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的渔村》纪录片解说词文案.docx
6页最后的渔村片头:河流,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猎场,漫长曲折的水域,孕育了丰富的物种,每 年秋冬季节,长江流经扬州东部水域,一些大型鱼类如期而至,用传统渔法捕获 它,是陈家湾渔村里一项值得骄傲的荣誉领头的渔民同期声(出海前的祈祷):“河神啊,请你赐福给我们,赐福给 河流”秋日的清晨,古老的长江水流过原野,它发源于青藏高原,蜿蜒曲折地注入 东海北纬31° 33.159N,东经121° 22.850E,清晨五点,陈家湾村的村民们,装 好渔网、鱼钩,以及一天所需的干粮后,陆续架船出门,他们的目的地是长江扬 州段水域江面烟气迷蒙,阳光慢慢钻出厚厚的云层,在涌浪上洒下点点金晖 万余里长江奔腾至此流速放缓,沿途支流在这里交汇,成为渔人眼中的“黄金水 域”,也是整个长江流域最适合捕捞的水域之一和往年不同的是,这是陈家湾渔民最后一次集体捕捞,因为到今年12月底, 长江扬州段就要全面禁止捕捞,届时陈家湾渔村,将拆迁上岸,渔民和他们的渔 船也随之将成为历史村书记采访:解放初期各个地方的人都集中在瓜州这段江面上捕捞当时叫 “渔业乡”1968 年开始在周边陆上定居到85 年之后又开始陆续购置渔船, 进行长江捕捞(瓜州段)。
2001 年体制改革,渔业乡的 6 个渔业村拆分到属地管 理我们这边就属于瓜州 目前现有人口570人, 89人有专业捕捞证,真正从 事渔业捕捞的在 200 人左右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但对于陈家湾的渔民们来说, 这是江蟹成熟的日子扬州段水域的江蟹大多以本地蟹为主,也有部分是从上游 顺流而下的螃蟹今天阳光明媚水下的含氧量提高,鱼群的密度会很大长达近千米的渔网 很快沉入水底这样的低温中,蟹群会聚集不动但是定位不准,坏运气也会像 传染病蔓延好几天渔工们各自干着活,没有人讲话焦虑和紧张弥漫在河面上 厚重的衣服使简单的动作变得异常迟缓湖水的馈赠养育了依水而居的人们,但捕鱼更像是一场持续数个小时,依靠 经验的赌博陈家湾渔民们沿用着祖辈口耳相传的传统捕蟹法,选择长江平潮(回 潮)时间段,将捕蟹船开到固定位置,调转船头,再将船横过来,跟长江成 90° 对角,上游位置放网,一共8 张网,先放6 张;然后下游位置放水帐,共9 个先 放 3-4 个,接着将剩下的 2 张网放完,再将剩下的水帐放完步骤繁杂,但却十 分高效一个渔民采访(讲述捕蟹技巧):下网的技术要点一是看准水流,回潮的时 间2是放网的技巧,先放末梢网,2个再放,后腰网 2个,头网 2个,最后前 腰网2 个。
绳子长度不一样,要让网在江底完全展开从“世业州”下网顺流而下到“六围”上口结网 ,不多不少,一共 12 千米, 这是历代渔民严格遵守的红线他们相信,只有在这个区域里捕捞,才会获得河 神的庇护在上午放网之余,渔民们还会放置虾笼虾笼分两种,大的叫坐笼,小的叫 方笼,虾笼里放入饵料,用竹子固定在岸边潜水区域对渔民们来说,春节才是 捕虾的旺季,而现在,只要过段时间去照看一下虾笼就好距离江蟹收网还要在江上淌几个小时左右,渔民张大宝一家开始准备午饭 物产丰饶的地区,对于主妇来说,经营一家的饭菜或许不是难事不过,大自然 也不会忘记另一些地方,中国的巧妇,总是善于就地取材而在这顿饭中,鱼是 绝对的主角儿张大宝的夫人是远近闻名的大厨,做得一手好菜不消别人帮忙, 大鱼就被大卸八块这会儿,张大宝已经将火生起,大锅烧得通红,夫人将储存 的鱼油往锅里一倒,手抄鱼油快速地在锅底捋了一圈一家人在一起劳作、三餐,是所有中国人最为简单、朴素的愿望,正是 这些人间烟火,让家庭组织更为紧密固态的鱼油沾着红锅,马上滋滋地冒出白烟而后又化成了液态的鱼油看看 油化得差不多了,夫人将切好的鱼块一股脑儿倒进了锅里鱼块上沾着的血和水, 在热锅油中炸得噼啪作响,而终又被后继落入锅中的鱼块湮灭。
红色的火焰慢慢蹿升,锅中受了大火的鱼和水开始沸腾,锅面上袅娜升腾起 白色的水汽,一缕缕,一簇簇,婉如早晨河边蔓延的雾气鱼汤突突,约莫四五分钟光景,夫人放入了适量的咸盐,大铲在锅中轻捅几 下,又舀入小半瓢河水,吩咐灶下小火尽管佐料并不多,但每一次在船上做饭, 都穷尽了她的手艺是时,鱼香早在船舱中四溢开来,弥漫了整个江面水与火不容,但对于陈家湾的渔民们来说,两者却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水 养育了河畔的人们,而火带来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又在渔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中 国人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创造出美食,并将美食转化成为人们超越困境的心灵慰 藉,在极端环境中更是如此下午,是收网的时间网在上游,水帐在下游,渔船顺流而下,用水流的力 量带着船往下游拉网水流的速度影响着拉网的速度,而拉网速度又决定着产量 只有经验丰富的老渔民才懂得,在机动船只发展的今天,两种速度的平衡已无关 乎技巧,而在于心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个靠字便是渔村千年不衰的秘 密伴随着水浪的起伏,蟹网被拖上了渔船这是秋季蟹农一天辛苦换来的回报 渔民张大宝采访:每次产量在 5 公斤左右讲述螃蟹的大概产量、个头特点 和主要销路江蟹的鲜美,自古就有记载,而蟹的构造,也早已了然于胸。
人们分门别类, 不会放过任何一个部位,蟹粉、蟹柳在中餐中各有妙用,蟹壳承托蟹粉,烤制酥 皮蟹,酥皮锁住水分,蟹肉本身的清甜,在酥皮之内回味婉转大闸蟹既是美食爱好者们一年一季的等待,也让江南厨师们动足了脑筋,最 极致的成果就是只取蟹膏蟹黄的秃黄油低温熬制,吴茱萸籽实,经生姜去腥提鲜蟹油浸润膏黄,只添加盐与少量鱼 露辅佐,略硬的雌黄,绵润的雄膏,双剑合璧,直指人心再加姜丝香醋,耐心 搅拌,让每一颗米粒被膏黄包裹,趁热,一时异香满口,唯有一壶浓茶才能将着 满腔的肥甘化解于无形味道的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寻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 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而这种味道的源头,来自渔人的勇气,环境越恶劣, 收获越丰富陈家湾的渔民,总能在极端条件下获取生存能量几个小时候,阳光慢慢向右偏移,另一批职业捕捞者等到了工作时间的开始在乱石聚集、暗流涌动的水域,渔人在岸边固定一个点,小心翼翼地往下游 慢慢顺着放鮰鱼钩按照不同的鱼,挂上蚯蚓、面包虫、蚂蝗等饵料,5到6张 钩子中间放一个配重,沉下去一直放到江中间,再用大配重放到江底去做好标 记另一个渔民采访:讲述自己捕捞的经历,我的父母就是渔民,我从小就在渔 船上生活。
17 岁那年,我加入当地的渔业队,正式从事捕鱼工作,一干就是四 十多年年轻的时候,长江里没什么大船航行,有的就是渔船那时候长江不光 水质好,鱼也多一条渔船出去,光是刀鱼一天就能收获一两百斤除了放鮰鱼钩,渔民们还会在岸边放大钩,大钩和鮰鱼钩相似,但是不挂鱼 饵,依靠水流将鱼往钩上冲先在岸边放置好竹子,再将绳子的一头系在竹子上,然后顺着水流往中间放 放完,用配重将气压到江底,用浮标做标记这种看似原始的捕捞方式,却对渔人有着严苛的要求钩和吊坠的配比很重 要,7厘米左右一个钩,每个钩上有浮标, 4-5个浮标放一个配重放钩的时候, 双手配合,船也要配合,慢慢往后退人类活动促成了鱼类的相聚,鱼类的离合,也在调动着人类的聚散西方人 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看准鱼类的活动轨迹,渔民王小刚开始旋网,这是一种依靠自己身体旋转的 力道将网旋出去,然后立即拉上来的捕捞方式,而结果则更多的关乎力气和运气, 只是这一次,王小刚的运气似乎有些不好,连旋几次,都没有满意的收获但他 最担心的是前几天就在河面布置好的丝网,如果丝网没有拦截到大鱼,那就代表 这几天里他没有任何收入阳光开始贴近地平线,王小刚与同伴一起配合着向下游趟网,趟网是这趟捕 捞工作的收尾。
两条船配合,将网拉开,向下游顶,到下游再合起来收网,前后 一个小时,他们相信总有未被发现的鱼类隐藏在河流的角落之中,那就是自然秘 境赐予的幸运长江里的鱼是捕不完的”——在长江渔业发展的“黄金岁月”里,每个渔 民都坚信这一点但进入21世纪后,渔民们渐渐发现,在长江里捕鱼越来越难 了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6年3年,长江扬州段各渔业村的长江捕捞总 产量分别是82吨、72吨和61吨,呈逐年减少态势和同期海洋捕捞产量相比, 上述数据要差了几个数量级,这 3年,中国的海洋捕捞产量分别是 1.8 万吨、1.5 万吨和 1.6 万吨渔获减少的原因有很多有人说,长江里的生态环境被破坏了;有人说,深 水小眼网滥捕,把小鱼都一网打尽了;有人说,扬州段上游的湿地湖泊建了防汛 堤,鱼类的传统产卵地被破坏;有人说,鱼少的原因要归结于气候变化;还有人 说,运输船舶“抢”了渔船的“地盘”,把鱼都吓跑了渔民采访:“成年的鱼,个性刁钻,在水里游起来不游直线,而是纵向Z字 形的,本就不易落网,我们捕鱼时都轻手轻脚,收网从不说话,就怕把鱼吓跑 现在那么多运输船在入海口江面上开,哪还会有鱼?”地理位置和时间因素,也是渔获减少的重要原因。
长江流域中,鱼的洄游路 线是从东往西,在陈家湾东边水域出现鱼的身影时,已经有层层渔网设下关卡, 越往西鱼越少,等陈家湾有鱼时,渔汛已过一半,并且本身就是其他渔船的漏网 之鱼,数量很少,捕捞面临的窘境也随之而来,原来的产值单位是“担”,一担 100 斤,这些年的产值单位是“条”,一条不到 1 两重更加严峻的是,因为气 温整体变化,渔汛正在逐年往后挪鱼少的同时,捕捞区域也越来越小随着水库的兴建、长江航道的最新规划、 横沙岛围垦项目推进,长江流域的禁捕区域越来越大市渔政部门对捕捞作业证 的核发也作了新规定,目前已明确不对长江捕捞船发放捕捞证村支书采访(讲解现在最新的捕捞政策):去年中央1 号文件提出“率先在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启动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落到实处”今年2月农业部发文称,我国“争 取在 2 年的时间内使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捕捞渔民全部退出捕捞,实现长江 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范围内永久全年禁止生产性捕捞作业”并且农业部公布了 列入率先禁捕范围的 332 处水生生物保护区,从今年年底起逐步施行全面禁捕虽然迄今为止的农业部文件中,“禁捕”的区域只限于“长江流域水生生物 保护区”而非全流域,理论上长江渔船还有捕捞空间,但实际操作中并没有那么 简单。
渔获少了,合法捕捞区域小了,可渔民不减僧多粥少的局面之下,扬州段 各渔业村在捕捞季前,都会进行一次“摸彩大会”,全村有船的渔民要抽签确定 捕捞作业位置,不得“越界”去别的渔民的作业范围进行捕捞位置好不好,很 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季渔获是亏、是平还是有赚头而渔民们面临的身心考验,还 不止于此中国自古有“天下三苦”的说法:三百六十行里,“撑船打铁磨豆腐” 最苦,三者都是重体力活,且日夜颠倒,饮食、休息极不规律暮色让气温降到了冰点,渔民们依然在期待湖水里的馈赠,当我们远离自然 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付出劳动和智慧的人们入夜,乌云散去,凌晨,踏上征途鱼段,俗称迷魂阵一般在靠江边的地方,然后把鱼段固定在一个地方,布 成各种迂回曲折的阵式,将洄游鱼类诱入网内,这是渔民们最后的忙碌,凌晨结 网,早上就可以拿到鱼市出售朝阳渐渐生起,江面上泛起大朵红晕鱼段和大钩都已经起完了,鱼也都已 从网上摘下,疲惫的船员们等不及走进船舱,连雨衣套鞋都不脱,在甲板上靠着 缆绳就要沉沉睡去吴文祥从操舵室走出,搓搓手扭头和船员们说:“大家上了一条船,这是缘 分,今天收获还可以,到明天……”说到这里,老吴突然停下话头,尴尬地笑了 笑,拿起烟猛抽了一口。
一朝一夕,相比一条江河的兴衰流转,显得短暂但对一个渔民来说,却足 以酿出浓厚的感情月底,七十三岁的陈老爹(村支书父亲),买下了一条同村渔民的小渔船, 渔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