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状元书法名家初探.docx
6页清代状元书法名家初探科举途中,要想蜡宫折桂,书法也是一块分量不轻的“敲门砖”中 状元者为“大魁天下”,除了具备深厚的经史功底、卓越的属文能力,还 必须具备相当的书法造诣,否则是不能高中的在科举时代,书法的优劣 直接关系到科第名次的高下历史上700多名状元中,称得上书画家的为 数不少,清代的114个状元中,就有44名长于书法绘画者,也有数人就 是因为书法好被皇帝钦点为头名状元清代苏州许多状元以书法著称于 世,特别是翁同的书法,在同治、光绪年间被推为天下第一■戴有祺:字迹折服康熙戴有祺,字丙章,江南金山卫(今上海金山)人清康熙三十年(1691 年)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他的文章奇古与柳宗元相仿,诗 词旷达与陆游相仿,书法遒劲与褚遂良相仿,常人实难达到如此的境界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春,戴有祺高中贡士喜不自禁的时候,家 中快马来报,母亲大人病故眼见得下个月就要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了, 却突然间闻此噩耗,戴有祺悲痛欲绝面对夺冠的机遇,戴有祺毫不犹豫 地放弃了,即刻启程赶往家乡以尽“孝道”直到三年后的康熙三十年, 才被恩准补考殿试这一科的考官是大学士张玉书、工部尚书陈廷敬、兵 部侍郎李光地等人。
考官们原先拟定第一名吴,第二名才是戴有祺但卷 子呈送康熙御览时,康熙帝被戴有祺一纸漂亮的书法折服,于是朱笔一挥, 将戴有祺定为第一甲第一名这样,戴有祺三年前不幸因母逝而失去争夺 状元的机会,三年后却有幸以书法见长而戴上状元的桂冠戴有祺成为清 代上海金山第一位状元,也是上海金山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王杰:书法工行楷王杰(1725 — 1805年),陕西韩城人,王杰八岁丧父,家境贫寒自 幼聪明好学,青年时期曾在江苏巡抚陈宏谋门下当幕僚,被陈器重,最后 以陕西会考第一(解元)会试京城高考,乂以探花第三名进呈乾隆皇帝殿 试当时正逢乾隆欲在北方选拔人才,又见王杰字迹(书法)工整清秀, 便把他拔为第一,成为清朝开国第一名陕西状元王杰在朝身担耍职十余年,为官清正,敢于直言所有清代状元宰相 中,立朝最久,建树最高,又能甘守清贫、忠贞守节的,惟王杰一人,故 被称之为“真状元宰相”王杰老病乞休归里,嘉庆皇帝以御制诗送行,其中两句“直道一生立 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就是他一生为官的写照著冇《惺园易说》、《葆 淳阁集》、《读易札记》及《读论语孟子录》等书法工行楷,与张照、曹 秀先齐名■翁同:书法名冠一时翁同(1830—1904年),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
他工诗 能文,精研书画,收藏亦富,其书法在清代书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备受后 人推崇翁同的书法风貌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年学书从欧阳询、褚遂 良、赵孟、董其昌诸家入手,纯为帖学;中年后从钱洼上追至颜真卿,取其浑厚,乂兼学苏轼、米芾,书出新意;晚年变法,师从《礼器碑》、《乙 瑛碑》、《张迁碑》等,取北魏精华,绝去时俗,书作气息淳厚,堂宇宽博, 纯以魄力见长他深得颜真卿书法之精髓,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书法艺术 作品,从而形成了翁字的独特书风,成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翁同生平最服膺翁方纲、钱洼,但论者认为其晚年书法造诣,远出翁、 钱Z上而足继刘墉,同治、光绪年间,被推为天下第一翁同书法的主耍 特点是苍老道劲,刚健婀娜,含蓄朴素,颇得颜书的精髓同时,他对北 朝碑版潜心揣摩,采撷其长,参以己意,写出了富有个性的书法作品来, 造诣很高■陆润庠:清代“三绝”之一陆润庠生于1841年,卒于1915年从小天资聪颖,喜爱书法同治 九年(1870年),为元和县学优贡生,朝考录用为知县同治十三年(1874 年)状元及第,苏州人称陆家“新状元”,也是苏州的末代状元陆润庠的题墨笔力劲峭、水墨淋漓,在清末民初即被视为珍品。
陆润 庠常以文会友、以诗会友,或作书画,或邀约一些长辈或同辈游览苏州各 大名园,品茗吃斋,在留园、狮子林、网师园等处均留有许多墨迹有名 的是为拙政园题写的“十八曼陀花馆”七个擘窠大字匾额,落款为“陆润 庠书于鄙寓小怀鸡舫”,并为“远香堂”写下了长达52字的长联从中可 以看出陆润庠的书法:行书运笔婉丽劲健,庄妍流美,有平稳舒缓之韵味; 楷书笔圆体方,外柔内刚,没有雕饰之火气,却有锋芒内敛之含蓄蔡氏古建筑群、湖州南潯文园文昌阁、天台山上方广寺、镇江南郊风景区的林公泉、苏州的问泉亭都有他的题墨;北京师范大学的“会贤堂”, 名扬中外的北京“荣宝斋” “韵古斋”、湖州墨浪堂均为其书写北京故宫 有一面墙上目前还刻有清朝三位状元一一翁同、陆润庠、刘春霖的题墨, 被世人称为“三绝”陆润庠所题的上海豫园小东门国药店“童涵春”的 匾额,三个字的润笔费即高达白银一百两,真可谓是“只字千金”2003 年3月15日嘉德公司在北京翰海周末小型艺术品拍卖会上,以无底 价推出竞拍的22幅对联中,陆润庠和林则徐的作甜均拍出了 22000元的 最高价,每个字的价值也达千元左右■吴鲁:“吴体”惊绝一时吴鲁(1845 — 1912年),晋江二十九都前头(今池店乡钱头村)人。
清光绪十六年殿试一甲第一名,授翰林编修吴鲁是泉州最后一位状元, 除了政治、教育方面的建树外,他的书画更是精妙绝伦其书出欧入虞, 直逼晋唐,气韵清新,笔力雄健,个人风格自成一体,素有“书法惊绝, 名噪都下” Z美誉,谓Z “吴体”新荷露角,朝中高官大佬,竟欲罗致 门下,而吴独敬军机大臣孙毓庆,兼任孙府教席其间尚有一段逸事:由于吴鲁文章翰墨,均为一时Z选,以致取巧偷 懒的候考举子们不去刻苦用功,而是竞相临时仿书“吴体”,希图春闱会 试,主考官阅卷误以为吴文,予以关照,名次擢前吴鲁气愤无奈,只得 弃“吴体”而别书他体,以免鱼目混珠庚寅(1890年)科,孙毓庆被任 为“大总裁”(主考官),吴鲁果然殿试一甲一名吴鲁与孙毓庆虽有师徒 名分,诚为实至名归吴鲁之子吴忠善亦以书法闻名天下吴忠善书法继承家风,尤以行楷 独步书坛2001年初,吴鲁的曾侄孙吴授育先生将收集珍藏的吴鲁墨宝, 捐献给晋江市博物馆■张骞:同光间书法第一张骞(1853-1926年),字季直,光绪二十年(1892隹)状元,辛亥 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张譽先生是我国近代蜚声海内外的一位 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和书法家据传当时张骞殿试考得并不理想,收卷官黄思永是他的同乡朋友,接 到卷子后展开看,发现有一处空白,想必张窘挖补修改后忘记填写上,黄 于是取出随身笔墨替他填上,另外还改了一处错。
等到阅卷大臣评定排名 次时,张骞的老乡翁同极力提携当时翁同在八个阅卷大臣中资历与地位 只排第四,但他自恃是光绪皇帝的老师,又暗中运动另外几个阅卷大臣, 最后还是将张骞拔为状元从张審的书作中不难看出其临写碑帖时,并不拘泥某碑帖,而是从各 家汲取营养,为己所用,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张窖用笔以方笔,露 锋见多,万毫齐发字体坚韧挺拔,柔中冇刚,结构稳健不板,时有活笔, 颇具生气,具有典型的“张体”风格张骞先生晚年书作更是炉火纯青, 后人称“同光间书法第一”当不为过■袁嘉谷:自创“袁家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经济特科的经济状元,这一年他31岁,成了 云南开科取士以来的第一个状元因为他在经止书院的考试中每次均名列 第一,被同学们亲切地尊为“课王”袁嘉谷12岁时,便跟随其三哥习字初学欧阳询,后来学王羲之, 又兼学米芾、颜真卿、褚遂良,自创一体,他的书法笔力坚韧、气势刚健, 被称为“袁家书”,云南各地远至江苏、浙江、北京及日本的人都登门求 字每逢游览名胜古迹,他常常攀岩题字北京、云南及江浙的许多地方, 留下了他的不少手迹昆明的翠湖、大观楼、黑龙潭、西山等地,都有他 书写的匾联和石刻1937年12月,病榻之上的袁嘉谷还牵挂着遭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 祖国的安危,他在病中起草《责倭寇》一文,声讨日寇的暴行,可惜这篇 没有完成的文章成了他的绝笔。
■刘春霖:小楷为世人效法刘春霖是直隶肃宁人(今河北省),字润琴,光绪三十年状元,也是 中国科举制度中最后一个状元,因而被称为“第一人中最后一人”他工 书法,尤擅小楷,至今书法界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 Z说关于刘春霖中状元一事,民间流传着多种传闻,其中流传最广的一 种是:刘春霖之所以会中状元,并不完全是靠其出众的文才,而是因字、 名、籍而得福有清一代,从顺治三年丙戌科开始,到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结束,在这 114名状元当中,除少数人在书法上有一定造诣外,大多政绩平平,作为 不大造成这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原因,是由于封建科举制度只不过是 统治者用以禁锢人们思想,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而已责编:唐陌楚)。












