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2《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doc
3页12 《论语》十二章【导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结合本文的学习,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3.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步骤一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皓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便是孔子和《论语》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人和这本书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1.生难字词字音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而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这《论语》十二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交流点拨】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1)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教训)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2)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习)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3)品德修养: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心而为)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 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 ⑥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2.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交流点拨】“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2)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交流点拨】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不住诱惑或经不住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3.请你谈谈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交流点拨】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人的一生,学习、思考、道德完善都是没有止境的,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以达到与外界的融合1.课堂总结《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2.拓展延伸多读多背课文,课外自愿选读《论语》请根据文中的成语、格言写一篇读《论语》心得,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践、修身做人进行自我反省,然后把习作贴在教室里互相对照、监督板书设计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步骤三 重点精读,质疑问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