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座主要山脉的比较.doc
15页一、十五座主要山脉的比较: 山脉名称 走向 位置 地理界线 主要特点 天山 东西 新疆中部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南疆与北疆的界线 全长约 2500KM,我国境内长约 1500KM,宽250——300KM,海拔3000——5000M,最高峰汗腾格里峰,海拔6995M根据构造和地貌可分为北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三部分 阴山 东西 大部分在内蒙古中部 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长约 1200KM,海拔1500——2000M 属古老块状山,北坡向内蒙古高原微微倾斜,南坡以 1000多米的高差直河套平原 昆仑山 东西 西起帕米尔高原,经新藏间入青海中部,东至川西北 塔里木盆地与藏北高原、暖温带与高寒气候区、地势一、二级阶梯的界线 长约 2500KM,是我国最长的山脉,山势高耸,平均海拔 5000——6000M习惯以 86°E 为界分为东、西昆仑山,东昆仑山又以95°E 为界分为东、西两段 秦岭 东西 甘青边境至河南中部 我国自然、人文地理上的一条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为古老的褶皱断层山,西部海拔 4000——5000M,东部仅 1000——2000M,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M。
南岭 东西 湘、赣、粤、桂之间 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界线 也称五岭,是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花岗岩山体的总称,海拔 1000——2000M 因久经侵蚀山体破多隘口 大兴安 东北— 内蒙古东 东北平原与内蒙 又称西兴安岭,长岭 —西南 北部 古高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地势二、三级阶梯的界线 1200KM,宽 200——300KM,海拔 1100——1400M,为古老的褶皱断层山,西坡缓东坡陡 太行山 东北——西南 晋、冀边境 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 、地势二、三级阶梯的界线 长 400 多 KM,海拔1000M 以上,山体西缓东陡最高峰小五台山,海拔 2870M 巫山 东北——西南 渝、鄂边境 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二、三级阶梯的界线 北与大巴山脉相连,海拔1000——1500M,最高峰海拔 2740M,因长江水切穿山体而形成长江三峡 雪峰山 东北——西南 湖南西部 云贵高原与东南丘陵、地势二、三级阶梯的界线,沅江与资江的分水岭 长 300KM,山势北缓南陡,平均海拔 1000M,主峰苏宝顶,海拔 1934M 长白山 东北——西南 东北东部、松花江以南松花江与乌苏里江、鸭绿江的分水岭 是古老褶皱山经火山活动与河流切割而成,海拔多在 500——1000M,中段较高,主峰白头山,海拔2744M 武夷山 东北——西南 闽、赣边境 赣江与闽江分水岭 长 500KM,山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 1000M 左右,主峰黄冈山,海拔2158M 台湾山脉 东北——西南 台湾岛中、东部 台湾东部与西部河流的分水岭 由海岸山脉、中央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脉组成,为年轻褶皱山,主峰玉山,海拔 3997M,是我国东部最高峰 喜马拉雅山 近东西 我国与印度、尼泊东亚与南亚次大陆界线 长 2400KM,宽 200——350KM,平均海拔 6000M尔等国边境 以上,由几列大致平行的山脉组成,略呈向南凸出的弧形。
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8M,为世界最高峰 横断山脉 南北 川、滇西部与西藏东部 亚热带与高原气候区,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地势一、二级阶梯的界线 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山势由北向南渐低,海拔 2000——6000M,山高谷深,岭谷相间 祁连山脉 西北——东南 甘肃东南部、青海东北部 暖温带与高原气候区、河西走廊与青藏高原、地势一、二级阶梯的界线 由一系列平行断块山地和谷地组成长 1200KM,宽250——400KM山势西高东低,海拔 4000——5000M,最高疏勒南山团结峰,海拔 6350M 二、三大平原比较: 平原名称 范围 组成 主要 温度带 主要 干湿地区 主要河流 主要特点 东北平原 西、北、东面分别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所环绕,南临渤海 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中温带 湿润、半湿润地区 黑龙江、松花江及其支流、嫩江、乌苏里江、辽河 面积约 37KM2,海拔多在 200M以下,地势坦荡,黑土广布松辽分水岭横贯中部,海拔 200——500M 华北平原 北起燕山、南至淮河西界太行山脉,海河平原、黄淮平原 暖温带 半湿润地区 黄河、淮河、海河 面积约 30 万KM2,地势开阔完整,海拔多在50M 以下,地面平坦 东临渤海、黄海 长江中下游平原 西起巫山,东至海滨,北接黄淮平原,南邻东南丘陵 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平原、长江三角洲 亚热带 湿润地区 长江及其支流 面积约 30 万KM2,东西狭长,地势最低平,湖泊众多,水网密布,素有“水乡泽国”之称 三、四大高原的比较 高原名称 范围 组成 主要 温度带 主要干湿地区 主要特点 青藏 高 原 我国西南部,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 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达盆地和川藏高山峡谷区等 高原气候区 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 面积约 230 万KM2,海拔 4000——5000M,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
高原上有世界上最大高原湖泊区,边缘和内部分布着一系列雄伟的山脉,海拔多在 6000——7000M,高原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内蒙古高原 东起大兴安岭,西到甘、新边境和祁连山麓,南到长城,北至国界包括内蒙古大部、甘、宁、冀部分地区 中部:阴山山脉;南部: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呼伦贝尔、乌珠穆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等高原;西部:中温带 干旱、半干旱地区 面积约 100 万 KM2,海拔 1000M 左右,地表坦荡,很多地方是一望无际的原野 阿拉善高原 黄土高原 东起太行山麓,西到祁连山东端,南到秦岭,北至长城包括山西全部,陕、甘、宁部分地区 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 暖温带 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面积约 40 万KM2,海拔 800——2000M 黄土广布,平均厚度 50——80M,最厚处可达180——2000M 左右地表沟壑纵横,形成塬、梁、峁、坪等地形 云贵高原 东起雪峰山,西至哀牢山,南到国界,北邻四川盆地包括云南东部、贵州大部分 云南高原、贵州高原 亚热带 湿润地区 面积约 50 万KM2,海拔 1000——2000M,地势西高东低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典型高原峰岭众多,地面崎岖,山间多小型构造盆地(坝子) 四、四大盆地比较: 盆地名称 位 置 主要 温度带 主要干湿地区 主 要 特 点 塔里木盆地 新疆南部 暖温带 干旱地区 面积约 53 万 KM2,四周山地海拔4000——6000M,地形封闭,内部比较平坦,盆地中部海拔 800——1300M,西高东低,从边缘到中心依次为戈壁滩带、冲积洪积扇平原带、沙漠和盐湖带。
内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 准噶尔盆地 新疆北部 中温带 干旱地区 面积约 38 万 KM2,呈不等边三角形,是典型的内陆高原盆地,地势由东向西微斜,大部分地区海拔300——700M西北边缘山地多缺口,降水较塔里木盆地稍多从边缘到中心依次为戈壁砾石带、绿洲带、草原沙漠盐湖带中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多属固定、半固定沙丘 柴达木盆地 青海西北部 高原气候区 干旱地区 面积约为 20 万 KM2,底部平均海拔3000M 左右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内部大部分为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 四川盆地 川、渝境内 亚热带 湿润地区 面积约为 20 万 KM2,四周被山岭高原所环绕,盆地底部低山、丘陵起伏,海拔 400——800M,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紫色土广布,西部为成都平原 五、三大丘陵比较: 丘陵名称 范 围 主要温度带 主要干湿地区 主 要 特 点 辽东丘陵 辽东半岛 暖温带 湿润地区 东、南、西三面临海,北部与长白山脉毗邻海拔一般为 200——500M,少数山峰超过 1000M 山东丘陵 黄河以南、大运河以东的山东中东部 暖温带 湿润、半湿润地区 东部为崂山丘陵,突出与黄海、渤海间,海岸曲折,多港湾、岛屿。
西部为鲁中丘陵,有泰山、鲁山、等突出于平原之上,气势雄伟 东南丘陵 北起长江、南到南海,西起雪峰山,东到东海 亚热带 湿润地区 包括江南丘陵、浙闽丘陵和两广丘陵分布着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中、低山,山地间错落排列着大大小小的红色盆地 六、四大分区农业比较: 地区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主要农产品 北方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降水集中在 7-8月,雨热同期 热量有限,全年降水少,且季节变化大,水源有限黄土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冬小麦、棉花、花生、谷子 黑土地(东北平原):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甜菜 林海(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林业、人参、貂皮、鹿茸 温带果园(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苹果、葡萄、梨 南方地区 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降水丰富且分配较均匀,水源充足;冬季气温在0°C 以上,作物生长期长 夏季降水过多,易导致洪涝,伏旱天气又易造成干旱 粮棉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水稻、小麦、油菜、棉花 蚕丝产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 甘蔗产区(广东、广西、福建、台湾) 天然橡胶产区(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 热带、亚热带水果(南部沿海地区): 柑橘、香蕉、荔枝、菠萝、椰子。
热带、亚热带经济林木:茶、油茶、 油桐、漆树、毛竹、杉树、樟树 西北地区 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降水不足,干旱严重,水源有限重要畜牧业基地:肉、奶、毛皮及其制造品 灌溉农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绿洲农业(河西走廊、高山山麓):小麦、水稻、棉花(长绒棉) 、甜菜、瓜果(葡萄、哈密瓜等) 青藏地区 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热量不足高寒牧区: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煌水谷地):青棵、小麦、豌豆等 七、工业布局区位因素分析: 区位因素 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案例 发展变化 原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工业、水产品 加工等 原料产地对工业的影响逐渐减弱 市场 市场指向型工业 家具厂、印刷厂等 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不断加强 动力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的冶炼 动力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劳动力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 配等 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不断加强 技术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精密仪 表等 知识和技术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不断加强 经济因素 交通 方便、快捷、成本 低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 业 交通对工业有很大的吸引力,发达国家交通区位对工业影响减弱 空气污染 工厂应布局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盛行向垂直郊外 水泥厂、酿造厂 水源污染 污染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印染厂、造纸厂、 电镀厂 环境因素 固体废物污染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火电站、钢铁厂 污染日益加剧,社会越来越重视 国家政策 国防需要、改革开放、解决就业问题 个人偏好 海外华侨到家乡投资办厂 社会因素 工业惯性 工业区位不合理,但仍只能保留,原因是搬迁费用高、受到 政府的影响和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 八、我国的自然地理界线:1. 三大自然区的界线(1)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400MM 降水量线 (2)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3) 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线:3000M 等高线 2. 东部季风区内四个自然地区的界线 (1)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界线:日平均气温 10℃的积温 3200 等值线 (2)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