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黄连素治糖尿病.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
  • 文档编号:41986733
  • 上传时间:2018-05-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1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黄连素治糖尿病,怎么解释黄连素治糖尿病,怎么解释 日期:2012-08-13 作者:姜澎 来源:文汇报黄连素治糖尿病,怎么解释黄连素治糖尿病,怎么解释 通常用来防治腹泻的苦寒类中药黄连素,近年被发现了一种意外的功 效:降低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教授的团队历时 4 年 研究,近日终于揭示了其中的机理:俗称黄连素的小檗碱,是肠道中 175 种“坏细菌”的“杀手”,而这 175 种“坏细菌”恰恰和糖尿病有关;同时,小 檗碱能促进另外 93 种“好细菌”迅速生长,有利于身体健康也就是说, 小檗碱通过作用于肠道菌群而防治着糖尿病 小檗碱治糖尿病,临床效果显著小檗碱治糖尿病,临床效果显著 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广安门医院的仝小林教授,在临床上大量使用黄 连素治疗糖尿病他认为糖尿病起源于“肠道内热”,因此尝试用黄连等大 剂量苦寒药,结果疗效显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教授 的课题组则通过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小檗碱对糖尿病确有好的疗效 但宁光教授在做完这一临床试验后非常困惑:在很多关于小檗碱作用 机理的体外研究中,小檗碱的使用浓度都是毫克级;但大量的药物代谢、 药物动力学研究表明,小檗碱在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很低——病人口服小 檗碱后,有效成分并不进入血液循环,基本都以原药形式形成粪便排出体 外,血药浓度只是微克级。

      按照西医药理学观点,一个药物如果不能进入血液循环则不能发挥作 用,因为药物作用于细胞,需要通过血液输送到细胞靶点故而,虽然越 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表明小檗碱对代谢性疾病有较好治疗效果,但对其作用 机理颇多争议 肠道菌群失调,是糖尿病的致病因素之一肠道菌群失调,是糖尿病的致病因素之一 小檗碱的有效成分并不进入血液却有确切疗效的“不合常理”,让一些 学者猜测:有些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结构失调有着密切关联,而 小檗碱因为能改善肠道菌群结构而产生疗效但这一观点此前没有实验验 证 赵立平教授介绍说,2004 年以来,越来越多证据显示,肠道菌群结 构失调可能会造成内毒素进入血液,诱发慢性炎症,从而破坏胰岛素受体、 损伤血管、干扰脂代谢过程,最终导致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赵立平团队以大鼠作为模型,用高脂饲 料诱导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紊乱,同时给其中一些灌服一定剂量的小 檗碱结果发现,虽然一样摄入高脂饮食,灌服小檗碱的大鼠的体重和健 康状况没有变化,而未灌服的那些体重迅速增加,血糖和血脂迅速升高, 2 个月后出现胰岛素抵抗症状,患了糖尿病 随后,赵教授的博士生张旭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实验动物的肠 道菌群结构,从 6000 种细菌中鉴定出在小檗碱作用下发生变化的 268 种, 发现其中 175 种细菌的数量因为灌服小檗碱而下降或消失,其中大部分 是有害菌;93 种细菌的数量上升,都是有益菌。

      研究团队还测定了血液 中的内毒素载荷量和各种炎症指标,结果表明:小檗碱能显著降低血液中 内毒素含量、明显减少炎症 肠道中数量上升的细菌中,有两类可以产生短链脂肪酸赵立平教授 解释:“近年有很多报道称,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丁酸可以跟肠道的 G 蛋 白偶联受体 41、43 结合,调节免疫、减少炎症因此,小檗碱可能对肠 道菌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减少免疫毒素,又增加抗炎因子,两者都能 抑制炎症——由于炎症是造成代谢损伤的重要免疫过程,抑制炎症就能避 免或改善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代谢性疾病是吃出来的代谢性疾病是吃出来的 今年 6 月出版的《科学》杂志介绍了赵立平教授和同事们正在进行 的这项研究赵教授说:“虽然我们发现了黄连素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但到目前为止,了解到的仍属表面现象;黄连素作用于肠道菌群后,菌群 的变化究竟如何影响身体中的胰岛素水平等,现在还在研究 据介绍,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很多,不少患者可能有基因缺陷,但是不 是基因缺陷造成了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导致糖尿病?或者是饮食不当导致菌 群失调而引发糖尿病?对此赵立平团队正在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 “其实大多数病是吃出来的赵立平教授说,一般来说疾病是先天因 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0%取决于先天基因,70%由后天生活习 惯包括饮食决定,而且后天因素肯定是疾病基因的“触发者”。

      新的证据表 明,大多数代谢性疾病都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赵立平课题组在研究代谢性疾病时已发现:“好基因+坏饮食”,发病 最厉害,其次是“坏基因+坏饮食”因为越是健康的人胃口越好,坏食品 可能吃得更多,于是肠道里的坏细菌也就生长得更快更多 本报首席记者 姜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