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输出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doc
34页输出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论文摘要:在我国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着重输入轻输出的现象,学生无法顺畅地进行口语表达文章对输出理论的三大功能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指出口语教学必须重视语言输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关键词:输出理论 口语教学 英语教学 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两大重要问题有了获取语言知识的渠道,学习者才可能习得语言;而通过语言输出,人们可以了解到学习者是如何习得语言以及语言水平如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Krashen提出了“输入假设”,认为学习者习得语言的方式只有一种,即通过大量可理解性输入许多学者认为,仅有语言输入对于语言习得是不充分的,当学习者听到语言输入时,通常无需调动句法知识就可以理解语言的意义 一、输出假设理论及其功能 1985年,Swain提出了输出理论——通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的产生,学习者就能习得或学习语言Swain通过对加拿大的法语沉浸式教学进行调查研究,学校里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的一些课程全部由法语教授然而,他们尽管在听力与阅读理解方面得到了提高,但是在写作和口语方面却表现出了语法准确性方面的劣势这表明,仅有语言输入对于习得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是不足的,要习得一门语言,必须鼓励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并且在使用目标语时注重语言形式的正确性。
Swain提出了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三大功能 1.输出能引起学习者对语言的注意 在使用目标语的过程中,学习者可能会遇到语言问题,从而使他们注意到他们所不知道的或者只知道一部分的目标语知识1994年,Swain和Lapkin做了一项实验,检验学习者注意到语言问题之后的认知过程被试者是法语沉浸式教学项目的八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3岁,他们使用有声思维方法他们要为一份报纸写一篇关于环境问题的文章,在写作过程中,他们要使用这种有声思维方法,说出他们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这些有声思维材料中摘选和语言有关的情节,其中40%和语言有关的情节中学习者都注意到了语言形式研究结果表明,二语学习者在使用二语的过程中注意到他们语言知识的缺陷语言输出不仅能使学习者注意到语言缺陷,还能使其在改正语言问题的同时提高语言水平,逐渐使目标语达到本族语的输出流利程度 2.输出能对目标语进行假设检验 学习者书面和口头的目标语错误揭示了他们对目标语运用持有假设,要检验某一假设,学习者必须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研究表明,在意义协商过程中,学习者会依据谈话中的澄清请求或证实询问来修改他们的语言输出Pica(1993)和同事们研究发现,在会话中学习者从语义和句法上只修改了言语的三分之一。
学习者言语的三分之一得到了修改,这一事实表明他们只检验某些假设而非全部,即他们的语言输出的确是在检验他们自己对目标语形成的假设学习者有时因为思考错误而导致对目标语形成不正确的假设和不恰当的概括,所以相应的反馈在二语学习中就显得很重要在课堂教学中,非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交际互动所提供的意义协商的机会远比非本族使用者和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互动提供得多,课堂中的小组讨论活动有助于语言的意义协商同时,学习者还可以从交谈对象的反馈中得到语言信息,从而修改语言输出 3.输出具有元语言功能 输出的第二个功能是输出能对目标语进行假设检验其实,输出本身就是学习者持有的假设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学习者并不会表现出这些假设,而是用语言对假设进行反思,这种层次的输出就代表了其元语言功能,即用语言反思语言,使学习者控制并内化语言LaPierre (1994)对二语习得中输出以及反思在输出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意义表达中的语言形式进行反思能促进二语学习二、对口语教学的启示 英语学习的目的在于用英语进行交流外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要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必须加大学生的练习量,强化语言输出 1.转换教学模式,重视语言输出 现在,二语习得研究的重点已经从怎么教转变到怎么学上,口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说英语,教授他们学习方法,在长期的语言输出练习中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口语输出,教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语言上的缺陷,帮助其改正,并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提高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资源加以练习,从而达到流利的语言输出 2.设计合适的语言输出活动 输出是学习者对目标语持有的假设,但是,受语言学习水平的限制,学习者可能会形成不正确的假设因此,注意到这些不正确的假设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尤其重要在口语课堂上,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活动形式鼓励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从而提供反馈,使他们能够修正不正确的假设 (1)小组讨论或对话对给定的题目进行讨论或编简短的对话学习者在意义协商的过程中会修改不正确的假设,从谈话对象得到相应的反馈,并且这种形式更加自由,能够引导出更多的输出内容 (2)复述课文这种语言学习形式非常有效因为学习者可以根据学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加工处理,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基础 (3)辩论这种活动适合于英语水平中等以上的学习者,因为辩论需要更多的语言输入基础和灵活的语言应用能力进行辩论之前,学习者要搜集资料,从而得到了更多的语言输入而辩论过程本身就能使学习者最大限度地输出语言 3.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输出环境 我国的英语课堂通常是班大人多,学生常常把教师看作课堂的领导者,只愿意做倾听者,这在口语教学中是一定要避免的。
有些学生不喜欢当众发言,教师可以深入到每个小组的讨论中去,在小组成员的范围内进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的语言输出老师的亲近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输出活动,和蔼可亲,愿意随时提供帮助的老师更容易鼓励学生的输出活动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图片或者影片,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 语言输出的基础是输入,输出是对输入知识的检验和强化在加强听读训练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说和写的培养学生要顺畅流利地表达自己,首先要牢固掌握基本语言知识和口语语言的特点,然后通过大量的口头练习内化知识,真正掌握其用法,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卢仁顺.“输出假设”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4. [2]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输入输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谈输入输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作用:许多语言学家都对语言输入、输出理论做了研究,但各自侧重点有所不同本文作者支持的观点是:输入、练习和输出之间应相平衡,语言学习的过程是输入——吸收——输出的过程在文章中,笔者将分别谈谈输入理论、吸收、输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国际事务参与度的不断提高,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情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英语交际能力的作用越来越显得突出然而,英语口语一直是中国学生的弱项,“纵然胸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大概可以概括目前我国学生英语口语的现状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帮助他们跨越从“想说”到“能说”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能运用语言直接与世界交流呢?本文将做出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一、语言输入输出理论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过程是输入(阅读、视听)——吸收(加工、记忆)——输出(说、写、译)的过程 Krashen, Vanpateen, Allright, Levelt, Schmidt,Swain, Hamer 等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强调输入的作用,有的强调输出的作用,还有另一些人则强调输入与输出的平衡笔者赞成Hamer 提出的“输入、练习和输出之间平衡”的观点,此观点认为:为了培养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师生的精力应放在输入、吸收、输出这三个环节上[1]因为有些教育工作者只注意强调输入与输出这两个环节,而忽视了吸收,或者直接将吸收划入到输出环节中去。
为避免概念不清,笔者有必要把输入、吸收、输出的概念明确的界定一下 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语言输入有其特定的含义,即指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那些具有某种交际意图的语言语言的输入与吸收是两个概念,他们的区别在于语言输入是学习者所能得到的语言素材这些输入有的在学习者头脑中经过进一步加工,为学习者所吸收,从短时记忆中转入长时记忆,最终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有的则有可能在短时记忆之后没有经过加工,从而遗忘语言吸收是指学习者实际上吸收与内化了的语言语言吸收是语言输入与语言习得之间的一个阶段语言输出是指那些具有交际目的的语言的输出[2]语言输出与语言吸收又不一样,语言吸入(吸收)阶段,学习者只是做一些语言形式的机械操练与模仿,是没有实际交际目的与意义的,不能将之等同于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而言,在教学中语言的输入、吸收、输出三个环节同等重要环环相扣,相互促进,教师应平衡处理三者关系,使之全面发展 二、输入是提高英语口语技能的必要条件 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话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不知怎样表达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生平时积累的太少,输入量还不足以产生输出,没有习惯英语思维根据Krashen“输入假设”,语言输入必须具备以下特点,语言习得才有可能发生。
1、可理解性学习者无法理解的信息输入是一种无效的输入,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即便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习者也很难对其做进一步加工,使之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并最终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Karash 认为语言输入材料的难度必须遵循“i+1”的原则,“i”表示学习者现有水平,“1”表示学习者当前语言知识的状态水平与下一阶段语言状态的间隔距离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很难遇到符合“i+1”的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水平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简化,使之达到“i+1”标准必须指出的是,考虑教材难度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考虑到语言知识对难度的影响,还要考虑到语言文化的影响 2、足够的输入量语言的学习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教师要通过阅读、听力让学生大量接触和理解语言材料的形式结构、意义和交际功能,从而拥有足够的语言输入 (1)多渠道的信息输入对学生的信息输入要多渠道,教师可以利用广播、收音机让学生通过听觉获得信息,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语言文字获取视觉信息,也可以给学生播放多媒体文件通过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来获取信息,还可以通过丰富且适合学生水平的课堂用语加强对学生语言信息的输入。
(2)输入内容的多样性教师应尽可能的让学 生接触各种不同体裁的语言文字、语音材料教师不能仅局限于教科书上知识的灌输,还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具有新颖主题的材料给学生欣赏此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水平的课外读物、资源网站、语音材料推荐给学生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爱好需求,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引导学生向未知世界迈进只有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材料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为进一步加工处理信息提供条件教师在处理语言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将之与学生身边的人、事、场景相联系如果教师选择的主题与学生所了解的生活相去甚远,教师可使用图片、语言肢体描述等更形象手段对之加以解释,让学生对之产生一个感性的认识,继而产生进一步了解的心理需求 4、考虑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输入是外因,要使其转化为内因,教师还需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即态度、情绪、动力、自信心等)根据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学生的情感因素与输入信息时过滤的多寡存在一定的关系情感过滤的强弱决定了学习者习得语言的多少,情感过滤强时,语言的吸入少;情感过滤弱时,语言的吸入多教师在组织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