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17页最新题】现代文阅读n (文本一、文本二)专项训练(一)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套不住的手赵树理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 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 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 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 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 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 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 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 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 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 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 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 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 子夹住那样疼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 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 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 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 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 的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 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 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 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 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 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 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 ”向手上试着套了 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 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 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 ”儿媳 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 ”老人说:“戴上它搬石 头不利落! ”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一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 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 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 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 住腰满 红媳妇说:“这回 可带上您 的手套 吧! ”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 桑权,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 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 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 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 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 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 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 “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 ”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 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 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 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
幸而 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 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 不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 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 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 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 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 “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 大用处! ”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 他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 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文本二: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 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一《套不 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 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
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 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 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 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 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 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 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 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 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摘编自老舍《读V套不住的手〉》,有删改)6.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小说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老农民手的真切描绘,刻画出一位农业生 产技术、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B. 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如“真像用树枝 做成的小耙 子”,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高度统一C. 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 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D. 小说通过对像陈秉正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 的优秀品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赵树理在创作上特别注重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语言生动 活泼又通俗易懂,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体现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B. 老舍认为,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 写,以小见大,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C. 《套不住的手》构思巧妙,老舍赞其以“手套”串联情节,故事有 起有落,让人意识到:这是一双普通农民的手,也是一双不平凡的手D. 标题“套不住的手”,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 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8. 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9. 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材料一,分 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6分)(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注朱光潜在当代画家中,我认识丰子恺先生最早,也最清楚说起来已是二十年 前的事了那时候他和我都在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他在湖边盖了一座 极简单而亦极整洁的平屋同事夏丐尊、朱佩弦、刘薰宇诸人和我都和子恺 是吃酒谈天的朋友,常在一块聚会。
酒后见真情,诸人各有胜概,我最喜欢 子恺那一副面红耳热、雍容恬静、一团和气的风度后来我们都离开白马湖, 在上海同办立达学园大家挤住在一条僻窄而又不大干净的小巷里学校初 办,我们奔走筹备,都显得很忙碌,子恺仍是那副雍容恬静的样子,而事情 却不比旁人做得少虽然由山林搬到城市,生活比较紧张而窘迫,我们还保 持着嚼豆腐干花生米吃酒的习惯酒后有时子恺高兴起来了,就拈一张纸作 几笔漫画,画后自己木刻,画和刻都在片时中完成,我们传看,心中各自欢 喜,也不多加评语,在文艺中领取乐趣当时的朋友中浙江人居多,那一批浙江朋友们都有一股清气,即日常生 活也别有一般趣味,却不像普通文人风雅相高子恺于“清”字之外又加一 个“和”字他的儿女环坐一室,时有憨态,他见着居然微笑;他自己画成 一幅画,刻成一块木刻,拿着看看,欣然微笑;在人生世相中他偶然遇见一 件有趣的事,他也还是欣然微笑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 气,亦无矜持气黄山谷尝称周茂叔“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我的朋友中 只有子恺庶几有这种气象当时一般朋友中有一个不常现身而人人都感到他的影响的——弘一法师 他是子恺的先生在许多地方,子恺都得益于这位老师他的音乐图画文学 书法的趣味,他的品格风采都颇近于弘一。
在我初认识他时,他就已随弘一 信持佛法不过他始终没有出家,他不忍离开他的家庭他通常吃素,不过 做客时怕给人家添麻烦,也随人吃肉边菜他的言动举止都自然圆融,毫无 拘束勉强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能了解佛家精神的人他的性情向来深挚, 待人无论尊卑大小,一律蔼然可亲,也偶露侠义风味弘一法师近来圆寂, 他不远千里,亲自到嘉定来,请马蠲叟先生替他老师作传我对于子恺的人品说这么多的话,因为要了解他的画品,必先了解他的 人品一个人须先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子恺从顶至踵是一 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都是艺术的他的作品有一点与时下一 般画家不同的,就是他有至性深情的流露子恺本来习过西画,在中国他最 早作木刻,这两点对于他的作风都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些只是浮面的形象, 他的基本精神还是中国的,或者说,东方的我知道他尝玩味前人诗词,但 是我不尝看见他临摹中国旧画他的底本大半是实际人生一片段,他看得准, 察觉其中情趣,立时铺纸挥毫,一挥而就他的题材变化极多,可是每一幅 都有一点令人永久不忘的东西我二十年前看过他的一些画稿——例如《指 冷玉笙寒》《月上柳梢头》,到于今脑里还有很清晰的印象他的画里有诗 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使你置身市尘, 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
他的人物装饰都是现代的,没有模拟古画 仅得其形似的呆板气,可是他的境界与粗劣的现实始终维持着适当的距离 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他的画 就像他的人书画在中国本有同源之说子恺在书法上曾经下过很久的功夫时下一 般画家的毛病就在墨不入纸,画挂起来看时,好像是飘浮在纸上,没有生根; 他们自以为超逸空灵,其实是画家所谓“败笔”,像患虚症的人的浮脉,是 生命力微弱的征候子恺的画却没有这种毛病他用笔尽管疾如飘风,而笔 笔稳重沉着,像箭头钉入坚石似的在这方面,我想他得力于他的性格,他 的木刻训练和他在书法上所下的功夫文本二: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能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乎 蛮有诗意,但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 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衍变成诗的而 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 害怕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 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但好作品少的一个原因试想想,你有 多少诗意要发,有多少情要感慨?其实许多作者并不是专门写散文的,他们 在做别的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