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徐州博物馆举办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pdf

1页
  • 卖家[上传人]:艾力
  • 文档编号:36702859
  • 上传时间:2018-04-0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837.61KB
  • / 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16 年 5 月 31 日责任编辑钱冶: (010)84078838—8036 美术编辑焦九菊本版邮箱: wwbshoucang@8大 观· 遗产保护周刊· 收藏鉴赏周刊每到夏天, 我就会想到童年的小茶壶, 这只茶壶是我爷爷的宝贝, 他无论是在家还 是串门, 总是离不开他的小茶壶, 奶奶说那 是爷爷的嗜好, 里面有茶没茶, 他都喜欢用 这只茶壶喝水 自然, 家中来了客人, 爷爷就 会拿出他的好茶, 放在壶中泡泡, 然后与客 人分享 看着爷爷喝得上瘾, 我发誓要趁爷 爷不在的时候, 我也要喝上两口尝尝 然而, 爷爷那茶壶像是粘到他手上一 样, 从来也不离手, 就是晚上都吃过了晚饭, 他还拿着茶壶喝上一会儿, 那一次是真的是 忍不住了, 对爷爷说: 我想喝爷爷茶壶的水 爷爷笑 了, 他说他的水可是好东西, 香呀, 人一喝都醉了 我 不明白水还能喝酒相比, 喝点水就会醉吗? 爷爷从他 的小茶壶里倒出一酒杯水来, 让我一点点的喝 我喝 了, 的确是有点香, 有点儿涩, 爷爷说, 那不是涩, 是醇 厚、 是清香 我不懂, 反正是和白开水不一样的味道, 爷爷说啥就是啥吧 爷爷哈哈笑, 说我长大以后自然 就明白了。

      从那一次开始, 看见爷爷喝茶, 我就去凑热闹, 爷 爷也不再小气, 总是给我倒上上两三杯, 我喝着夸着 爷爷的茶好, 爷爷说我是个小马屁精, 这将来一定会 哄媳妇开心…… 爷爷有病了, 他整天躺在床上呻吟着, 他的茶壶 他再也不拿了, 我就拿出爷爷的茶壶, 给他泡上茶, 递 给他, 他喝上几口, 对我说, 爷爷以后用不着这个了, 咱家中没人喜欢喝茶, 也就是你经常给我要茶喝, 这 茶壶以后就留给你吧 你要保护好, 别掉地上打破了, 这可是一个老物件, 好好珍藏吧…… 爷爷说话少气无力, 我看着将要离开人世的爷 爷, 拉着爷爷的手, 想着爷爷对我的好, 我一时再也控 制不住情绪, 大放悲声—— 爷爷走了, 那茶壶就一直在我的身便, 那是爷爷 给我留下的遗物, 无论是谁我都不许他碰一下 渐渐我长大了我才知道那是一把康熙年间出产的青花矾 红描金茶壶 清康熙时期外销壶, 青花矾红描金始创于康熙, 由于明末战乱和海禁, 当时日本的伊万里瓷器迅速占 领了世界瓷器市场, 康熙朝为了夺回世界瓷器市场, 大力生产瓷器, 这只茶壶就是那个时候的产物 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 图案布局巧妙合理, 与 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 面, 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性, 能够与现实生 活紧密相联, 反映当时思想与生活习俗的图案大量出 现, 绘瓷匠人水平决不低于官窑画师, 突破历代官窑 图案规格化的束缚, 自由地发挥民间大众化特点的艺 术风格 从这把小壶上绘画技法上看, 此时改变了明 代青花勾勒花纹轮廓线, 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 而是 采用泻染即 “分水皴” 的技法和借鉴了西洋画的焦点 透视手法, 浓重、 淡雅层次分明 在瓷坯上绘画, 一种 颜色即能表现出浓淡、 深浅多种不同的色调 技术上 要求高, 勾、 染、 皴、 擦、 点各种绘画手法并用, 构图讲 究多样化, 强调画面活泼有趣味, 视野开阔, 无论画面 大小, 都有一种很完美的情境 小壶的画面虽然不大, 但一山一花却生动, 鲜明, 立体感很强, 对视觉的冲击 力很大, 这就是康熙时期艺术魅力 也许, 这是爷爷在幂幂之中给我留下的财富在老家, 有一种吊在树上的大铁 钟, 我们称它为 “吊钟” 莫言在他的成名作 《透明的红萝 卜》 中就写到了这种古老的吊钟: 队长 披着夹袄, 一手里拤着一块高粱面饼 子, 一手里捏着一棵剥皮的大葱, 慢吞 吞地朝着钟下走。

      走到钟下时, 手里的 东西全没了, 只有两个腮帮子象秋田 里搬运粮草的老田鼠一样饱满地鼓 着 他拉动钟绳, 钟锤撞击钟壁,“嘡嘡 嘡” 响成一片 老老少少的人从胡同里 涌出来, 汇集到钟下…… 每次看到这里, 儿时的记忆便如 潮水一般涌出 那时, 我们村有一口大 铁钟, 被牢牢地拴在一棵粗壮的老柳树的枝杈上, 这棵 树在村子的正中央, 足足有几十米高, 我当时一直很奇 怪, 这么高, 吊钟究竟是怎样挂上去的呢? 那时候, 村子里的人上工下工, 都靠这口钟来传 达 敲钟的是一位很威严的老头, 由于他长很很黑, 我 们暗地里称他为 “黑怪” 有时放了学, 我们会趁黑怪不 在的时候, 偷偷攥住钟绳使劲一拉, 就听 “当” 地一声闷 响, 黑怪就像幽灵一样出现了, 我们立即嘻笑着四处跑 开, 他则在那里大发雷霆 我们喜欢看他气急败坏的样 子, 那时的童年, 因为这口吊钟, 增添了很多快乐的色 彩我读初中时, 集体的田地都分到 了农户, 村里的人不用再听钟响来上 工, 那口吊钟便废弃了 在一个电闪雷 鸣的雨夜, 一声轰响, 吊钟从枝杈上掉 了下来, 后来便不知所踪, 以至于我每 次从那柳树下经过, 都会向高处看一 下, 总感觉, 吊钟还在上面摇摆。

      后来, 我在外地参加了工作, 并爱 上了收藏 一次回家, 我特地找到 “黑 怪” , 向他打听那口吊钟的下落 没想 到, 那次吊钟从树上坠下后, 是他搬回 家保存了起来, 我欣喜异常, 连忙说明 了来意, 老人家很豪爽地把那口吊钟 送给了我 由于年代已远, 钟壁上布满了铁锈, 但用铁锤子敲 时, 声音洪亮且悠长, 能传出很远 这口吊钟直径25厘 米, 高38厘米 顶端是一模拟的钟馗像, 威严狰狞, 忽 之欲出, 传说可以辟邪驱鬼; 内空中央悬着一个铁球, 铁球上便是系钟绳的地方; 钟内壁闪着深邃黝黑的光, 透着一股神秘古老的气息 把它放在桌子上, 就如一口 倒扣的水缸, 造型古朴, 气势非凡 夜深人静的时候, 我常常会静静凝视这口吊钟, 那 些逝去的岁月便如光影一般被拉了回来 虽然, 吊钟早 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但是, 它身上所承载的那段历 史, 以及那些快乐的童年时光, 让我永远铭记婴戏图, 描绘儿童游戏的画作, 又称 “戏婴图” , 是人物画的一种 以小孩为主要 绘画对象, 以表现童真为主要目的, 所以画 面丰富, 形态有趣 中国很早已有绘画婴孩 的传统, 到了唐宋时期技巧渐趋成熟, 宋代 是婴戏图的黄金时期, 成为绘画中极受欢 迎的画类。

      唐代张萱、 周棠都以绘画仕女与婴孩 著名, 尤以张萱为甚 张萱, 字孟奇, 号九 岳, 别号西园, 广东博罗人 善画人物, 工仕 女, 尤擅于绘画婴儿, 流传为他所作婴孩的 绘画有 《抱婴仕女图》 、《乳母将婴儿图》 等 宋代, 婴戏图的画作大量增加, 宋代的 婴戏图题材多样化, 取材广泛和创新 以描 绘孩童在庭院下棋、 击球、 捉蝴蝶、 玩傀儡 等游戏时的欢乐神态, 或发生小争执的 “庭 院婴戏图” 最多 黄宾虹 《虹庐画谈》 总括宋 代画家选题之风尚为:“一人、 二婴、 三山、 四花、 五兽、 六神佛 ” 可见婴戏图在宋代已 自成一派, 并成为受欢迎的画类 宋代擅于描绘婴孩的画家人才辈出, 北宋时有刘宗道绘 《照盆婴儿》 闻名 邓椿 《画继》 描述, 画中婴孩 “以手指影, 影亦相指, 形影自分 ” 令人联想到画中小孩指向水盆中, 望到自己倒影的好奇神态, 情景生动有趣 明代丁观鹏曾绘画类似画作, 名为 《照盆婴 戏》 , 画上题有 “呼来却弗应, 顾时镇相视, 扶盆问水中, 汝是谁家子 ” 画中有一小孩 躲于屏风后欲呼唤同伴, 然而同伴正探视 水中的倒影, 互相嬉笑, 甚觉新奇有趣。

      南宋时, 绘画婴孩最著名的苏汉臣和 李嵩 苏汉臣, 开封人, 宫廷画师, 擅画婴 儿 历代鉴赏家对苏汉臣所画的婴戏图评 价极高, 张泰阶 《宝绘录》 云:“作婴儿, 深得 其状, 而更尽神情 ” 又如 《南宋院画录》 记 章允恭 《题浴婴图》 :“其写婴儿, 色鲜润, 体度如生, 熟玩之不啻相与言色者, 可谓神 矣 ” 卞永誉 《式古堂书画汇考》 评论 《婴儿 斗蟋蟀图》 :“婴孺四蹲踞斗蟋蟀, 天机烂 漫 ” 苏氏擅于绘画婴孩形态和神韵, 而且 用色鲜艳丰富, 尽显儿童玩乐时的热闹气 氛 李嵩, 浙江钱塘人, 出身贫苦, 少年时当 过木工 后得宫廷画师李从训收为义子, 教 以画艺, 得以晋身宫廷画师之列 李嵩虽然 身为宫廷画师, 但笔触平实, 盖因他出身民 间, 熟知低下阶层的生活, 所以李氏擅长绘 画民间的生活面貌 他的名作 《市担婴戏》 这幅画用线勾勒人物形态, 略施淡彩, 勾勒 出平民阶层儿童的欢乐 明、 清时的婴戏图, 以婴儿为画面主 角, 钓鱼、 玩鸟、 蹴球、 赶鸭、 抽陀螺、 攀树折 花等, 生动活泼, 情趣盎然 瓷器上较早见 于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茶壶 八角形流下 绘一胖娃, 赤身系肚兜, 肩荷一莲杖, 手挽 飘带。

      宋、 金时, 耀州窑、 定窑、 介休窑、 景德 镇窑、 磁州窑等用刻划、 印花、 绘画等技法 表现婴戏纹; 或童子戏花; 或双婴荡船; 或 骑竹马; 或抽陀螺 以磁州窑婴戏画面最为 生动 明、 清时的婴戏纹, 人数增多, 有四 子、 十六子、 二十子、 百子等, 以十六子和百子婴戏为典型 清代瓷器上的婴戏纹饰具 有寓意, 多描绘贵族子弟的游戏场面, 如闹 花灯、 骑马做官、 舞龙等 明、 清时婴戏纹既丰富又富有特色, 较 全面地反应了儿童生活的情景, 画面普遍 生动活泼, 充满着童真的情趣和吉祥的意 蕴 常见的婴戏纹图有戏莲图、 蹴鞠图、 放 风筝图、 捉迷藏图、 斗蛐蛐图、 玩花灯图、 习 武图、 对弈图等庭园婴戏” , 描绘孩童们 在庭园内的活动写实, 如放鞭炮、 骑木马 等, 绘画工整, 画风疏朗; 郊外婴戏图, 人物 较抽象, 近简笔画风 古代崇尚多子多福, 认为莲谐音 “连” , 故童子玩莲目口寓意 “连生贵子” 纹饰图案 多以一个或几个顽皮可爱的男婴组成, 或肩 负荷叶交脚而行, 或几个婴孩同戏一束荷 花 有坐、 有立、 有玩、 有闹, 将不同姿态的 游戏和动作刻画得生动活泼, 情趣盎然。

      婴戏图绝非纯为 “儿戏” , 它在绘画史 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写实的照片未出现 以前, 我们只能靠文字去想像古人之面貌 和活动 文字的描写并不足以把古人的生 活具体地表达出来, 唯有绘成图画才能使 当代人看到、 感受到他们实质形态子母, 也就是母子之意, 通常有一 大一小, 即表示母亲和自己的孩子 因 为其形成鲜明的对比, 两相比较, 便显 出十足的风情 通常说来, 以母指代母 亲的慈祥和蔼, 以子指代孩子的憨态 可掬, 它们在一起便较为协调 因此, 在古代的文玩中, 留下许多与子母有 关的题材 下面展示一下我所收藏的 四个子母文玩 子母狮 图一是一只清代的粉彩 观赏盘, 它直径24.3厘米, 造型古朴, 釉色雅致, 寓意喜庆, 非常适合书房摆设 在盘子边 缘, 是方格内嵌兰花纹组成的图案, 在上下左右四方, 分别有图书和画卷组成的图案, 均绕以丝绸, 十分精 美 盘子内部, 便是子母狮, 只见祥云缭绕, 微风吹拂, 天朗气清, 紫气东来, 母狮子踩着一只绣球, 正慈祥地 看着小狮子, 小狮子稚气未脱, 傻呆呆地看着母狮子 不知所措, 惹人无限怜爱 小狮子浑身红色, 母狮子胡 须, 背和尾巴以及四肢布满绿色绒毛, 腿和身上着棕 色绒毛, 一看便知是一对玩物, 却也因此更增添雅致 气氛。

      子母蛙 由于蛙和娃同音, 而蛙又能孕育出许多 蝌蚪, 所以, 在我国民间, 蛙便被当成多子多福的代名 词, 尤其是在民间的绘画、 剪纸以及刺绣上, 常有表现 蛙的题材 图二是一件民国时期的釉里红水滴, 它长 12.8厘米, 宽7.1厘米, 高9.2厘米, 造型是一只大青蛙, 背上背着一只更小的青蛙 大青蛙张着嘴, 笔直地望 着前方, 只要前方有路, 便准备一如既往走下去; 青蛙也和大青蛙一般张着嘴, 它好奇地望着天空, 好像被 深邃的夜空所迷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