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张和清农村社会工作.doc

21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8485606
  • 上传时间:2017-11-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9.10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社会学研究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① ——以能力建设与资产建立为核心的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张和清 杨锡聪 古学斌 提要:本文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为背景,从我们在云南省一个名为绿寨的农村推动农村发展的经验中,试图超越宏观(“基变社会工作” )与微观(“临床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的两极化论争,总结出一种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practice model)此模式以能力建设与资产建立为核心,强调如何利用社会工作的介入手法与策略,发掘农村当地社区和民众所拥有的资产(assets)和能力(capacity),从而使得当地社区和民众成为农村发展的真正主体本文先介绍西方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然后澄清农村社会工作的两种理论视角,最后将用我们在2007 年开始推动的城乡合作的公平贸易项目作为例子,阐述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背后的理念、立场、和行动的实际操作关键词:优势视角能力建设 资产建立 农村社会工作 城乡合作 本文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为背景,从我们在云南省一个名为绿寨②的农村推动农村发展的经验中,试图超越宏观(“基变社会工作”) 与微观( “临床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的两极化论争③,总结出一种优① 此行动研究得以推动近7年,首先感谢绿寨村民、云南省师宗县政府各级领导以及昆明市五华区园西社区居委会、美丽家园业主委员会和美园物业管理公司的接纳、爱护、支持和参与,感谢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前任系主任麦萍施教授和现任系主任阮曾媛琪教授的大力支持,并感谢凯瑟克基金会和米索尔基金会提供的经费支持,也非常感谢云南大学农村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及参与这一项目的队员,包括向荣、朱浩、刘静、杨静、莫青华、洪蓓、张扬、刘庆伟、娄碧伟、刘芳等。

      该项研究的部分经费还得到以下部门的资助:的大学研究资助委员会(UGC)(研究计划编号:PolyU2099/02H),以及香港理工大学学系一般研究经费(研究计划编号:A-PA1S & A-PA5K)② 本文涉及到的人名和地民均为化名绿寨的基本情况在第二部分详细介绍③ 关于“宏观 ”与“微观”社会工作的论争,请参看阮曾媛琪, 2000 1 社会学研究 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practice model)此模式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强调如何利用社会工作的介入手法与策略,发掘农村当地社区和民众所拥有的资产(assets)和能力(capacity),从而使得当地社区和民众成为农村发展的真正主体本文所提出的理念、理论、立场观点、分析结论和方法策略等基本上是根据七年来我们对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专业化与本土化辩证关系反思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虽然我们的想法还未成熟,仍然希望能够做出一些总结并能够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同行的指正,更期待大家共同努力,探寻出符合中国实情的农村社会工作发展道路本文先介绍西方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然后澄清农村社会工作的两种理论视角,再以具体的行动案例阐述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

      ① 这里的西方主要是指欧美 ② 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文献非常有限,我们搜集到的主要包括:Scales, & Streeter,2003;Lohmann & Lohmann,2005;Ginsberg, 1976;Martinez-Brawley,1981; Collier, 2006 一、国外农村社会工作的讨论 (一)西方农村社会工作梳理西方①社会工作的研究文献,我们发现有关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所占的比例很低,而且亦存在着不少历史发展的真空阶段②究其原因如下: 第一,农村被认为是城市的延伸边远”、“ 郊区”(suburb)这些字眼便表明了这种关系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及农民面对的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作物产值低、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在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信念下受到重视,农业政策保存有补贴、资助制度;国家有基本的全民性退休、失业、医疗及教育等保障农民跟城市居民一样不用为基本生活担忧,不需要接受社会服务体系的特殊关注结果农村人口的基本需要反而常常被忽视了第二,社会工作的城市本质在西方,社会工作起源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产物在都市化的进程中,农民离开家庭和乡村社会的支持,在城市建立新生活,经常会面对贫困、医疗、教育等社2 社会学研究 会福利问题,也会产生自卑和自信心不足等认同困扰,因而需要社会的支持和照顾。

      社会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第三,二战之后,西方国家对农村工作的兴趣转移至第三世界的发展工作上欧美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蓬勃发展,自视其发展模式很成功并应该向第三世界国家推广故此,西方农村工作的文献,大多是关于如何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借助来自西方国家的捐助和贷款,加上科技援助,改善当地人的生活五六十年代欧美国家的发展研究中心在大学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为有志于到第三世界支持发展的年青人,以及从第三世界国家派来的留学生提供农村社区发展的课程训练正是上述各原因,造成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走上了“重视城市、轻视农村”的道路今天几乎在全世界,主流的专业社会工作已经变成城市社会工作的代名词因此,农村社会工作不仅研究文献较为缺乏,也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具体到美国,尽管相对于城市社会工作而言,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滞后,但乡村社会工作实践可以追溯到1908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任命的乡村生活委员会和同年召开的全国慈善与矫治会议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新政哲学推动了乡村社会工作实践的开展和扩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乡村社会工作的兴趣逐渐消退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向贫困宣战哲学以及莱昂·金斯伯格等人对社会工作的卓越领导,人们对乡村社会工作的兴趣开始恢复。

      许多人加入乡村社会工作运动,他们创设的组织和聚会被称为乡村工作小组和乡村社会工作年度研究会(法利等,2005)1976年美国第一本农村社会工作的教科书出现(Ginsberg,1976)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美国乡村社会的不断变迁,社会工作开始关注“乡村危机”一项乡村研究报告指出社会服务应该关注:(1)工作与经济问题;(2)成年人和年轻人的酗酒和毒品问题;(3)有益的休闲项目和设施的缺乏;(4)婚姻家庭问题;(4)个人压力、焦虑和抑郁一些乡村社会工作者还呼吁要关注乡村人口的贫困问题和城乡结合起来而形成的“ 乡镇” (rurban)问题(法利等,2005)美国乡村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1)乡村社会服务在过去的几年中,全国精神健康协会促进了乡村地区社区精神健康中心的发展这些中心以及公共福利机构给个人和家庭提供绝大部分服务其他如矫治、职业康复和教育等服务,也可以由在乡村地区建立的一 3 社会学研究 个人或者两个人的小型机构提供2)乡村社会工作远程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为了满足社会服务机构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犹他大学社会工作研究生院采取远程教育的方法(教育网等)面向乡村开设社会工作硕士课程(法利等,2005)。

      这些行动推动了乡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美国的乡村社会工作者是通才,他们必须具备开展个人、家庭、群体以及整个社区工作的能力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包括:(1)直接服务角色——做个人、夫妻、家庭和群体工作(为酗酒、家庭暴力、药物滥用、抑郁等人提供24小时危机热线等);(2)资源专家——乡村社会工作者必须清楚政府或社区具有哪些资源,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等;(3)社会服务行政管理者和社区组织者——乡村社会工作者常常扮演协调社区所有服务的角色;(4)乡村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同社区的权力结构建立起联系的能力法利等,2005) 由此可见,西方农村社会工作具有服务为本、教育为本和组织为本三个明显的特点二)缺乏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所谓缺乏视角(lack perspective),是指看问题总是关注不足和缺陷在这种视角指导下的农村社会工作者总是关注农村社区缺乏和不足的地方,例如,农村人口素质低下(教育落后等)、自然资源匮乏(耕地不足等)、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农业技术落后(传统耕作等)等等从缺乏视角发展出来反贫困策略就是如何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解决他们的不足无论是服务取向,教育取向,抑或是组织取向的农村社会工作,如果以缺乏视角坚持地区发展模式介入农村社区,基本的做法都是透过外来者的直接资助,推动现代化教育、大搞基础建设、引进农业科技和推动农民组织等,帮助农村实现现代化。

      在中国,早期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民国时期晏阳初的乡村建设运动1923年晏阳初在北平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后来为了集中使用人力和财力,他把一切工作都集中到定县实验区平教会认为,中国当时的重要问题不是别的,是民族衰老、民族堕落、民族涣散,根本是“ 人” 的问题这个人的问题,农村要占4亿人的80% ,因此要特别注意农村晏阳初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的理论依据是他及平教会提出的“愚穷弱私论”在平民教育中,发现了中国的“ 基本缺点” ,就是 “愚、穷、弱、私”四种针对中国社会这四种大病,提出了四大教育: 4 社会学研究 以“文艺教育”培养知识力,以救农民之“ 愚”;以“生计教育”培养生产力,以救农民之“穷”;以“卫生教育 ”培植强健力,以救农民之“弱”;以“ 公民教育”培植团结力,以救农民之“私”其中“生计教育 ”的重点是兴办农场果园,引进和推广粮、棉、禽畜良种,成立消费合作社,改良猪种、鸡种、棉花等方面(郑大华,2000)很明显,晏阳初对农民“愚、穷、弱、私”的假设是基于西方现代文明标准因为平教会确信现代经济发展是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郑大华,2000)按照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衡量,传统的中国农民自然是“贫穷”的,因此,解决农民生计问题的策略就是引进现代高科技农业,改良品种,提高生产力(提高知识力、强健力和团结力都是为了提高生产力)。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晏阳初乡村建设运动的基本理念和立场是中国农民“愚穷弱私论”,这是典型“问题为本” 的缺乏视角晏阳初等看待贫困的视角和扶贫策略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运动一直持续至今笔者在云南探访过的某些国际NGO农村发展项目和我们在绿寨的行动研究都有意无意地重复着缺乏视角下的扶贫模式国际NGO围绕“ 以权为本” 的发展理念,以改善社区生计,实现社区的民主管理和可持续发展NGO的做法是帮助村民修通公路,使外面的汽车可以直接开进村里;建立妇女活动中心,对妇女进行妇幼卫生知识、社区基金管理、果木栽培、市场销售等方面的培训,还组织妇女代表外出考察,让没机会出门的妇女开阔眼界;建立社区发展小额贷款项目;改变种植结构和方式,提早种植节令,提高科技含量,期望农民增产增收等等很显然,这些计划都是缺乏视角下的扶贫项目同样,我们刚进入绿寨时,看到村里水、电、路不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许多家庭缺粮和负债时,第一反应就是“这里太贫穷了!”“ 这怎么行呢,一定要改变他们贫穷落后的面貌!” 于是,我们运用各种评估工具(例如社区行、参与式快速评估等)测量贫困的原因、程度等,然后对症下药地开展扶贫工作这种问题为本的思维模式和行动策略是理所当然地将“ 贫困” 视为农村和农民的本质问题,工作者要么将农村“贫困”的原因归结为发展条件滞后,要么将农民的“贫困”说成是他们“ 懒惰” 、“ 不思进取”、“愚昧无知”所致,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和智力扶贫等自上而下的帮扶模式便成为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对策。

      5 社会学研究 但无论是政府的扶贫开发,还是NGO的地区发展,抑或是我们早期在村里的“小打小闹”(贷款支持沼气项目、帮忙铺路同水、修建学校、支持妇女养猪、帮助妇女出售手工艺品等),从扶贫的可持续性而言,基本上都无法善始善终,许多扶贫项目的结果是“越扶越穷”仔细审视问题为本的扶贫模式,我们发现之所以出现“越扶越穷”的窘况,是因为当持守缺乏视角看待农民的问题和需要时,当采取“输血式”的扶贫策略自上而下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时,作为主体的农民被客体化了,他们的主体性、优势、能力和资产等被忽视了后来,一个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