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oc
16页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 背景本课题属于浙江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幼儿情绪情感能力培养》的子课题之一总课题在对幼儿情绪情感表达能力现状研究中我们发现:需要得不到满足是引起幼儿消极情绪(生气)除同伴争执之外的另一个主因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往往会因为想发言没立即被老师请到、做值日生没能如愿、玩玩具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继续玩等原因,而产生难过、生气等消极情绪我们还对需要得不到满足情景下幼儿的调控能力进行了调查,(见图一)结果显示:幼儿的调节行为人次最多的是指向自我(47.37%),其次是想办法(24.81%),第三是指向他人(11.65%)指向自我和指向他人反应总和为59.03%,(所谓的指向自我和指向他人指的是在某种情绪下做出的伤害自我(他人)和压抑自我、毁物的倾向和行为如:咬手指头、打自己、打人、毁坏玩具等伤害破坏行为)这就说明,大多数的幼儿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无法恰当宣泄自我情绪,而是把不良情绪压抑到自身或是发泄给同伴和物品,缺乏相应的策略和自我调节能力而这一现象不利于幼儿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幼儿未来健全人格的塑造图1:幼儿在需要未满足时的调节行为幼儿为什么会在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出现以上的情绪表现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幼儿缺乏自我调节的延迟满足能力。
什么是延迟满足?延迟满足是自我控制的重要成分,是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③幼儿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弱,而延迟满足在幼儿自控结构中处于高层次地位,因此,当幼儿需要未满足时,更无法进行自我调节延迟满足能力但幼儿期正是自我控制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表明,自我调节的延迟满足明显的个体差异,在儿童4岁时出现,并可预知他们儿童期、青春期、大学时期的认知和社交能力②2)幼儿缺乏等待和延迟满足的意识目前,由于都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父母特别是老一辈对孩子宠爱有加,对孩子的需要往往是有求必应、有求速应,很少要求孩子尝试等待或延迟他们的满足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们也发现,不会克制心中的欲望已经成为城市幼儿的通病,即时满足已形成了一种习惯和定势他们不会等待,没有耐心,非常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见到喜欢的玩具就抓住不放,想要吃麦当劳就非马上去不可,否则就哭闹不休,大发脾气另外,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父母最担心的就是“任性”①,“澳大利亚幼儿延迟满足能力高于我国幼儿,不仅延迟等待的时间较长,而且延迟满足策略也比我国的儿童多①因此,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增强幼儿的等待意识,培养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意义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契尔曾对斯坦福大学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过著名的“糖果试验”——延迟满足试验那些4岁的孩子们面临着两种选择:一个大哥哥要去办点事,如果等到他回来,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如果你不愿等,只能拿一块,但立刻可以拿到十几年后,研究者发现:在社会适应、自信心、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方面;在面对挫折、积极迎接挑战、不轻言放弃等心理品质方面,那些曾耐心等待的儿童中学毕业后,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儿童③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幼儿期的自我延迟满足可以预测青春期和成年期的各种认知和社会适应功能,并且这种自我延迟满足能力也可以迁移到成年早期,减轻成年期人际交往中由于被拒绝而产生的高焦虑和消极反应延迟满足是建构人类许多复杂行为的基础,是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人际关系、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是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以日臻完善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也是社会文明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社会美德因此, 培养孩子延迟满足能力,对幼儿未来健全人格的成长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③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在幼儿园和家庭生活中,幼儿会经常面对需要不能及时满足或者不能满足的情况。
在幼儿园,如教学活动因为教学的特点,难以做到全员互动,往往只能请一部分幼儿来回答某一问题;游戏活动因为游戏规则的存在,也不可能人人参与,也只能是个别幼儿扮演主要角色……总会有幼儿想立即发言、立即做游戏的愿望不能得到满足,这时如果难以抑制自己即时满自我足的冲动,缺乏耐心和意志力,则会出现挫败感,产生消极情绪;反之,如果学会忍耐自己的“欲望”,学会轮流和等待,学会延迟满足,则幼儿不仅会获得更大、更长远的利益,而且还能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培养孩子延迟满足能力,控制自我的能力,是立足于幼儿长远发展的基点上的我园将培养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作为研究子课题,探究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现状,在大、中、小三个实验班分别开展有关延迟满足的各种主题活动,旨在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培养提高幼儿延迟满足的能力,进而减少消极情绪,促进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二、延迟满足的理论综述与认识: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这一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弗洛伊德,他对延迟满足富有创新性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外加延迟满足(extermal imposed delay,EID)的情景上,即认为当直接满足实现发现障碍或推迟时,儿童通过对实际暂不存在的,需要延迟满足的对象产生“幻觉意象”,来达到消除紧张和由延迟满足所带来的烦恼,并最终度过延迟期限而得到满足。
斯金纳在小说《华尔登第二》中也曾阐述过延迟满足的现象但延迟满足作为一个研究范式的确立,当属社会心理学家米契尔(walter Mischel)的研究贡献,并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奠定了“自我延迟满足”的基本范式,同时也引发了其他研究者对此领域进一步的多样化研究和跨文化的验证米契尔认为,自我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专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④近30年来,实验室延迟满足研究引起了个性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在个性特征、理论探讨、心理机制及测量研究手段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探讨和实证研究国内心理学研究者近年也开始关注这一特别的心理现象但国内延迟满足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对延迟满足的概念界定、结构分析、理论探讨、研究手段及其心理机制和相关个性特征等方面还缺乏足够的本土化研究实践,并且较多的集中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延迟满足教育的阐述,较少有针对教育机构的延迟满足的能力培养的实践层面的研究⑤因此,我们尝试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进行实践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了幼儿延迟满足状况,试图通过幼儿园正规教育和日常行为指导,提高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寻找到适合、有效的延迟满足教育途径,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方法1、 框架了解幼儿延迟满足的现状,建立相应的干预措施,将正规的教育形式与日常行为指导相结合,促进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研究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现状现状研究正规教育(专门的小班、中班、大班延迟满足主题活动)日常行为指导干预研究针对幼儿延迟满足干预研究进行效果检验发展研究2、方法:1) 教育行动研究法教育行动研究是教育领域适合于实际工作者开展的应用研究,它强调以工作在学校第一线的基层教师为研究的主体,针对教师自己在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校外专业教育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和方案,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估教育行动研究在设计上比较松散,在研究过程中随时可以修正,研究取样为教师直接的工作对象—学生它重视实际效果,强调实际意义在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的专家指导下,我们将教育实践与相关理论紧密结合,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以改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发展,改进教师的教育实践这种研究方法特别适合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2) 观察法观察是了解儿童的窗口,也是良好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研究对象全面而周密的观察,可以获得对教育现象的大量、真实和客观的了解,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教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探索新的教育规律。
同时,观察也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了解与研究学生、小组、班级或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现状和及时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制定正确的教育措施和方法的重要前提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多采用日常生活自然情景与典型情景下的观察除了不施加任何人工影响的自然环境中观察之外,我们还采用“单向透视屏”,观察者在屏外能清晰地观察屏内的全部活动,而被观察者却看不见观察者从而收集的材料真实、可信同时借助摄影机对观察者的行为、语言进行记录,记录的材料采用MicrosoftExce12000对数据统计后制图,采用spss10.0对数据进行分析3)个案法个案研究的基础是探讨、论述与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况有关的各个方面个案研究方法把个人、社会机构或社会团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对个案(构成整体的人、物、团体或机构等)的深入调查研究,特别是关于最初状况或症状的调查研究;收集有说明性的数据;对因果因素的调查分析与鉴定,为补救或发展的处理作好准备我们的个案研究主要是对幼儿发展过程的记述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延迟满足状况进行观察记录并分析研究,利用每周的科研活动,开展焦点小组讨论活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研究和实践水平 四、课题实施的目标、过程和手段1、目标根据幼儿不同阶段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1) 小班:帮助幼儿正确认识必要的等待情景,学习积极的等待,培养幼儿的等待能力和耐性,初步学习适当的克制自我。
2) 中班:自觉地遵守规则,能利用规则来帮助自己有效的延迟满足,学习一些自我鼓励、自我提醒的延迟满足策略3) 大班:学习、掌握各种延迟满足策略,能运用到自己实际生活中,真正提高延迟满足能力2、过程小班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培养1)小班幼儿特点小班幼儿刚从家庭走进幼儿园,因为多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比较富裕,家庭中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孩子们很容易的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从来没有想过要等待、忍耐、控制自己的欲望,而如今上了幼儿园,成为了群体中的一员,幼儿园许多地方需要我们的孩子们进行等待,延迟自己的满足需要,如荡秋千要排队等待、玩游戏要轮流等待、发言要举手等待等等,孩子们时常面临不能及时满足自己需要的状况小班幼儿年龄小,处于自我中心时期,行为自制力差,情绪易冲动性特征比较明显,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非常简单,有了需要就一定要满足,缺乏耐心和忍受挫折的能力,仍习惯于把自己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所以,很多幼儿因此产生消极情绪,生气、哭闹、耍赖、有的幼儿甚至错误认为是因为老师不喜欢自己2) 培养过程了解等待的必要性我们选取幼儿日常生活中需要等待的几个场景,通过课件(如小朋友轮流滑滑梯、小朋友举手等待老师邀请他做游戏、小朋友排队领取运动器械)展现在幼儿面前,并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排队?如果不排队会怎么样?亮亮是怎样的表现?聪聪是怎样的表现?最后,他们怎样了?你喜欢谁?为什么?通过观看、思考、比较,帮助幼儿认识到:等待是一种美德,它是为了使大家能更好、更安全、更愉快的生活、学习、游戏。
我们还请幼儿结合自身,说一说,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等待的情景、自己是怎样做的?帮助幼儿重新审视自己最后,请幼儿自己来表演情景,在老师、同伴的热烈掌声中,幼儿体验等待,感受等待的光荣学会积极的等待幼儿在等待和延迟满足过程中的情绪感受和心里体验是我们不容忽视的,消极还是积极的等待,对幼儿延迟满足的效果,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聆听幼儿在等待过程中的情绪感受、心声,以适时地提供他们有关的建议和方法,帮助幼儿顺利、有效的延迟满足我们选取故事《巧克力树》,来了解等待、延迟满足时幼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