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七八年级4册知识点提纲.docx
47页2025年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七八年级4册知识点提纲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 认识生物1、 (1)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非生物是没有生命的物体2)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2、 生物的特征(1)生物生活需要营养绝大多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动物则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异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排泄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应激性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6)生物具有遗传变异现象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适应、影响生物 环境影响(1)生物适应和影响环境①生物对环境的 适应 :骆驼刺的根很长,海豹皮下脂肪厚,蛇的冬眠②生物对环境的 影响 :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 大树底下好乘凉、蚯蚓松土2)环境影响生物: ①春江水暖鸭先知②葵花朵朵向太阳2、生态因素包括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另一类是生物因素,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等。
3、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如 :一片草原 生产者-植物 生物部分 消费者-动物生态系统 分解者-细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4、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 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2)书写方法: ①食物链中只包括( 生产者和消费者), 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②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 高级消费者(3)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 食物网 4)规律总结: 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并逐渐减少 ②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递增 ③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的,食物网越复杂(即生物种类越多),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④生态平衡: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 ⑤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于太阳能5、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所以说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肺”和 “绿色水库”之称,其自动调节能力最强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大气圈的底部生物圈的范围 水圈的大部 (20Km左右) 岩石圈的表面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章 细胞是什么活动的基本单位1、(1)罗伯特.虎克发明了显微镜,并用它观察软木薄片2)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细胞学说”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4)4)(4)外界光线弱,用大光圈和凹面镜;外界光线强,用小光圈和平面镜5)光经过的路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2、显微镜的使用步骤(1)取镜和安放(2)对光(用低倍物镜对光,以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为宜)(3)观察① 放标本(要正对通光孔中心)②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此时眼睛要从侧面看物镜)③ 一只眼睛向目镜看,逆时针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看清物像为止再转动细准焦螺旋,看到更加清晰的物像。
4)收镜和清洁总结规律(1)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2) 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3)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少,所看到的视野就越暗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偏哪向哪移)(4)视野中污点的位置用排除法,污点可能在物镜、目镜、玻片上3、临时装片的制作--观察的材料要求薄而透明步骤:擦 滴 取 展 盖 染 吸注:①滴(植物细胞滴清水,动物细胞滴生理盐水)②展—防止细胞重叠③ 盖---防止产生气泡(一侧先接触水滴,再缓缓放下)④染----用稀碘液(细胞核的颜色会加深)4、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壁—保护和支持 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物质的进出(在显微镜下不易看清楚)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液泡---内含细胞液 叶绿体---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线粒体----能量转换器,把化学能释放出来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第二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1、细胞的分裂过程(1) 染色体复制加倍(2) 植物细胞:核-质-膜-壁动物细胞:核-质-膜注:形成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
3)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物质,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2、(1)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分化)---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上皮组织(保护和分泌)肌肉组织(运动)结缔组织(营养、连接)神经组织(产生、传导兴奋)(2)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分化)---组织----器官----植物体(植物体无系统)保护组织(保护)输导组织(运输)营养组织(营养)分生组织(分裂)机械组织(保护和支持)植物体的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3、单细胞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例:大肠杆菌(细菌)酵母菌(真菌)变形虫(动物)、草履虫(动物)衣藻(植物)草履虫的表膜(呼吸)纤毛(运动)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1、常见绿色植物各类群的比较绿色植物类群生活环境及生殖特征常见植物藻类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淡水孢子生殖无根、茎、叶的分化,无输导组织海带、紫菜苔藓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孢子生殖有茎、叶的分化,有假根,无输导组织可做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墙藓、葫芦藓蕨类野生的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湿环境中,水中孢子生殖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
贯众、满江红卷柏、桫椤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大多在陆地种子裸露,外面没有保护它的果皮,松、杉、柏、苏铁、银杏(卷柏是蕨类植物)被子植物大多在陆地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裹,玉米、菜豆2、(2)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由胚芽、胚根、胚轴、子叶组成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胚根---发育成根 胚轴—发育成连接根与茎的部位 玉米:子叶---转运营养 胚乳----储存营养菜豆:子叶---储存营养(3)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都有种皮和胚 不同点:玉米:子叶一片,有胚乳 菜豆:子叶两片,没有胚乳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1、种子萌发的条件(1)环境条件:①适宜的温度②一定的水分③充足的空气(2)自身条件:①胚是完整的②胚是活的③度过了休眠期注:种子萌发过程中最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2、根的生长由于伸长区和分生区芽 叶芽——枝条花芽——花2)植株的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植物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钾的无机盐①含氮无机盐:促进枝叶的生长 (缺氮叶发黄)②含磷无机盐:促进果实的生成(缺磷株矮小)③含钾无机盐:促进茎的生长(缺钾易倒伏)(缺硼花儿不实)3、花的结构(1) 花的主要结构是花蕊(雄蕊和雌蕊)(2)花药中有花粉,花粉中有精子;子房中有胚珠,胚珠中有卵细胞从花到果实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传粉:花粉从花药中散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3)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1、蒸腾作用: 根、茎、叶水------------水蒸气(气孔)(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气孔是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蒸腾作用的意义:(1)植物吸收的水大部分都用于蒸腾作用,因为形成蒸腾拉力,促进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运输2)在炎热的夏天,通过蒸腾作用能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叶片被灼伤蒸腾作用运用:移栽时,剪去部分枝叶,或傍晚移栽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叶脉中有导管----从下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 筛管-----从上向下运输有机物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1、光合作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1)总反应式:(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光能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叶绿体 (储存着能量)原料:二氧化碳、水 产物:有机物、氧气 条件:光能 场所:叶绿体(2)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①合理密植,间作套种② 延长光照时间③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2、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1)实验步骤①暗处理:把叶片中的有机物(淀粉)全部转运或耗尽②对照: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③光照2h④ 脱色: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目的:避免酒精燃烧,使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 ⑤ 漂洗:⑥ 染色:滴碘液染色(检测叶片中是否有淀粉)⑦ 清洗:(2)实验现象:叶片曝光部分遇碘 变蓝,遮光部分遇碘不变蓝。
3)实验结论:A. 光 是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 B.光合作用产生了 淀粉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1、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1)总反应式:(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原料:有机物、氧气 产物:二氧化碳、水 条件:活细胞 场所:线粒体(2)呼吸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①低温—抑制呼吸作用② 干燥—抑制呼吸作用③ 松土;排涝—促进呼吸作用2、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无光下能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动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3、温室效应和酸雨温室效应---二氧化碳 酸雨----PH小于5.6的雨水(二氧化硫)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 人的由来1、(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了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2)四种类人猿是: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可能是:黑猩猩 (3)化石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遗迹人类发现最古老的人类化石是露西少女 (4)在东非大裂谷地区,由于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到地面生活下到地面生活的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身体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的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则解放出来,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能够使用和制造工具,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5)人类起源发展的过程: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直立行走(露西)→前肢解放→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树枝、石块)→火的使用→大脑发达→产生语言→现代人类 (6)人猿分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