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马工程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课件7.pptx

51页
  • 卖家[上传人]:AZ****01
  • 文档编号:327482093
  • 上传时间:2022-07-26
  • 文档格式:PPTX
  • 文档大小:21.14MB
  • / 5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章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起源 目录第一节 古代报纸 一、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二、古代报纸的特点第二节 清议 一、从乡校到书院的论政风气 二、从进谏到结社的报国情怀第三节 在华外报 一、在华外报的产生与发展 二、在华外报的两面性 第一节 古代报纸一、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一、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一)官报的产生与发展(一)官报的产生与发展1.古代官方信息传递方式古代官方信息传递方式夏:设立“车正”,专管车旅交通周:“遽”或“邮”,并使用烽火传播战争信息秦:石刻、碑刻汉:“诏书”“露布”第一节 古代报纸2.唐朝的官方新闻传播活动唐朝的官方新闻传播活动我国古代官报始于唐唐代两种不同性质的官报:即中央朝廷编发的公报性质的官报和藩镇驻京机构编发的情报性质的官报1)中央朝廷编发的公报性质的官报,称“报状”“报”等;这些公报所载内容为皇帝言行和朝廷政事,由中央政府颁布后“条布于外”,即政事堂公布于外的关于政府活动情况的文告或公告第一节 古代报纸唐代文人孙樵在其所著经纬集卷三读开元杂报中所描述的“系日条事,不立首末”,以朝廷政事动态为主要内容的“数十幅书”,及后来长安“日见条报朝廷事者”,就是中央朝廷编发的公报。

      开元杂报仿制图 第一节 古代报纸开元杂报开元杂报 经纬集经纬集读开元杂报读开元杂报孙樵,字可之,又字隐之,关东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唐宪宗到僖宗这一段时期外观:数十幅书,即几十张未加装订的单页书面材料;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内容:五例,“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十刻罢争议:是否为古代报纸的;是否印刷 伪造的赝品 第一节 古代报纸(2)藩镇驻京机构编发的情报性质的官报,称“邸吏状”“邸报”“进奏院状”进奏院状”主要由进奏官自行采集,内容绝大多数属于朝廷政事活动和邸吏们在京城的所见所闻,或是执行节度使交办任务后的情况汇报因而只对藩镇长官抄送,并且带有相当的机密性,具有情报性质大不列颠图书馆所藏的唐归义军进奏院状就属于这种性质第一节 古代报纸现存的两份敦煌现存的两份敦煌“进奏院状进奏院状”伦敦不列颠图书馆,编号S1156,1982年,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归义军节度使进奏官张义则,发回张淮深的进奏院状报残60行,长97公分、宽285公分 巴黎国立图书馆,编号为P3547,1986年,归义军进奏官复姓南公,张淮深的进奏院状。

      公元878年,首尾完整,原件共47行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现在叫新闻信第一节 古代报纸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敦煌进奏院状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敦煌进奏院状 进奏院状上当道三般专使所论旌节次第逐件具录如左:右自光启三年二月十七日专使衙宋闰盈、高再盛、张文彻等三般同到兴元驾前十八日使进奏十九日对廿日参见四宰相、两军容及长官,兼送状启信物其日面见军容、长官、宰相之时,张文彻、高再盛、史文信、宋闰盈、李伯盈同行,定宋闰盈出班,对叩击,具说本使一门拓边效顺,训袭义兵,朝朝战敌,为国输忠,请准旧例建节,廿余年朝廷不以指伪,今因遣闰盈等三般六十余人论节来者第一节 古代报纸敦煌“进奏院状”第一节 古代报纸巴黎国立图书馆敦煌进奏院状巴黎国立图书馆敦煌进奏院状上都进奏院状上当道贺正专使押衙阴信均等,押进奏表函一封,玉一团,羚羊角一角,犛牛尾一角,十二月二十七日晚到院二十九日进奉讫谨具专使上下共廿九人,到院安下,及于灵州勒住人数,分析如后:一十三人到院安下,押衙阴信均、张怀普、张怀德,衙前兵马使曹先进、罗神政、刘再升、邓加兴、阴公遂、阴宁君、翟善住,十将康文胜,长行王养养、安再晟一十六人灵州勒住,衙前兵马使杨再晟,十将段英贤、邓海君、索赞忠、康叔达,长行十一人。

      一,上四相公书启各一封、信二角王相公、卢相不受右谨具如前其敕书牒并寄信匹段,并专使押衙阴信均等押领四月十一日离院讫到日伏乞准此申上交纳,谨录状上牒件状如前,谨牒年月日谨状第一节 古代报纸发现地点:敦煌莫高窟 第一节 古代报纸3.宋代的官方新闻传播活动宋代的官方新闻传播活动宋代出现了最初的官报邸报;又叫“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朝报”宋朝从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开始开始对进奏院进行了治理整顿,设立都进奏院都进奏院,对各地进奏院的业务活动实行统一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发报:发报:诸路各州进奏院官 审定:审定:枢密院-中书门下两省检正、检详-门下给事中内容:内容:皇帝的命令、起居活动;官吏任免;臣僚奏章;军情战报;刑罚等“官方记者官方记者”:信息来源特点:特点:统一中央官报、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定期,连续发行、读者广泛、信息大发行:发行:驿递分步递、马递、急脚递、水运递、摆铺公开印刷、复制可以贩卖 第一节 古代报纸4.元明的官方新闻传播活动元明的官方新闻传播活动元代:尚未见到有关官报的记载明朝:恢复出版朝廷官报明代朝廷官报一般都称为“邸报”,有时也称“邸钞”,由通政司负责发抄。

      与宋代由朝廷直接向全国各级官吏传播不同,明代邸报改由各巡抚及总兵的提塘官抄送元代印刷品 第一节 古代报纸万历邸钞 明万历年间的邸报抄件,起始于万历元年,止于万历45年,中间有缺损,共32册,多人抄录,并未署名抄录中作过整理,有选择、删节,也有增加和综合,因此,抄本并不是当时邸报的原文,而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万历邸钞 第一节 古代报纸天变邸抄 专门报道明熹宗六年5月初六(1626年5月30日)北京“天变”情况的邸报所谓“天变”就是发生在北京内城的特大灾异事件天变邸抄对这次灾异的报道,具体详实,涉及面广,采访了不少目击者和当事人,在写法上非常类似现代新闻的“倒金字塔”可能出自民间报房,临时发刊天变邸抄 第一节 古代报纸5.清代的官方新闻传播活动清代的官方新闻传播活动清前期仿明制,由通政使司主持邸钞工作雍正后改隶军机处,由军机处把应发抄的谕旨奏章发交内阁到内阁后,一方面传知各衙门抄录执行,一方面交由六科发抄,各省在京提塘官到六科抄录,传报四方清代的朝廷官报一般也称邸报,有的称“阁钞”内容主要是宫门钞、上谕、臣僚章奏第一节 古代报纸清代邸报 第一节 古代报纸清代邸报内页 (二)民报的出现与发展(二)民报的出现与发展1.非法民报“小报”小报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隐现于明清,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民间报纸。

      它没有报头和固定名称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小报原件,只能根据现存典籍中关于小报的描述勾勒其轮廓:(1)“小报”有一支分布在上自中央朝廷,下至地方衙门的采写、编排队伍,他们将所探新闻售予坊间书肆主人,使报纸进入印卖流程,略具专业分工之特征2)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可读性较强3)小报传播迅速,时效性较强,比朝廷官报更具备新闻纸的特质4)小报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其中主要有读者了解政局变化的需要,也有发行者牟利的需要,并催生了“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的行业人群第一节 古代报纸 第一节 古代报纸2.合法民报京报京报是一种以刊载朝廷官文书为主要内容,可以公开出版发行的合法民营报纸,可能是因为它起初在京城刊行而得名京报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并在清代得以延续和发展,乾隆之后进入鼎盛时期,并出现了各种地方版京报具有如下特征:(1)内容是官报的翻版;(2)形式比较完;(3)自主经营京报 第一节 古代报纸一、古代报纸的特点一、古代报纸的特点(一)在政治需要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一)在政治需要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官报:宣达皇权,统一思想,协调行动,维护中央集权统治,这种政治需要是中国封建统治者创办和发行官报的根本目的,也是朝廷官报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力。

      非法民报:“小报”出现于宋代,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有宋一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新旧党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政治势力活跃,都需要一定的舆论配合;社会各层人物都需要了解形势的发展变化合法民报: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部分官报稿件,公开出售京报便应运而生第一节 古代报纸(二)在朝廷严格控制下刊行与延存(二)在朝廷严格控制下刊行与延存1.严格控制发报内容北宋:定本制度中国明文规定的最早的新闻审查制度,充分显示了政治原则凌驾于信息传播之上的专制特征;为防止进奏官违规发布信息,制定了“进奏官五人联保法”南宋:“每日判报”制度2.严格传报纪律尤其是清代对负责抄录传递邸钞的提塘官管理十分严格,提塘官抄报应到“公报房”集体抄录,以杜绝私抄讹传,抄报后,应将原件交“兵部存案”,以避免泄露遗失第一节 古代报纸(三)形成官报强大民报弱小的发展态势(三)形成官报强大民报弱小的发展态势中国古代三种类型的报纸:朝廷官报、非法民报和合法民报,朝廷官报明显占主流地位从时间上来看:除元代尚未见到有关官报记载外,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到清末,朝廷官报始终存在,无名无分的“小报”在北宋之后只是时隐时现;从生存环境上看:官报在体制内生存,得到扶持,强势发展;小报处于非法地位,备受打压,岌岌可危。

      第一节 古代报纸(四)以宣达皇权、出纳王命为官报功能(四)以宣达皇权、出纳王命为官报功能朝廷对官报一方面扶持发展,使之“衣食无忧”;一方面控制使用,使之不能“越雷池半步”这两种作用力的结果,使占绝对优势的朝廷官报不仅形式呆板,而且功能单一、僵化,千百年来,有序地编报、抄报,机械地宣达皇权、“出纳王命”,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完善报刊”的“范本”第二节 清议清议清议清议,也称“时论”或“时议”,意指公正的议论政治、品评人物的言论,是中国历史上的舆论约束机制清议在儒生群集的场所(如乡校、朝堂、书院、讲会、党社等)生成,凭借邸(朝)报、奏疏、书信、诗文、著作等媒介广为传播,与官员选举、推荐制度相结合,成为儒生们干预朝政、批评政治的重要机制,对于清明政治风气和改良社会风俗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节 清议一、从乡校到书院的论政风气一、从乡校到书院的论政风气乡校乡校“乡校”是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周代:地方(诸侯)所办之教育机构,统称为“序”,州有州序,乡有乡序,乡序亦称“乡校”,即当时的贵族学校,承担培养后备人才的任务;汉代:朝廷设立中央官学,称为太学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创太学设置博士弟子开始,以后历代递增,规模宏大;隋代:设国子监;东汉末期:宦官、外戚交替专权,恃势骄横,败坏朝政。

      面对腐败政治,太学生们挺身而出,与朝中正直官员联成一气,互相标榜,激浊扬清,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第二节 清议书院书院书院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办学形式,起始于唐,兴盛于宋,出现了应天、岳麓、白鹿洞、嵩阳四大书院元朝:书院制度更加兴旺明朝初年,书院转衰明朝末年:为了改变作为科举附庸的官学所造成的“士风日陋”弊端,一些士大夫恢复沉寂了的书院传统,纷纷创办书院,恢复自由讲学精神,这使书院不但成为学术基地,也成为清议中心和舆论重镇第二节 清议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书院 第二节 清议二、从进谏到结社的报国情怀二、从进谏到结社的报国情怀谏官,也称“谏臣”“言官”,是劝谏君主过失的官员,其职责是“谏朝政之得失”,规劝君主践行仁政,维持王朝秩序的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文死谏,武死战”,谏臣本着儒家的仁政理想,恪尽职守,直言劝正,谏朝政得失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迩者,严嵩罢相,世蕃极刑,差快人意一时称清时焉然严嵩罢相之后,犹之严嵩未相之先而已,非大清明世界也不及汉文帝远甚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内外臣工之所知也明)海瑞治安疏 第二节 清议海瑞(左)治安疏(右)第二节 清议结社结社中国古代文人在以个体形式建言献策的同时,也结社成团。

      文人结社主要属于文化型或学术型结社,以诗酒唱酬、切磋学问为主但在时局动荡、朝政日非之际,文化型结社就会向政治型结社转型,由“党社相分”向“党社融合”转型,形成激烈党争其中虽不排除政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