获取村庄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大多数村庄采取出租厂房、种植果树和水产养殖等途径增加收入,村庄建设与农业生产对土地需求的矛盾尤其突出,各类用地不断蚕食耕地保护范围内区位较好的土地以村集体的名义向外出租,甚至出售宅基地,违法、违章的无序开发用地屡禁不止近年来汉长安城城址区遭受两百余家小型违法、违章企业的疯狂蚕食,四年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只批过5个建设项目,却发出了100多个停工通知书,但绝大部分未能执行。
保护范围内分布有大量的荷塘、鱼池,汉城街道办事处所辖村庄的鱼池面积达1482亩,对地下遗存造成严重破坏保护范围内现有各类企业生产对汉长安城城址区域造成空气、土壤、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了遗址环境风貌o五、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五、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o长期以来,汉长安城外城壕及河、漕运明渠成为西安市区排放污水的主要渠道遗址区内大量使用污水灌溉农田,造成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严重下降遗址区内村庄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更为严重的是,当地的一些村民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将区外的生活和建筑垃圾运进遗址区内挖坑填埋这不仅使这类土地无法耕作,而且使地下遗迹被破坏殆尽o六、村庄内部用地效率低下六、村庄内部用地效率低下o各村庄居民点用地缺乏整体规划,宅基地设计利用不合理,村庄基础设施及乡村道路的建设布局散乱,闲置废弃地较多,各村坟地平均占地约3亩,村庄内部用地效率低下o七、建设控制地带的建筑失控七、建设控制地带的建筑失控o根据《文物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
第十九条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但在建章宫遗址区建设控制地带和汉长安城城址区建设控制地带,都出现了违章乱建的严重失控情况,房地产开发和工矿企业用地有迅速蔓延的趋势调查问题o一、居民特征o1、您是_____________村的居民:o2、年龄? o3、教育程度?o4、职业?o5、平均月收入?o6、家庭成员人数?o7、家庭年收入为?o8、家庭住房面积?o二、居民心理感知调查 o1、您认为目前的生活生活? o2、您认为目前工作和劳动条件?o3、邻里关系融洽程度?o4、生活安全感?o5、对家庭经济收入的满意度?o6、对住房状况的满意度?o7、对居住地交通条件的满意度?o8、对业余娱乐生活的满意度?o9、您认为现在住的地方购物方便吗?o10、您认为现在住的地方上学方便吗?o11、您认为现在住的地方看病方便吗?o12、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满意度?o13、保护区和保护区外西安其他地区生活质量的差距?o14、对未来汉城发展的信心?o三、居民遗址保护态度调查 o1、您是否知道你现在住的地方是古代汉朝的都城?o2、您是否知道你现在住的地方或附近地下有大量的需要保护文物遗迹? o3、您是否认为您日常的生产、生活活动(盖房、修路、养鱼、种地等)破坏了文物遗址?o4、您是否认为您日常的生产生活活动(盖房、修路、倒垃圾等)影响了遗址保护区的历史风貌与生态环境。
o5、您是否赞同:汉长城遗址保护内居民日常的生产生活活动(盖房、修路、养鱼、种地等)破坏了文物遗址的说法?o6、您是否赞同:汉长城遗址保护内居民日常的生产生活活动(盖房、修路、到垃圾等)影响了遗址保护区的历史风貌与生态环境的说法?o7、您是否认为遗址保护限制了您家庭的经济的发展? o8、您是否愿意为了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而改变您原来的工作?o9、您是否愿意为了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而牺牲个人或村镇的发展(盖房、修路、修渠)?o四、居民搬迁态度调查o如果由于遗址保护或保护区的发展需要进行移民搬迁:o1、您对待搬迁安置的态度?o2、您愿意外迁的原因?o3、您不愿外迁的原因?o4、如果因为遗址汉长安城的遗址保护工作要求您和您的家庭必须搬迁,您希望搬到?o5、移民搬迁您认为那些补偿最重要?o6、您预计得到的移民补偿能完全补偿您总的搬迁损失吗.?o7、您担心在移民当中受到不公正或不公平的待遇吗.?o四、居民发展建议咨询o1、您认为解决大遗址保护限制当地居民经济发展的最好对策是:o① 在遗址区建遗址公园,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开展文化遗址旅游,展示教育等活动、增加村民就业机会o② 引导村民进行一些非危害性经济活动(如种果林、种苗圃、种花卉),发展观光农业。
o③ 居民接受国家补偿,搬出汉城,重新发展,不再受遗址保护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